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會集體否認與壓抑的創傷歷史】
翻開這本書的前幾頁,我就深深被書中的內容震撼住了,
根據作者所描述的內容,創傷壓力後症候群,簡稱PTSD,
這個如今已經廣被我們所認知的心理症狀,
在心理治療的歷史中,居然有三次被重視後又被埋沒到歷史洪流的時期。
隨著作者一一敘述那個年代裡的心理治療脈絡,
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像是在閱讀小說一樣的進入佛洛伊德的年代,
當時他的老師夏柯以及同事賈內,都致力於研究「歇斯底里症」,
並因而發現那些檢查不出生理病因,卻會莫名無法行走、抬手與活動的女性們,
往往有家內受暴或遭受性侵的經驗,甚至這些創傷經驗可說是歇斯底里的主因!
透過催眠引導之下,這些患者方能揭露壓抑已久的創傷經驗,獲得情感宣洩與修通,
然而之後缺乏政治誘因,加上這個發現對當時保守的社會太過餘震撼,
於是對於歇斯底里症的研究,慢慢淡出心理治療界。
一次世界大戰時,人類歷史上首度的大規模戰爭,讓許多士兵罹患砲彈驚恐症,
創傷的症狀又再次引起心理學者注意,為了讓士兵可以繼續作戰,並避免干擾影響作戰士氣,
政府竟然認定這些士兵具有人格缺陷、道德瑕疵,甚至以「不夠愛國」批判他們,
作者提及社會不只有習慣遺忘「創傷」之存在的傾向,
認識在主流價值觀裡,創傷壓力症候群的倖存者,很容易被貼上標籤,
像是:意志力薄弱、道德感不足、性格有缺陷、自尋痛苦、不懂保護自己…..
看著作者描述創傷倖存者在美國當年的遭遇,
忍不住也讓我想到在台灣這幾年,同樣也有一波波關於性侵、家暴的心理革命。
(作者以倖存者來稱呼當事人,以凸顯他們的復原力跟能動性,故本文亦沿用)
【加害者不只想要控制倖存者,也想控制社會輿論】
在經過多年的努力下,直到女性主義興起,家內受暴與性侵害,才逐漸被社會大眾所熟知,
並被承認是男性為了恐嚇女性、弱化女性所行使的暴力,
而非源於女性身體的誘惑、天性敏感脆弱、不懂保護自己的原因,才導致暴力發生,
這讓我想到這幾天在臉書上引發討論的「PUA事件」,
從這本書所提供的創傷角度來看,PUA的原理,可說與加害者所使用的方式很相似:
摧毀對方的信心、設法孤立對方的交友圈,製造媒體或同儕輿論施壓壓力,
甚至運用恐嚇威脅,製造出死亡威脅感(但通常不會真正訴諸暴力,而是以心理威脅為主),
雖然通常沒有太多書籍,教導人們如何對伴侶跟子女進行性侵與家暴,
然而作者在多年的實務經驗與研究中,發現多數加害者都有相似的行為模式,
並會循序漸進的發展出對倖存者的全面控制。
(延伸閱讀:PUA是什麼?)
