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藏在歷史裡的神奇藥物:LSD】
我雖然沒有使用過LSD、MDMA或死藤水等精神物質用藥,
但對於這個領域一直有濃厚興趣,也好奇是否存在相關研究,
所以當網路好友推薦我這本書時,立刻將其列入書單,
正好趁著防疫期間比較有關來拜讀,
作者生動幽默的口吻,以及許多親身經歷與訪談故事,
都讓原本可能會讓人感到沉悶的藥物實驗與化學分子變得好玩起來,
閱讀的時候可能會讓你覺得像是在讀一本故事書,
然而作者紮實的文獻整理跟研究精神,都顯示出這本書的含金量超高!
作者一開始先區分了啟靈藥跟致幻藥之間的差異,
前者雖然也會讓人經驗到看似奇幻的經驗,以及自我消融感,
(自我消融有點像是感覺自己的身體跟意識都不存在了,但仍能觀看發生的一切)
但在適當劑量跟專業引導下,服用者會產生許多有意義的經驗,
相反的致幻藥多半伴隨強烈的負面副作用,且不會帶來具有啟發的體驗。
作者接著與我們分享裸蓋姑鹼與LSD這兩種擁有最多研究的啟靈藥,
從發現的歷史、服用後的作用與化學式、發現者的親身試驗,
以及後來一連串針對啟靈藥的研究,
全都以豐富生動的筆觸,穿針引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最重要的是,LSD之所以被稱為啟靈藥,
是因為早期服用的研究者發現,使用LSD後,
經常會感受到一種沐浴在愛中、回顧重要生命經驗,
甚至是見證宇宙誕生、感覺到與萬事萬物有深刻連結的神秘經驗,
因此將LSD命名為「啟靈藥」,具有拓展意識與靈性經驗的意思,
啟靈藥的研究差不多已經具有50年的歷史,
中間還曾經有許多醫學與心理治療人員參與,設法將LSD應用於健康人身上,
甚至開啟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新時代靈性運動(New Age),
可說是造成美國文化劇烈改變的重要推動力,
然而後來因為LSD濫用者帶來的負面觀感,以及對嬉皮運動、反戰思潮的影響,
最後被政府列為管制藥品,所有的研究也都被關閉或轉為地下化。
【開放但嚴謹的態度,是探索靈性與科學邊界的重要精神】
作者讓我最欣賞的態度,在於他對於裸蓋姑鹼跟LSD抱持開放心態,
因此他在進行文獻收集與訪談時,並未預設立場,
甚至樂於拜託專家協助他採集與辨識菇類,以及親身使用各種啟靈藥,
但他也會提出對於這類藥物的安全疑慮,並嚴謹看待帶領自己使用藥物的人,
(書中稱之為靈遊嚮導,嚮導不一定都是心理專業工作者)
我曾親身許多神奇的療法,包括靈性治療、能量或薩滿儀式,
這當中有些經驗與LSD帶來的威力頗為相似,
因此我很早就清楚一件事:把所有靈性療癒都當成不科學的產物,
跟無條件接納所有靈性療癒方法一樣,都是種迷信,
抱持開放態度但謹慎驗證與思考每一種療法的特性與危險,是身為靈性療癒師的重要責任。
作者非常詳盡的替我們整理了LSD的歷史發展,
由於服用後很容易感覺到「聯覺」,
例如看到聲音的顏色與形狀、聽見光線變化的聲音、碰觸到聲音的質地等,
因此一開始研究人員認為LSD會造成思覺失調與妄想的症狀,
然而隨著研究者們的謹慎推敲,他們發現這些「幻象」往往帶給服用者深層的啟發,
許多人都從種種幻象裡,體悟到人生的真諦、生命中各種事物的優先排序,以及豐沛的愛,
這些經驗與思覺失調或具有精神症狀的人,具有明顯的落差,
後者通常會飽受幻覺折磨所苦,也很難從中參透什麼人生哲理,
這使得研究者們開始思考,LSD是否可以應用於具有心理困擾的人身上?
