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覺得成為催眠師容易嗎?在坊間有越來越多各式各樣的催眠課程,催眠師似乎已經成為身心靈斜槓的熱門選擇,吸引許多熱心助人的伙伴加入,甚至你在馬路上隨便撞到人,可能每五個就有一個是催眠師!
曾經有人問我學催眠是不是需要天賦才能學會,我跟他說,要學會催眠,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了,不過如果要用來陪伴另一個人,大概需要好幾百小時的學習。
你可能會對這當中的落差感到驚訝與困惑,讓我舉個例子吧~
學生們最常拉著我問的是「個案在催眠裡進得很深,可是進去後,看不出跟他的困擾有什麼關係?」另一個常見的疑問則是:「我知道個案的困擾是這個,也照著技巧做完了,為什麼沒有效果?」
這兩個問題恰好揭露出,成為專業催眠師的難題:誤以為催眠靠得是標準化的技巧與流程,卻忘記潛意識千變萬化,根本不是意識可以掌握的程度。
其實只要是助人陪伴的工作,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公式,甚至即使只是想要安慰陪伴身旁親友的負面情緒,也很難套用標準句型,因為能夠安撫到他朋友的話語,聽在你朋友耳中可能是種刺激。
這或許正是現代人越來越傾向於回歸自我,避開關係難題的原因吧?因為想要陪伴一個人,靠得是我們願意不斷思考與調整自己的心態,嘗試去靠近另一個人,這其實是很辛苦的事。
如果你看到這裡還沒轉台,對怎麼好好陪伴另一個人,一定有些興趣,接下來我想跟你聊聊《藥師少女的獨語》這部日本動漫,你一定能從中獲得許多啟發~
這部動漫講述女主角貓貓誤打誤撞進入後宮,捲入宮廷鬥爭的經過,女人間的明爭暗鬥往往潛藏在檯面下,因此故事焦點就被擺在各種「毒殺」上。
有一次,貓貓被緊急找去青樓,拯救呈現中毒反應的娼妓與客人,她做了非常精湛的應急處理,讓她的師傅得以在後續進行醫治,青樓老鴇為了答謝師徒二人,特別贈與厚禮。
在趕到現場後,師傅一邊檢驗遺留在現場的酒杯、床席與嘔吐物,一邊與貓貓進行實務對答。
師傅詢問貓貓為什麼當時沒有讓中毒者喝水,貓貓認為胃液可以抑制毒物吸收,所以不宜喝水沖淡胃液。
師傅則反問:「這確實是個考量,但如果毒物已經事前摻進液體裡呢?」
貓貓才意識到毒物是提前被放在酒裡,讓男人飲下,因此大量喝水才能中和中毒反應。
換句話說,中毒後要不要喝水?這跟怎麼中毒大有關係。
師傅與貓貓的對答,讓我想起「催眠督導」這回事,我受過兩種督導專訓,一個是心理諮商的督導認證,一個是催眠督導的實務訓練,兩者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透過向受督者提問,引發對方的思考。
師傅並沒有直接告訴貓貓應該怎麼做,而是瞭解她的思考方式後,透過提問,引導貓貓掌握解毒的不同原則,甚至貓貓後來自行推導出娼妓與客人共飲,卻能讓毒殺死客人,而不至於毒死自己的方法。
她的師傅只提了一兩個問題,卻讓她足以靠自己的能力釐清毒殺的來龍去脈,這點即是「督導」強大的地方。
就像是學生曾經來找我詢問該怎麼處理個案的失眠問題,那是一個無法輕易放鬆的人,學生提出如果使用NLP的技巧替換信念,或許可以順利解決失眠困擾。
我當時只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失眠跟什麼有關係?」
對新手催眠師來說,或許覺得失眠是個案的主要困擾,因此所有的思考都環繞著解除症狀思考打轉,實務經驗卻告訴我,隨意抽換他人的信念,有時候反而造成更大的問題。
有些長期失眠者有過度努力的問題,一旦抽掉這個支持他拼命努力的信念,可能會忽然陷入憂鬱,因為原本支撐他認真過生活的能量也一併被帶走了。
有些失眠可能是創傷反應,越去嘗試讓對方進入放鬆平靜的狀態,反而激發潛意識裡的防禦機制,延伸出其他創傷症狀。
因此在督導過程裡,我嘗試陪伴催眠師思考的是,在表面症狀下,有哪些可能性?過程不能光是用猜測的,而是講求證據,因為妄自猜測或憑感覺,經常是用個人主觀經驗推論的,而非真正理解個案的身心狀態。
貓貓的師傅之所以數次叮嚀她:不能用猜測的方式來推斷事情經過,正是為了避免她因為個人主觀好惡,影響了最終判斷,畢竟毒殺可是生死大事啊!
故事最後還有個精彩轉折,是貓貓發現自己誤打誤撞拯救娼妓與客人的性命,實際上卻破壞了娼妓設下的毒殺計畫,而且這名客人是煙花巷惡名昭彰的惡霸,習慣花言巧語玩弄娼妓們的感情,甚至將她們推入絕望的深淵。
換句話說,原本她以為自己是在救人,到頭來整件事到底救了誰?又害了誰?實在是很難說清楚。
這讓我想起過去接受專業訓練時,老師們總是提醒我們要學會忍耐,別只因為聽見個案的哀嚎,就急著讓他好過一點,在還沒有對個案有足夠認識前,我們不知道這一出手,究竟是支持他走出幽谷,還是將他推落地獄?
就像是我在督導學生的過程中,有時候會提醒他們留意,個案是否用控訴伴侶或父母親的方式,想要喚起我們的同情,進而讓他可以停留在受害者的位置,用自身痛苦來成為攻擊他人的武器,甚至成為控制他人的方式。
個案的痛苦是真實的,然而如果我們提供的協助,只是強化了他繼續困在原地的結果,那麼這已經遠離了助人工作的本質。
看到這裡,你應該感受到,如果在陪伴他人的過程中感到心力交瘁,那麼這其實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跟你能力不足未必有關,卻可能跟你不知道如何貼近與思考對方的狀態有關。
如果你只是想陪伴身旁親友,藉由心理諮商來釐清怎麼做可以更有效的陪伴與幫助,已經非常足夠,如果你是專業助人者,那麼來預約專業督導吧!藉由增強自己的思考能力,你一定能從學過的專業技巧中,找到好好陪伴的方式~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