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害怕看牙醫嗎?即使不是補蛀牙而只是去洗牙,光是想到機器的聲音,還有那個鑽子摩擦牙齒的觸感……看牙醫似乎是許多人的惡夢,事實上,這也是我的惡夢。
因為天生的顏面神經問題,我從小就有嘴巴不容易全部張開的困難,加上喉嚨比較敏感,每一次看牙齒都很辛苦,當然牙醫也很辛苦,搞得即使只是洗牙都好像是在大海上跟鯨魚纏鬥一樣艱難。
很不巧的是我前陣子作檢查時,發現後排有一顆牙齒蛀了個大洞,看了兩間診所醫生都搖頭嘆息:「這顆沒救了,一定要根管才行。」已經做過兩次根管治療的我,一回想起動輒一小時以上的「診療椅求生記」,我又開始胃痛了。
為了給自己一個舒適的看牙經驗,我去了朋友熱心推薦的診所(以下無業配請安心閱讀),相對安靜的環境,以及專業的解說,讓我覺得安心許多,加上醫生針對我先天的困難提出一些解決方式,讓我決定即使要大老遠跑一趟,還是試看看好了。
同時,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採取公視影片《催眠手術室》的醫療催眠作法,嘗試讓自己在根管治療時舒服一點:
首先,我催眠自己在寧靜的海邊散步,同時有一個神奇手套包裹住牙齒,降低不適感,這兩種方式都是醫療過程中,常見的催眠麻醉止痛法,我曾經在受傷時使用過幾次,效果都蠻好的。
沒想到可能是以前看牙齒的經驗太慘烈,身體仍然殘留大量的創傷記憶,治療才開始沒幾分鐘,自我催眠居然立刻被中斷了!
我一邊躺在診療椅上,一邊快速的自我分析下一步,發現當助理要用工具替我吸除口腔積水時,很容易觸發喉嚨敏感的我想嘔吐,但根管治療的過程裡,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加上我嘴巴很難張大,即使已經咬住輔助器材,還是不太舒服,如果可以降低鑽子等工具跟牙齒接觸的感受,應該可以比較容易撐過接下來的數十分鐘,然而神奇手套法已經失效了,我需要換個方法。
幸好我擅長隱喻催眠,於是我將張大的嘴巴轉換成山洞的意象,並想像牙醫正透過各種工具,將一顆顆細小的寶石,從山洞的岩壁上採集出來,山洞內部通風良好,地面上很乾燥。
我一邊感受著醫生用器具清除牙齒內的神經,一邊在心中感謝這些神經在漫長歲月裡,陪伴與支持我的健康,現在,它們終於任務完成,要離開我的身體裡了,想到這裡,我心中浮現出對牙齒與神經系統的感謝。
就這樣,我發現助理需要替我清除積水的頻率變低了,我也能在過程中享受到一絲寧靜。
同時,我看著天花板上的白色燈光,引導自己進入更深一層的潛意識對話裡,找尋能夠支持我越加放鬆的資源。
於是,我看到了芙莉蓮的身影,她摸摸我的頭,告訴我:「你做得很好唷!」就像是她陪伴著發燒的費倫,還有安慰年事已高的海塔一樣,在這個瞬間,我完全進入寧靜而放鬆的狀態。
很共時的是,這個時候醫生告訴我:「差不多快結束了喔,再一下下就好。」然後我注意到醫生準備用樹脂填補牙齒的洞,第一次的根管治療即將步入尾聲。
結束後,醫生問我:「剛剛這樣嘴巴張開,還可以接受嗎?」雖然閉合的瞬間關節有點酸痛,不過很快就恢復的我點點頭,醫生於是說:「那下一次我們嘗試把時間拉長到一個半小時看看。」
我只能露出看似乖巧的微笑……
不過整體來說,這大概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能用這麼平靜的方式,度過根管治療的艱難吧!
比起上一次的根管治療,我的意志力跟體能都沒有年輕時那麼好,嘴巴能張開的幅度似乎也更小了,因此更加需要深入的自我催眠歷程,輔助我順利度過這一小時。
一方面我覺得這位牙醫的技術真的非常好,像我這麼難搞的病人,他居然可以平心靜氣的專注進行根管,說話語速如同催眠師一樣的平穩親切,讓我緊張的心情能稍稍抒解。
另一方面我運用對話式催眠的隱喻技巧更上一層樓了,因此有超越傳統醫療催眠的方式,可以輔助自己獲得身心安頓。
好牙醫加上好的催眠技巧,可說是讓我平安完成第一次根管治療的兩大優勢,即使可能還需要兩三次才能完成全部的療程,我也變得更有信心了!
如果你也對看牙感到焦慮與恐懼,不妨找專業催眠師,替你量身訂做一套自我催眠方式,讓你去牙醫診所時,可以獲得平靜與放鬆喔!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