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想要努力溝通,有時反而把關係弄得越僵】
這幾個月來我身旁幾個朋友不約而同傳來失戀的消息,個案們更是一起約好似的,紛紛與我討論起離婚的話題,很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提到跟伴侶溝通是一件心累的事情,「我的伴侶真的很難溝通,我這麼替他著想了,他還是經常否定我!」「我很努力想跟他溝通,但他都不想聽我說」聽到後來,我覺得這些聲音都提到一件相同的事:「溝通好像對關係沒什麼幫助!」
你可能會有點困惑:「不對呀,心理學家不是說,想要讓自己跟伴侶關係變好,溝通很重要嗎?」這麼違反心理學研究的現象,確實讓我困惑了一陣子,隨著自己親身走過這種越是努力溝通,反而讓關係變得更糟糕的經驗後,我發現心理學研究結果沒有問題,然而在日常生活裡,光是懂得溝通,確實對關係沒辦法帶來太多幫助……
在這篇文章裡,我將與你分享學習催眠之後,對親密關係的省思,以及如何藉由認識潛意識裡的自己,來幫助你增加親密關係的品質。
【我以為是伴侶很任性,其實自己太難搞】
像是愛情心理學、人際溝通技巧這些內容,都是我從大一進入心輔系就開始背到滾瓜爛熟的東西,因此在前幾段感情中,我一直很努力想要當個好伴侶,只要伴侶覺得不開心或對關係產生懷疑,我都會盡最大努力去瞭解對方的需求,並想辦法溝通彼此差異。
很奇妙的是,在那幾段關係裡,我發現自己非常不快樂,這些努力似乎也沒有讓伴侶覺得比較幸福,當時我覺得非常挫折,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傾聽與溝通彼此的需求了,怎麼會沒有辦法讓關係變得更親密,反而製造更多衝突呢?一開始我覺得是溝通技巧不夠好,然而努力到最後,沮喪的我下了個結論:「都是我的伴侶太任性」。
如果只是一次兩次遇見太任性的伴侶,可能是我運氣不好,或是缺乏經驗值,以致於沒有在曖昧期間就看出對方的性格,然而到了第三次之後還是發生同樣的現象,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潛意識裡可能有些值得覺察的地方,才導致我一直在關係裡受傷。
在一次催眠療癒裡,我再次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驗,發現內心常有一些相互矛盾的需求,例如想要跟人靠近,又渴望保有自己的空間,希望可以親近自己在乎的人,卻又怕對方會拒絕我,這些小聲音經常在心中吵得不可開交,我也不太知道該拿這些聲音怎麼辦,這讓我在親密關係裡,成為一個蠻難搞的人。
原本我以為是伴侶很任性,總是情緒化又無理取鬧,然而在催眠療癒的過程裡,我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也很難搞!
【難搞的情緒,通常都跟成長經驗脫不了關係】
我後來發現伴侶關係出問題,原因大多不是源於缺乏溝通技巧,事實上,越是擅長「溝通」的人,有時候反而很容易把關係弄得越僵!你可能會想問:「難道我要放棄溝通,被迫忍受伴侶的氣嗎?」在對話式催眠裡,我可能會先引導你看看自己「怎麼了」。
小琪正是因為不斷在關係裡受傷,希望不要一直跟伴侶衝突,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才來預約對話式催眠。即將四十歲的她,每段關係大概都維持不到兩年,而且過程聽起來都非常相似:覺得對方很有才華、很迷人,讓自己怦然心動,然而交往後發現對方很不體貼,總要自己委曲求全,剛開始她會嘗試溝通,可是對方經常不想理會,於是衝突、冷戰的頻率變高,最後總是換來對方外遇或羞辱的話語……
「這一切難道都是我的問題嗎?」聽到小琪難過的聲音,我緩緩的說:「我不覺得這是問題」我用手指比了個引號,然後繼續往下說:「我聽到你在說的是,我每次都對感情有所期待,也很努力想經營好關係,可是到頭來卻弄得自己好受傷。」我一邊說話,一邊注意到小琪的眼神逐漸有些變化,這是對話式催眠最大的特色:有時候你覺得只是在聊天,可是潛意識裡已經緩緩啟動了催眠狀態。