甚至基於靈遊者(使用LSD的人)從中感受到與萬物一體的感受,
以及有別於清醒意識時的靈感及創意,
許多人們開始認為,或許LSD可以幫助社會變得更好。
【LSD作為專業治療的催化劑,大幅縮短心理治療的時程】
在LSD的種種研究裡,後來不僅幫助人們發現了血清素的存在,
並且發展出我們所熟知的憂鬱症用藥(SSRI,血清素回收再抑制劑),
更發現LSD這種藥物具有很特別的效果:隨著靈遊者的心境與所處環境引發不同變化,
如果靈遊者期待可以從靈遊中獲得具有啟發的經驗,就會產生對自己有意義的經驗,
相反地如果場所中的裝飾與設計,容易讓人產生不適或缺乏安全感,
那麼靈遊者也比較容易獲得負面或危險的經驗(俗稱惡性靈遊)。
這種神奇的特性,讓醫療人員們遭遇了科學研究的瓶頸,
因為科學研究通常建立在具有對照組,以及掌控了多數干擾因子的實驗情境裡,
然而LSD卻破壞了研究中立的規則,而讓研究結果變得不容易客觀解釋,
然而也正因為這種特殊性,讓醫療人員思考將LSD應用在病人的可能性,
例如幫助臨終病人面對死亡的恐懼、脫離憂鬱症的折磨等等,
LSD最強烈的效果,就是讓我們感受到靈性中所謂的「合一」經驗,
也就是意識自我消融的空無感,以及與萬事萬物融為一體的完整感,
這種感受可以幫助臨終病人放心的經驗到死亡並不可怕,
因為會恐懼死亡的正是意識自我,然而當我們處於一體感跟完整感裡,
意識自我暫時的消融,恰好可以協助我們穿越恐懼,經驗到截然不同的面向,
同樣的,由於憂鬱症患者的自我感強烈,但這份自我感受經常建立在負面感受裡,
因此當他們可以適時放開自我時,自我身份與認同感也將大幅更新。
【LSD研究成為精神醫學與神經生理學之間的橋樑】
可能因為我是資深心理師,書中許多文獻整理都讓我看得目瞪口呆,
(非心理背景的讀者還是可以透過生動的故事輕鬆理解這些有趣的研究)
例如針對LSD的研究中,意外開啟了對人類大腦的認識,
例如大腦的「預設模式」與「注意模式」之間的切換,
就替當年Freud所提出的潛意識理論找到了神經生理學上的依據,
預設模式中所使用的大腦區塊,雖然使得不同的大腦功能間連結變低,
最可以有效率的處理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事情:吃飯、工作、聊天、做愛…..
這個模式具有對生活經驗的高度預測性,也因此容易產生思考上的僵化,
預設模式是形成我們自我認同的主要方式,但裡面的內涵其實只是我們心靈的一小部分,
當服用LSD使得預設模式功能下降時,大腦中不同功能的區域連結變得緊密而活躍,
這時候我們感覺到自我消融,卻可以用更輕鬆與有創意的方式來經驗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種放鬆而專注的狀態,不只是兒童的主要生活方式,更是在被催眠的人身上經常發生的事情!
除此之外,研究者也發現,因為預設模式下降產生的自我消融感,
以及LSD容易受到心境與場景暗示的影響,創造出符合當下狀態的經驗,
如果將LSD應用於心理治療裡,靈遊者很容易對治療師展生正向移情,
而這股強大的移情,將有助於他們在單次晤談中就達到高強度的啟發與改變,
這個發現使得許多治療師紛紛產生對LSD的興趣,
在這一連串的親身試驗中,研究者與治療師們也逐漸發展出一套詳盡的操作手冊,
例如盡量避免主動提供引導與暗示、鼓勵當事人放鬆與接納所有經驗、嚴禁性接觸等等,
LSD這套藥物,居然可以與傳統的心理治療晤談和諧的結合,
並將心理學與神經生理學整合在一起,可說是讓我非常驚嘆。
【LSD可說是藥物版本的深度催眠】
在閱讀完厚後一本詳盡的LSD啟靈藥專書後,
我驚訝的發現啟靈藥可說是藥物版本的深度催眠,
在專業人員的可靠引導下,兩者具有許多高度相似的地方:
感受到自我消融、對事情的看法更有彈性、
容易經驗到豐沛的愛、從中獲得有意義的經驗與啟發
相較於其他療法,無論是否有靈性信仰都能夠擁有深刻而完整的情感經驗,
催眠可以帶來與LSD相似的經驗,很重要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大腦運作的方式。
在LSD的研究中,當大腦預設模式降低,腦波也會隨之改變,
而深度催眠的特性之一同樣也是腦波轉換,
無論是LSD帶來的靈遊或深度催眠,
似乎都是在幫助我們破除習以為常的日常清醒意識,
接觸到潛意識中更完整且真實的經驗,
許多人會將睜開眼睛時的日常清醒意識當成「正常狀態」,
而將被催眠後所獲得的經驗視為「異常狀態」,
然而在部分大腦的研究中,我們日常清醒的意識反而是種「異常」,
因為僵化的預設模式限制住我們可以看到、聽到與感受到的經驗,
譬如說,當研究者請受試者觀看一部車子快速衝撞後掉落輪胎的影片,
並請受試者回憶剛剛影片中車子掉落的輪胎數量,
多數人都不會注意到影片裡其實掉落了五到六個輪胎,
因為在我們的認知裡,一輛車子只會有四個輪胎。
我們成年後,許多阻礙都來自於以生命經驗推測,所形成的不適用或錯誤結論,
很多時候並不是情境出了問題,而是我們受到自身限制的影響,
無法發現更有效的化解方式,
無論是LSD或催眠,都是在輔助我們去除預設立場,
像是兒童一樣還原到對世界的真實接觸,
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有辦法破除預設慣性所帶來的阻礙。
如果你對於啟靈藥物有興趣,這本書將會大大滿足你的心願,
如果你身為心理或靈性專業人員,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對人類心靈與生理產生深刻理解,
當我們翻開這一頁頁的故事,沉浸在諸多神奇經驗時,
或許也可以再次感受到,尋求療癒或提供療癒時,
大膽嘗試謹慎求證,才是對自己與旁人最佳的專業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