【當你迷路在心靈世界裡時,絕對會需要用到的指引地圖】
所有關於創傷療癒的書,如果要認真書寫心得的話,絕對值得分成至少三大篇文章,
先前同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專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我就花了至少5個晚上來進行導讀,
這本自我療癒聖經,閱讀時帶給我相同的感受,讓我深切明白創傷的複雜性。
以隱喻來說,創傷很像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洞,一旦跌落進去,
我們赫然發現自己其實不是身處在一個垂直的坑洞裡,
在這遼闊又黑暗的地下世界裡,坑洞彼此相連,
我們既無法直接垂直攀登回原處,在設法於地下世界尋覓出口時,
又很容易掉入其他陷阱之中,或是不知不覺迷失在綿延無邊的黑暗裡。
這本書很像是作者貼心替我們準備的工具箱,裡面充滿各式各樣的道具:
分辨創傷類型的方法,好讓我們逐漸明白自己跌落的坑洞大約長什麼樣子,
縮小內在找碴鬼的方法,好讓我們可以慢慢面對內心自我苛責的嚴厲聲音,
縮小外在找碴鬼的方法,好讓我們可以獲得渴望的親密,而非總是用大吼將人嚇跑,
安撫情緒的方式,好讓我們從菸酒、性愛、運動或工作成癮的泥沼裡脫身,
改變認知思考的方式,好讓我們可以運用覺察來驅除那些有害的念頭,
療癒靈性層面的方式,因為創傷不只破化了我們的身心狀態,也傷害到我們的靈魂深處。
若說這本書替我們帶來什麼最大的好處,那就是作者反覆強調「每一種方法都有效」,
而且「沒有任何單一方法可以完美療癒創傷」,他用中肯又嚴謹的方式,
一一向我們說明不同療癒方法帶來的效果是什麼,又各自有哪些限制,
甚至溫柔的提醒我們,有時候我們寧可選擇A方法而非B,並非A比較有效,
而是選擇A可以強化我們的自我防衛,而不必碰觸內在真實的傷口,
同時他也提醒我們想要快速、一次性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以下為了方便皆以英文簡稱CTPSD來說明)
可說是多數倖存者心中的渴望,同時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種幻想往往阻礙我們持續並踏實地透過專業協助來恢復,
在閱讀到這個段落時,我眼前浮現出好幾張當事人的臉,
我明白他們期待自己可以快速轉化的期待,然而這種期待本身就很容易使自己再度受創,
進而衝動的退出所有療癒系統,最後使自己繼續徘徊於幽暗的地下世界裡。
【CTPSD可能來自於身體暴力,也可能是情緒冷漠】
有別於過去我們認為創傷是由單一事件所引發,
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發現CPTSD是個複雜的現象,
通常是因為我們身處於持續的壓力與受創狀態,例如家暴、性侵、霸凌事件,
最後導致我們在身心與關係面向上全面性的受損,
許多過去被診斷為ADHD的孩子、憂鬱症或強迫症的成人,甚至是某些人格疾患,
很可能都是CTPSD的倖存者,而不如我們原先所認為的「生病」了,
我對這段描述很有感覺,在諮商或催眠實務經驗中,
有些當事人會告訴我他被醫生診斷為憂鬱症或恐慌症,
然而當我們逐漸在晤談中抽絲剝繭這些現象時,往往會回溯到原生家庭的種種創傷經驗,
本書向我們提出很重要的提醒:CTPSD不一定來自於身體暴力或性侵,
長時間惡毒的冷嘲熱諷、情緒疏離、人際操弄或父母親反覆無常的情緒暴力,都有可能造成CTPSD。
如果你讀到這裡覺得自己也可能是CTPSD的倖存者,可以檢視一下是否有下列現象:
(以下標題引用自原文,後面的句子則是我為了幫助你理解所進行的簡易說明)
情緒重現:經常有莫名的負面情緒湧出,或是一再重新被捲入過往的傷痛記憶裡,無法克制
暴虐的內外在找碴鬼:經常對自己或他人過度嚴苛,
毒性羞恥:習慣性的自我貶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並感覺自己活該被不當對待甚至遺棄
自我拋棄:經常想要自我放逐、自我放棄,覺得自己不重要
依附疾患:過度想要依賴他人或經常抗拒他人的親近
發展停滯:缺乏你現有年齡應有的能力,例如缺乏相對的社交能力、自我維護安全感的能力等等
解離:缺乏對自己身體感受的覺察,或是無法感受到多數人可以經驗到的情緒
或是覺得自己好像隔著一層膜在看事情。
書中還列舉了許多特徵,並有詳細解釋,有興趣瞭解的人不妨可以買這本書來詳細閱讀。
【尊重你自己的復原速度,是最重要的治療方針】
之所以想要詳細列出這些症狀,是因為不少擁有這些症狀的當事人,
在走入晤談室的時候,往往會說出讓我感覺心痛的話:
「我覺得應該是自己抗壓力太差」
「大家都說我想太多」
「我覺得自己好像哪裡出了問題,才會無法過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由於目前台灣缺乏對CTPSD的足夠認識,甚至對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也不甚熟悉,
因此我們很容易跌入這些像是迷宮一樣的地下坑洞世界時,責怪自己意志力不夠、恢復速度太慢,
從我專業的角度來看,光是要讓憂鬱症、焦慮症的各種困擾獲得轉化,3到6個月已經算進展神速了,
如果是因為CTPSD而讓你陷入憂鬱、焦慮或解離等心理症狀的糾纏,
多數時候需要花上至少一兩年的時間,有些人可能需要更久!
