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只要是分享關於書的文章,臉書觸及率都會被強制下降,相反地臉書大神們只要有貓就給讚,所以這次我不只拍了書,還拍了陰影工作時的好伙伴驚訝貓,希望這篇談榮格的深度文章可以被多一點有緣人所閱讀。
擅長寫閱讀筆記的我,即使是閱讀比較艱澀的理論專書,或是需要豐富經驗的催眠實務書籍,通常都還是能夠寫下不少筆記,然而我卻在今年撞見一本看完之後,不知如何下筆的好書,那便是照片中這本《榮格心理學導論》。
閱讀筆記難寫,不表示這本書就很難讀,事實上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度自我探索的伙伴來說,讀來應該會津津有味,而且想要在生活中反覆翻看才對,這本書想摘錄重點的困難在於,整本書是採用多人對話而成的。
《榮格心理學導論》是將榮格1925年的一場講座中,與眾多參與者之間的對話詳盡記錄的一本筆記,在這本筆記中記載曾經發言過、能在名冊上被辨識出來的人,至少就有26位,因此你也可以將這本書視為某種榮格心理學大型研討的逐字稿。
撰寫編修逐字稿本身就是個大工程,要從這龐大的資料中摘取任何一絲重點,都可能落入斷章取義的危險,這是我想要分享書中內容時感到困難的地方,因此接下來我想跟你聊聊閱讀這本書時的內在感受,以及什麼樣的人適合讀這本深刻好書。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具有共時性的夢,夢裡我向一位知名的心理治療大師請益,希望能夠向他討教關於潛意識運作的一些疑問,因為他後來的幾個學生對同一個理論所做出的詮釋竟然南轅北轍,夢裡大師頑皮的對我說:「別聽他們胡說八道!」
醒來後大師的聲音仍然清晰地在我耳旁迴響,當天下午我翻開這本書的第10講時,榮格便在講座中與聽眾們激烈討論著關於投射的議題,以及我們如何將自己的內在狀態投射到這個世界上,而更後面的章節,更有許多人際間如何相互投射的討論。
如果你不是榮格鐵粉,可能會冒出一句:「認出投射對生活有什麼幫助嗎?投射是什麼,可以吃嗎?」我可以很遺憾而篤定的告訴你,瞭解投射如何在人際間運作的潛意識機制,基本上沒什麼用處,這並不會替你存下一筆退休金,也不會增加你的社會地位與名聲,甚至你身旁的親友對榮格是誰根本不感興趣,當期待伴侶收回在你身上的投射時,他可能還覺得你想太多、太玻璃心了。
如果想用世俗的眼光來定位榮格,這鐵定一無是處,甚至當年我心理師考試時,完全沒有任何題目跟榮格有關,可見這是一個多冷門的學科!(據說後來開始有題目了,我猜應該是題庫差不多要用光了)
那麼閱讀這本書替你可以帶來什麼呢?我想會是一種對生命完滿的感受,以及承受人生苦難的能力,前者能增進你內心平靜與喜悅的感受,後者則是生命必然要遭逢的經驗,因為人生就是在苦樂參半間度過的,榮格心理學本質上是在探討生命的學問,接觸榮格,將會拓展你生命經驗的層次~
「想要體驗生命,必定需要忍受模糊」這是我每次翻開這本書時的強烈感受,甚至這也是我學習榮格心理學多年後的感受,因為當我浸泡在榮格當中越久,就越發覺得自己未必真的懂榮格想要表達得是什麼,榮格本人甚至也在講座中對著聽眾們說:「我對你們已經講了很多,但請不要認為我已經講了全部。」
只要你隨意翻開這本書的某一頁,立刻就會發現榮格並不只是站在講台上單向傳教式地宣揚他的理念,而是邀請聽眾們發問,並且與之對話,同時並非每一個問題他都有能力回答,有些時候他會乾脆的說:「關於這個,我也不知道。」
在我眼中,能夠說「我不知道」的講師,都很值得尊敬,因為他明白世界的無限與人的有限,縱使潛意識如此浩瀚,而榮格是深耕潛意識領域的心理學家,他仍知曉自己懂得有限,說出「我不知道」,即是能夠忍受模糊,而這點是許多人難以忍受的,因為模糊往往帶來焦慮。
榮格的理論是透過不斷來回思辯與對話,涵蓋許多對立面後,逐漸完整的一套人性觀,換句話說,他認為事物的本質本來就很少是絕對確定的,榮格不只在這場講座中積極與聽眾對話,也大方分享許多他在解夢跟陰影工作時的自我對話。
對話中必然包含兩個不同的人或心靈存有,對話並不是你說給我的耳朵聽,然後我說給你的耳朵聽,那只是「講話」,對話涉及了關係建立、傾聽、深度理解,以及涵蓋了矛盾對立的事物存在,這點是榮格非常擅長的事情,或許這跟他從小就有著生命本質矛盾有些關係。
正因為榮格心理學建立在矛盾中對話的基礎上,我採用了榮格心理學作為對話式催眠的基礎。有些學生會問我:「這樣做也算是對話式催眠嗎?」甚至有些同儕在閒聊時會說:「我平常也在做對話式療癒」
我不太確定他們對於「對話」的定義,但我認為對話並不是邀請個案講講話,然後催眠師回應就可以簡單完成的事情,這點在《榮格心理學導論》裡有相當清晰的呈現。
因此你或許可以說,榮格理論不是一套強調快狠準的理論,而是一套需要浸泡其中才能領略的體驗。前陣子有專業同儕請教了我心理類型的問題,我很誠懇地推薦他閱讀《榮格論心理類型》,因為我不知道該來把640頁的闡述經驗,塞進一小段話裡,用範本式的方法來說明這個理論的契機,我想這對認真想研討的專業人員來說是種冒犯呀!
在文章最後我想與你分享的是,榮格心理學雖然好像很強調往內看,但我個人覺得這其實是一套相當積極行動的心理學,因為榮格並不認為只要靜心冥想或躲回內心世界,就能瞭解自己。
他在其中幾講裡都反覆強調,我們需要藉由面對他人的反應,來重新調整自己修練的方向,因為在那些最容易激怒我們、引發厭惡的人們身上,可能藏有完整生命的鑰匙,這不是單純藉由往內看就能獲得的。
甚至你可以從好幾講的內容中看到,榮格很鼓勵我們如同愛麗絲那樣冒險跳進「兔子洞」,去經驗、去嘗試、去墜落,去接觸那些自己最感到害怕的東西,如果你願意藉由治療師的陪伴,進一步深刻整理,那會獲得更多,因為人生的答案很少長在別人的口中,而是長在對經驗的反思與整理當中,榮格本人在講座裡分享關於黑書與紅書的部分素材,很清晰地談論到這點。
所以如果你是個實用主義者,我誠心建議你把時間花在更有益處的地方,因為你可能會覺得這本書通篇都是個妄加自大的中年男子,對著一群信眾滔滔不絕的胡說八道。
然而如果你是想認識自身生命困境,希望尋求深度療癒的伙伴,那麼在書中的某一段文字裡,你必然會從中獲得共鳴,因為這些文字是榮格與聽眾們深刻走進自己內心深處後,通往世界的一條道路。
我的這篇文章,亦是以個人內心深處的低語為出發點,直至走入內心的盡頭後,通往外部世界所書寫而成的,榮格心理學既強調對外在世界的認識,也強調對內心世界的反思,兩者共同形成生命的圓圈。
這是我的私人閱讀筆記,在此與願意深度認識自己的伙伴們分享,也歡迎與我交流你的閱讀心得!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