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莫名恐慌的心如】
「我是朋友介紹過來的,她說自從來催眠之後,憂鬱情況大幅改善了,我也看得出來她跟以前很不一樣,所以我想來看看,自己的焦慮可以怎麼改善?」心如扭著手,坐在椅子上的身體微微移動著,好像怎麼坐都無法太安穩,這幾年我開始發展出「對話式催眠」的治療取向,我可以明顯感受到,心如對於情緒很敏銳,除此之外,焦慮也大大影響了身體感受,這兩者都是啟動催眠很好的開始。
雖然心如描述的身心症狀,確實都符合精神診斷手冊裡焦慮症與恐慌症的標準,但我知道光是吃藥不一定會有全然的幫助,心理諮商習慣將「症狀」當成一種隱喻,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更好奇這個症狀是潛意識想要表達什麼?「當你提到上一次焦慮到接近恐慌要發作的經驗時,現在身體有什麼感覺?」「覺得這裡有點緊緊的。」心如按著腹部,「那麼我想請你閉上眼睛,再去感受一下這個緊的感覺,順著潛意識的陪伴,看看有什麼樣的經驗會浮現出來?」
心如忽然表情大變,哇一聲哭了出來,聲音也有了很明顯的變化:「我站在一條街上,哭著要找媽媽。」我先同理了她的心情,接著陪伴她像是看電影一樣的把時間倒帶到更早之前的時刻,整個經驗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我想要買玩具,覺得看起來很新奇,媽媽拒絕我好幾次,最後生氣的說,再吵就要把我丟在這裡。」「聽起來妳有些害怕。」心如點點頭:「我好害怕,所以就哭了,媽媽很生氣的說,再哭就不要我了」她說完哭得更傷心了。
【心理症狀,是潛意識渴望與我們溝通的訊號】
面對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甚至是創傷反應,多數醫療系統提供的方法就是吃藥,吃藥當然可以讓症狀大幅被壓制,然而從心理學甚至是催眠的角度來看,這就像是給皮膚過敏的人吃類固醇一樣,如果沒有釐清症狀背後代表的意義,陪伴當事人在生活中做出必要的調整,那麼藥物只能暫時提供舒緩,卻無法真正讓人回到健康的生活裡。
對我來說,這些症狀很像是潛意識發出的訊號,是潛意識希望能夠跟意識進行溝通所進行的努力,我曾經使用過一個隱喻,如果意識是駕駛,那麼潛意識就坐在副駕駛座上,當路況出現變化時,副駕駛需要盡責地提醒駕駛:「前面有狀況,請小心!」如果我們因此注意到跟前面的車子距離貼得太近,或是方向盤打歪了讓車子偏離車道,即時回神調整自己的操作,那麼副駕駛就會安心地繼續在旁邊陪伴著我們,然而如果我們仍然執意維持這個不恰當的操作方式,最危急的情況將會是副駕駛伸出手來想要接管方向盤,好讓這台車不會因此翻覆!
以對話式催眠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渴望完整的需要,可是從小到大我們往往學會的是如何壓抑與切割自己的需要,好做個師長眼中的好小孩、乖小孩,我們學會壓抑自己的哭鬧、克制自己的怒氣、忍耐自己的委屈,而所有的遺憾跟尚未被接著的身心需求,只好被關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這一切,潛意識都非常清楚,直到有一天,這些需求再也壓抑不住了,就化為各式各樣的症狀席捲而來,要求我們好好注意。
【每個症狀背後,都藏著靈魂碎片對回家的渴望】
當我陪伴心如走了一趟內在療癒的旅程後,她睜開眼睛的第一句話說:「我都不知道這件事已經過了這麼久,一直都在心底沒有過去」我很單純地看著她說:「當看見了,好像就覺得自己可以過去了。」她點點頭,我又說:「我看見那個莫名對好多事情覺得不安全的背後,藏著對愛的渴求,這個渴望被藏得好深好深,深到潛意識需要這麼用力的叫喊,我們才聽得見。」心如拿起身旁的抱枕,輕輕地拍了幾下,「對呀,我跟母親的關係,一直都好糾結,只是沒有想過,原來我的恐慌焦慮跟她有關係」
我有時候會用「靈魂碎片」來隱喻心理症狀的出現。就像心如有個努力討生活的母親,年輕時即離婚的母親,為了承擔家計,不太有餘力能夠在生活作息之外付出額外的情緒關心,這讓心如從小就學到不哭不鬧才不會惹母親生氣,所以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她的靈魂裡有個關於「愛與被愛」的碎片,被隔離在意識之外,這不只影響她現在的感情狀態,甚至還引發了恐慌症。
靈魂碎片終究渴望回歸完整,能夠從潛意識裡浮現,與意識進行交流對話及整合,如果我們很害怕這個偽裝成疾病的禮物,那麼即使治好了表面症狀,仍然可能會從潛意識裡浮現出其他症狀來,因為這個碎片仍然在外頭的荒野四處流浪,等待有一天被我們迎接回來。
【傾聽與接納,是療癒症狀的根本作法】
大多數的人產生身心症狀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靠自己,再來可能會是吃藥,然而這兩者採取的策略多半是與症狀對抗,希望可以透過種種方式來消除症狀,這就像是夫妻之間吵架,雙方都希望對方應該要聽自己的,說出來的話語很多,卻無人願意傾聽,於是衝突變得越來越激烈,一發不可收拾。
我發現不少人來尋求催眠或心理諮商,大概都是症狀已經持續至少兩三年以上,甚至長達五六年之久,在這過程中當事人很努力尋求「治療方法」,卻很少有機會可以真的安靜坐下來,聽聽這個症狀在「說什麼」,老實說,我以前面對自己的異位性皮膚炎時也是如此,總是希望可以減輕痛苦,卻忽略了自己因應的方式,本身就帶來強烈痛苦。
當我真的開始去理解潛意識透過皮膚過敏想要傳遞什麼時,這幾年皮膚的狀況竟然也逐漸越來越好,同樣地我觀察到當人們願意傾聽症狀在訴說什麼時,潛意識也會很有誠意地引導我們去關懷那些曾經被阻隔在外的靈魂碎片,當我們願意溫柔地迎接這些曾經排斥過的面向時,症狀往往也會轉化成支持我們活出自己的力量。
更深一層來說,症狀其實就是我們生命裡的一部份,消滅症狀意味著消滅一部份的我,這只會讓我們消耗許多力氣,卻仍然無法真正帶來平靜,當我們接納症狀是靈魂碎片的變形,是靈魂渴望回家的呼喊,停下來,溫柔地凝視症狀的容貌,傾聽他所訴說的話語,療癒便會在這個時刻開啟,我們也將感受到更大的完整。
延伸閱讀:獻給夠強大的自己,你已經夠安全了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一書,若要預約諮商、催眠或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為維護隱私,文中當事人資訊皆已經過特殊處理與變造。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