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就是七夕情人節了,看看身旁的伴侶,你最討厭他的地方是什麼?最喜歡他的是什麼?你最欣賞跟排斥他的又是什麼呢?如果你暫時沒有伴侶,可以想想前任,或是你期待中理想的伴侶。
現代心理學比較是從「需求分配」的角度來思考伴侶關係,當雙方可以滿足彼此的需求時,就比較能長久走下去,然而榮格心理學想邀請你把伴侶當成自己的鏡子,從他身上你看見了關於自己的什麼呢?
年輕的時候,我很習慣認為是伴侶的行為挑起種種心情,卻很少去認真思考,是什麼讓我一再地輪迴在相似的關係模式裡,我會因為伴侶的體貼而開心,又因他的任性而生氣。
我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付出了這麼多,而伴侶無法理解跟體諒的部分,這是衝突與爭吵的開端,甚至一度心累得懷疑起自己是否不適合進入親密關係呢?直到後來慢慢從榮格心理學探索得更深了,才開始懂得從伴侶身上看見自己。
榮格在《象徵與夢的詮釋》一書中,提到一名男子在夢境裡,遇見一名自稱是他太太的女子,然而這個女子跟他現實中的太太很不一樣,既粗俗又邋遢,榮格的詮釋是這名男子雖然聲稱伴侶關係與生活一切安好,但潛意識裡可能已經有些東西不如表面那樣平靜。
榮格將這名夢中女子視為男人的阿尼瑪,意即男人心中的女性意象、陰性質地,在榮格眼中,當男人過於追求外在世界,並且忽略內心情感與需求時,就可能會形成一種表面和諧的伴侶互動,看起來都好好的,然而潛意識裡卻波濤洶湧。
我在進行自己的夢境解讀時,有時候也會意外撞見潛意識裡的阿尼瑪,或是向我索取,或是提出警告,有時候也會提出邀請,我先前分享關於女鬼的夢境,就是其中一例。
親近阿尼瑪的過程不總是愉快的,就如同女性要親近阿尼瑪斯,往往也會經歷一些慘烈,那會直接撥開表面的心理防衛,無論意識上多麼想當個好人,潛意識稍來的訊息往往讓我吃驚,那就如同甯采臣與小倩的幾番交手一般,沒有心理準備,可能就會身陷迷霧而落入黑暗裡。
黑暗總是帶有一種讓人畏懼,卻又有些魅惑的勾引,想想這不正是我們對伴侶的感受嗎?一方面我們渴慕著伴侶的愛,對他凝視的眼神感到心跳加速,另一方面我們又畏懼著失去,並且因為伴侶戳到痛處而跳腳。
如今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厭惡伴侶的部分,往往起因於我潛意識裡厭惡自己的部分,我對伴侶容易感到有情緒的地方,經常也是因為伴侶的言行挑起我內在深沉的害怕,這一切都深埋在潛意識裡,就像是藏在地底下的石油,需要經過有系統的方式,逐漸開採才能明白。
甚至更進一步來說,我之所以期待伴侶要能夠做出某些改變,除了現實上的理由,潛意識裡也藏著希望透過伴侶的變化,好趁機消滅心中我所不認同的自我。
舉個例子來說吧,年輕時我很不能接受伴侶對未來缺乏規劃,伴侶帶給我滿滿的愛,我卻可能只在意他怎麼都不想想自己的未來,現在回頭深思,竟發現那是我不能放過內心深處,那個渴望偶爾無所事事的自己,因為放空在我們家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
表面上我對伴侶的「無所事事」感到厭煩與生氣,事實上是他挑起我心中的恐懼,因為我尚且無法去愛那個放鬆放空的自己,於是投射到伴侶身上,希望他可以多多積極努力。
換句話說,伴侶衝突往往揭露的是個人內在衝突,如果只是用理性坐下來好好溝通,要不就是雙方各說各話難以取得共識,要不就是表面上各自安好,需求好像也都被滿足了,內心情感卻也因此逐漸枯萎,這是我在伴侶治療中看見的景象。
甚至有些時候,我竟觀察到這些因為個人內在衝突所引發的婚姻爭執,最後默默地流進孩子的心靈中,延伸出許多難以想像的症狀。
提及這個現象,並非要責怪現代父母的教養方式,因為這一切都發生在潛意識的層次,完全難以用邏輯進行解析,卻也正是因為如此,榮格在上一個時代提出的叮嚀才顯得如此重要,因為我們經常會認定是伴侶或孩子出問題,卻從未想過或許探求自己的內心,便有機會解開關係中的死結。
@鄧惠文醫師曾經提過:「阿尼瑪的投射是最難的主題,如果一個男人不能投射他的阿尼瑪,他就會自外於女性。他可以建立一個完全體面的婚姻,卻沒有愛情的火花。」
在我的諮商與催眠實務觀察裡,當男人無法從伴侶互動中,逐漸親近與認識自己的阿尼瑪,那麼婚姻將成為徒具功能卻缺乏情感的關係,反過來說,當女性不認識自己的阿尼瑪斯時,我也經常觀察到他們在婚姻裡遭受許多痛苦。
回到我在伴侶關係裡的體會,我發現在伴侶關係中的不滿足,經常源自於我在這世界上遺忘了一部份的自己,因而期待伴侶能夠補足這份失去的遺憾與痛苦,然而無論伴侶多麼盡力,失落的一半終究需要我自行尋回與完整,當我期待伴侶替這份失落負責時,往往就是關係惡化變質的開端。
我前幾天跟榮格圈的好友吃飯時,好奇訪問了他在婚姻裡的心得,他提到一件讓我很有共鳴的事情:「我知道伴侶因為不能理解我而感到孤單,同時我也能懂他的這份孤單,無論如何我都知道彼此無法完全理解,因此我們都是孤單的。」
我自己的詮釋比較像是:「許多人會以為有了伴侶後,在這世界上就可以擁有一個全然理解自己的人,於是可以用親密驅散孤單,然而事情恰恰相反,當我能明白這份孤單無論如何都無法被填補,兩個人反而有機會真實而長久的走下去。」
當我從年輕時崎嶇的感情經驗一路走來,這幾年確實逐漸體悟到,懂得那種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懂跟被懂的孤獨感時,往往就是長出親密能力的開始,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會更清楚看見伴侶跟自己是不同的兩個人,同時也逐漸從伴侶身上收回投射,如此一來,我們才會真正認識這個人,而這恰是親密的開始。
或許這跟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不太一樣,比起分配需求,看見自己內心的投射是更為困難的一件事情,然而這也讓我們有機會在關係中的苦澀裡,品嚐到甘甜的滋味,就像是一口好茶喝下去會先經驗到苦,入喉後卻會升起一股韻味,而且久久不會散去。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