「我想邀請你感受一下,當你提到自己一直在感情裡受傷,心中浮現出什麼樣的畫面?」藉由催眠引導,小琪開始發現自己對感情的矛盾,一方面她希望對方能夠關心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她又對那種很有才華自視甚高的男人缺乏抵抗力,當她開始意識到自己在關係裡有不少相互衝突矛盾的需求,而且希望能對方能夠完全滿足這些需要時,她才慢慢回憶起這種矛盾,跟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很有關係。
【先搞定自己的心,才有能力回應伴侶的需求】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感到無奈:「我又不可能時光逆流回去改變父母帶來的影響,知道了這點之後有什麼用處?」有些當事人也會在這點上跟我「辯論」:「談這些過去有用嗎?都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我總會說:「催眠是與你的潛意識工作,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透過重新整理這些經驗,幫助自己穩下來。」
事實上當我發現自己如此難搞後,也曾經有一段時間感到沮喪,尤其自己明明是個心理師,居然搞不定在親密關係裡的自己,要是被別人知道了,不是很丟臉嗎?然而在催眠療癒的過程中,催眠師引導我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陪伴我去穩住焦躁不安的心,同時,要我回去後每天花點時間練習,透過自我催眠穩定自己的心。
當我開始將自我催眠的方式應用在生活一陣子之後,我發現後來每當與伴侶有衝突時,自己的心情似乎平靜很多,即使我可能正處在工作壓力的夾擊之下,還是可以記得先做幾個深呼吸,陪伴自己慢慢將情緒穩住後,再開始冷靜思考,面對伴侶的抱怨,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嗎?如果我當下沒有能力回些什麼,可以怎麼表達對伴侶的重視,又不會委屈到自己。
有意思的是,當我的心情穩定下來時,即使說的話似乎差不多,伴侶似乎能夠從我的聲音裡感覺到「什麼」,原來不安的心情似乎也稍微得到了安慰,於是我們比較能夠好好聊聊,如何找到一起走下去的方式。
無論是我自己或是來預約的當事人,在催眠裡最後都發現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唯有先搞定自己,才有能力思考怎麼好好回應伴侶」在理性上,我們經常受困在二擇一的兩難中,要不就是壓抑自己的需要滿足伴侶的期待,要不就是努力向伴侶索取自己想要的,然而在催眠裡,這種矛盾似乎能夠透過「穩住自己」,而找到第三條路。
【幸福的關係不只靠溝通,還有內心的穩定感】
看完我的經驗分享,我想你應該已經發現了,親密關係中我們的需求往往是感性的,而情緒跌宕又跟我們的內心狀態有關,因此很多時候並非溝通技巧無效,當我們帶著不穩定的心情去溝通的時候,對方收到的往往是我們的狀態,而不是我們嘴巴上試圖鎮定所說出來的內容。
我覺得親密是一種「狀態」,當我們要與另一個人感覺親密時,很多時候靠的不是語言,而是話語背後傳遞出來的細緻情感,心理學會說這是一種非語言訊息,可能是眼神、身體姿勢,又或者是語氣裡微妙的起伏,這些都是我們沒辦法靠理性刻意營造出來的,只能由內而外用自己的心意去表達,因此當我們的內心穩定了,溝通技巧才有派上用場的機會。
事實上,我在訓練催眠師的時候,常跟他們說:「陪伴當事人的時候,你使用什麼樣的技術當然很重要,然而你用什麼方式說話,同樣也很重要。」這是因為在我開始將大腦神經系統納入對話式催眠的時候,讀過不少文獻,研究者發現人際互動雖然有一部份是藉由說話內容,在理性層次上進行交流,然而關係的品質往往取決於彼此的身體是否能在交談中感到自在,這是情感的層次、是身體的層次,是潛意識的層次,也是我們無法刻意偽裝的層次。
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可說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層關係,當我們有能力好好穩住自己,搞定自己那些互相矛盾的需求,也才有能力帶著穩定的自己,去靠近另外一個人,並且在關係中讓彼此都感到舒服自在!
延伸閱讀:陪伴心中受傷的孩子,讓你與伴侶更親密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