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心理師有沒有自己的心理創傷呢?如果有的話,該怎麼克服?甚至從古至今總會有學生在課堂舉手發問:「如果一個人從小擁有快樂童年,也沒有什麼心理問題,那他可以成為心理師或療癒師嗎?」
在韓國漫畫《神探佛斯特》裡,有個貫穿四季劇情的經典名句:「所謂的心理師,都是直面自身影子前進的人。」說穿了,助人者必定有傷,這是每個踏入助人領域的伙伴,終其一生需要克服的難題,那就是如何帶傷前進?
我常說榮格心理學是一門談論痛苦的心理學,但愛好榮格的我們未必都如其他流派所嘲弄得那樣,具有所謂的受虐體質,因為在理解與化解痛苦的過程中,我們往往獲得許多滋養與安慰。
於美國擔任教授的榮格分析師科貝特,即在《受苦的靈魂》一書中提到,治療師面對痛苦大抵上有四種不同的因應方式:樂觀式、悲劇式、浪漫式與諷刺式。
樂觀式的治療師認為天底下沒有無法舒緩的痛苦,他們擅長帶給個案希望,不過在面對存在式苦難,例如大屠殺、戰爭倖存者、癌症病患時,過度樂觀可能會讓當事人覺得自己無法被同理。
悲觀式的治療師看重苦難的意義,以及從中學習後帶來的成長,他們能夠深度陪伴當事人穿越痛苦,然而如果太鑽牛角尖,也可能會跟當事人一起深陷於痛苦裡,無法自拔。
浪漫式的治療師認為真誠進入內心,去感受苦及面對苦難是重要的,他們能夠從情感上打動當事人,進而建立情感聯繫,卻也可能會美化苦難而讓當事人二度受創,例如「這些苦難都是你召喚來的,你該欣然接受」的說法,可能會讓家暴或性侵倖存者感到被指責與檢討。
諷刺式治療師認定天下沒有普遍真理,一切都是建構而來的,他們擅長帶領當事人超脫苦難、看破紅塵,尋得解脫,然而若過度放大這種相對論點,可能會不小心變成支持加害者,或是因為走向虛無主義而讓當事人喪失希望。
看到這裡你應該發現了,每個心理師都有自己的生命功課,更進一步來說,助人者在生命層次上跟被幫助的人並無分別,只不過前者是自我成長的道路上因為先行,因而累積比較多知識與經驗罷了。
這即是為什麼榮格經常強調,身為分析師(這是他對治療師的稱呼)最重要的任務,不能光是收集各式各樣的理論與技術來填充自己,而該拿這些理論技術來深入剖析自我。
因為說到底,當事人往往就是分析師的鏡子,甚至可說是分析師尚未覺察的陰影,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做心理諮商、催眠、希塔、靈氣、花精、塔羅牌、占星還是什麼樣的助人工作,來找你的當事人,其實就是你的陰影。
若你無法直視自己的影子前進,就不可能對眼前這個人提供任何實質上的協助,簡單來說,若你不能知曉自己內心的匱乏、恐懼、悲傷與憤怒,認定自己全然是個充滿愛、良善與助人熱忱的助人者,那麼必然會有一天,當事人將教會你對生命臣服與謙卑的道理。
不過談了這麼多關於痛苦與接納陰影的事情,科貝特強調榮格心理學並沒有要求我們過度認同痛苦,而是將生活中必然會發生的痛苦,視為成長的養分,換句話說,我們不需要刻意追尋痛苦來獲得提升,因為生命裡的苦難俯拾即是,只要不用樂觀跟光與愛那套看似超越的說法加以掩蓋,我們所要面對的已經夠多了。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浮現一個疑問:「難道轉念、看開、超越、往好處想這套思維是有問題的嗎?」
不同取向的助人者會有不同的答案,對走深度心理學的我來說,這些坊間喜愛的成功學與積極思維,對一般人大致上沒有什麼問題,卻會對助人者帶來一些隱藏的影響,因為這些說法有可能會導向這個信念:負面情緒與想法是不好的,要極力迴避。
科貝特在《受苦的靈魂》裡強調,我們應該要有道德勇氣,主動回應那些因為社會身份、外在行為不受主流社會喜愛,因而容易招致投射與痛苦襲來的當事人,因為這些人很容易感覺被世界拋棄。
換句話說,主流價值對於受苦的人往往有兩種態度:同情或批判,前者看似溫暖而後者看似嚴厲,事實上都是一種迴避痛苦的方式,助人者若過於同情當事人,可能無意間會用「我好,你不好」的心態,去隔絕自己感受到的痛苦,至於後者的殘害我想不用多說,你一定清楚。
因此你可以充分明白一件事:助人者之所以需要直面自己的影子前進,是因為如果我們無法涵容與消化自身痛苦,必然會導致在助人工作中急切想擺脫當事人的痛苦,而這或許正是為什麼現代助人者流行信奉「快速轉化」這回事,因為這是幫助自己不用感覺痛最快的方式。
你最後可能還想要問:「面對痛苦究竟有什麼幫助?」如果你想得到的是金錢、名聲、得到幸福婚姻、小孩聽話、身體健康這類的幫助,面對痛苦絕對是沒有價值的廢物。
然而如果你期待自己能夠當個成熟的大人,那麼痛苦可說是成長中必經的過程,因為人活著不可能沒有傷,我們都只是帶傷前行的人,不面對這份傷,我們仍然可以存活,面對這份痛,我們才得以生活。
回到一開始的疑問,助人者即是透過不斷反思與直面自己,並在專業協助下逐漸處理自身的創傷,而究竟有沒有那種家庭幸福美滿的人成為心理師或助人者呢?
我相信必然是有的,但這種人應該不多,而且他們可能不會對人類的痛苦有這麼高的敏感度與興趣,因為這與他們的生命經驗落差太大,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很好的助人者,就只是治療信念會跟深度心理學、榮格心理學不同而已。
我的碩士論文即是研究自己生命中的各種痛苦,這份經驗讓我明白,成為一個直面陰影的心理師,在現代社會中有重要的價值,因為當一個人落難時,絕對不缺乏努力想分送陽光、拼命要求他好起來的人,然而願意走入他的黑暗,跟他站在一起的人,可能就這麼幾位。
只要回想你生命陷落的經驗,必然會同意我的這番話,因此,我向來格外珍惜願意陪我待在幽谷裡的伙伴,他們沒有被那些瘋狂、憤怒與悲傷嚇跑,而是願意堅定陪伴,允許我用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
祝福看到最後的你,允許自己在陷落時佇立於黑暗之中,同時心中仍能看見陽光!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我是跨界心理與靈性的引路人,在幽暗微光中,與你同行。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