(這不一定意味著你需要來做諮商或催眠這麼久,而是綜合各種療癒方式的情況下,需要耗費的時間)
除此之外,作者也在書中自我揭露過去接受創傷治療時自己的經驗,
帶有慈悲心的提醒讀者們,邁向復原的過程其實很像是我們受傷之後,
需要更換紗布與上藥的身心感覺:
在這過程裡雖然會有甜美而釋放的淚水,也可能會燃起憤怒的心火,甚至感覺到濃霧般的焦慮,
這是因為我們過去倖存下來後,潛意識為了保護我們,因而使用各種身心症狀設法阻擋我們親密,
對潛意識來說,任何與人親密的機會,都可能會使我們再次受傷,
因為CTPSD多數時候都是來自於父母、手足、學校同學或老師等關係最密切的人,
所以對潛意識而言,親密等於危險,
這就是為何有時我們開始接受療癒後,反而會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狀態變糟糕了,
因為潛意識正引動著症狀設法將我們隔絕於難受但安全的狀態裡,
這也是為何作者強調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完全療癒CTPSD,
因為當我們開始允許傷口浮現時,往往需要各式各樣不同的方法來支持自己、撐住自己,
而多數單一治療方法都只能支持一小部分的我們,
相反地,同時運用書中提到的幾種不同方式,就像是形成一張安全網,
可以替我們爭取到更充足與平緩的療癒時間,使我們有充足力氣邁向復原。
【真誠檢視究竟什麼叫做心理治療】
自從焦點解決取向治療、敘事治療、合作取向性治療、艾瑞克森催眠治療……
各式各樣不同的後現代治療取向出現後,
「心理治療到底是把人變得更病態,還是可以協助人們邁向健康」
這個大栽問就一直在專業圈子裡引發許多討論跟省思,
我最近與其他講師共同負責藍海催眠研究機構的「變態心理學系列講座」時,
也再次意識到自己雖然受過專業的病理化訓練,但我更喜歡用貼近人性的觀點來理解對方。
作者也在書中用批判性的口吻提到,心理治療的過度節制與保留,
很可能反映出西方文化中常見的「父親缺席症候群」,
而過度強調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或許也是忽略了鼓勵跟指導的父育功能,
而只強調滋養跟接納的母育原則,進而使得治療中陰陽兩股力量嚴重的失衡,
我從這段文字中,也同樣感受到這幾年在專業成長中所觀察到的一件事:
對於許多療癒師與心理師來說,包容與接納已經變成唯一的任務,
批判性思考、對當事人的挑戰甚至是提出對合理界線的討論,似乎都變成不被允許的事情,
然而有效的心理治療、靈性療癒,絕對不會只是給予當事人甜美的安慰,
也不會變成當事人另外一個奶媽,允許無窮盡的索求,
相反地我們有時候需要溫柔的直指核心,才有機會陪伴當事人邁向他所渴望的人生,
而這過程中需要厚實的陽剛力量,而不單純只是使用陰柔與滋養的力量。
作者也在書中提供一些找尋心理師的建議,與我曾經寫過的文章不謀而合,
(延伸閱讀:如何讓諮商更有效,晤談理你可以幫自己做的四件事)
這也突顯出作者出版這本書,並不完全是讓我們閱讀之後可以脫離CTPSD的陰影,
相反地這本書比較像是我們尋求專業協助時,回到家時可以給予自我支持與幫助的手冊,
又或者是當成尋找心理師、催眠師之前的預習手冊,
讓自己可以有更好的準備度來運用專業資源的協助。
如果你本身是具有憂鬱症、焦慮症或CPTSD症狀的伙伴,
這本書可說是你書櫃中推薦要有一本的實用手冊,
透過閱讀,你可以逐一補足自我療癒的知識,並懂得如何善用身旁資源,
並做為未來尋求專業服務的暖身跟基礎訓練。
如果你是心理師、社工師、催眠師或廣義的療癒師,
這本書可說是打開一條前往幽微地下世界的路徑,
讓我們更知道如何前往當事人所深處的陰暗世界,
並且再次謙卑的明白我們並非全能的神,無論自認為提供的服務有多少品質,
當事人的療癒絕對不會完全仰賴著我們的陪伴,
如同CTPSD的複雜症狀,療癒之路本身也是迂迴而蜿蜒的,
縱使我們渴望窮盡當中奧秘,身為凡人終有盡頭。
1 comment
這篇分享文寫的很溫暖,謝謝您,已列為書單之一
版主回覆:(06/09/2020 02:03:09 PM)
感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