雖然所謂的PUA達人並不見得會做出性侵或約會暴力的行為,
然而若檢視學習PUA時,講師所講授的技巧,或是PUA的意圖,
裡面確實與加害者所會採取的策略有高度相似性:
藉由弱化女性的自信心、能動性跟掌握感,進一步達到心理操控的目的。
回到性侵與家暴的主題,加害者多半是系統中較有能力的一方,
或者至少掌握了比較多的家庭資源、社會地位,
因此當倖存者設法揭露真相時,往往會遭遇強烈壓制,
若是以戰爭所引發的PTSD來說,政府更會無所不用其極的設法淡化戰爭對軍人的影響,
這也是讓倖存者們最痛苦,也最憤怒及害怕的地方。
想想台灣在十多年前,性別平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時候,
社會上同樣充斥著「女生就是穿太少才會被強暴」、「沒事不要誘惑男人就好了」
這類檢討倖存者的話語,甚至會覺得女人太過於大驚小怪,凡事都要把傷害推到男人身上,
正是因為加害者往往掌握更多資源,因此在社會輿論上,
第一時間通常會先強調自身清白,如果這個策略無法奏效,
就會轉為攻擊倖存者的人格或缺陷,設法抹黑對方,
在戰爭或國際事件中,加害者還會申請特赦,希望可以躲避該有的責任。
【旁觀者的中立與冷漠,本身就是創傷架構中的共犯】
作者更強調在許多創傷事件中,旁觀者的中立甚至是默許,本身就是暴力結構的共犯,
(但他也強調有些對子女的性侵與暴力,父母親中立的一方,很多時候是因為已被加害者控制)
「系統中的共犯」這個概念,直到這幾年才在校園霸凌的研究中慢慢被重視,
作者提到在極端的暴力與惡行之中,由於倖存者遭受極大的痛苦,且加害者掌握相當大的權力,
這時候旁人所採取的「中立」態度,實際上已經助長了暴力的發生,
有不少人會這麼形容面對暴行、政府迫害、社會事件時的中立:
當大象舉起前腳,即將要踩扁老鼠的時候,
看到的人如果在此刻說「我中立」,那麼這其實是一種助長惡行的態度,
中立的前提是雙方所握有的資源跟權力處於相對應的情況,
然而在性侵與家暴的事件中,雙方所握有的力量經常是不對等的。
這也讓我想起這兩三個月裡香港的「反送中」事件,
以及台灣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空姐罷工事件,與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同婚法案通過,
從本書作者的眼光來看,這些事件底下藏著一個又一個的創傷故事,
表面上這好像是政治事件、職業抗爭或「性向議題」,
然而在這些衝突、表態與爭取權益的過程裡,
倖存者們免不了需要面對來自親友、同儕與社會的壓力,
表面的衝突有多大,倖存者內在的煎熬與衝突就有多強,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有越來越多人呼籲大家要積極表態、對話的原因,
這是因為在事件中,都有個握有更高權力,或在社會輿論上擁有較大影響力,
這時倖存者替自身爭取權益的行動,很常會被解釋為不必要、無理取鬧,
甚至是一種對現有架構的破壞跟干擾,
加害者往往也會採取類似的論述,讓社會壓力更往倖存者傾斜。並設法從原有的指控中脫身,
此時的我們若選擇中立,無形中也是放任創傷壓力源持續發酵。
(在社會事件中,我們不一定會用加害者來形容政府跟反對者,
在此為了書寫方便,暫時採用統一名稱,但背後脈絡仍須予以分辨)
【複雜性創傷,往往藏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之下】
作者在本書之初便提出所謂的CPTSD,亦即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傳統心理治療認定的創傷,大多是由單一事件所發生,例如車禍、天災、戰爭等等,
然而像是性侵、家暴甚至是校園霸凌等創傷事件,往往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在這過程中,倖存者的人際模式、依附關係甚至是人格特質都將會大幅改變,
好幫助自己適應那些有害而危險,卻又難以離開的環境,
對於CPTSD的倖存者來說,往往會發展出很多在催眠狀態下常見的能力:
恍惚出神、解離、逼真的幻想,甚至是性格轉換,
這些能力多半具有隔絕環境與他人影響、維持淡漠跟自我保護的功能,
卻也經常會瓦解、扭曲倖存者正常的人際模式與生存能力。
(這也是為何催眠治療一定要有謹慎評估的原因,若缺乏心理狀態評估,
稍有不慎,催眠師很有可能會讓創傷惡化甚至誘發不適應的解離人格)
作者也指出多數CPTSD都缺乏正確的醫療診斷,
醫生很容易將曾經受過家暴、目睹家暴、性侵或長期創傷的當事人,
錯誤診斷為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甚至以為只是單純的「失眠問題」,
這是倖存者多半不會在缺乏信賴關係的情況下,吐露出難以啟齒的受創經驗,
即使具有信任基礎,為了迴避痛苦,倖存者也可能絕口不提,甚至自行遺忘這些經驗,
然而光是以藥物或心理治療處理表面的憂鬱或焦慮症狀,往往是不夠的,
甚至可能會因為症狀時好時壞,而讓倖存者與治療師雙雙感到挫敗。
【創傷知情,讓我們能夠拿回自己的力量】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會遭受創傷的人,是因為他們自身太軟弱,
我想在創傷經驗裡最可怕的事情,是倖存者同樣採用這種看法來自我批判,
當社會主流價值觀,仍然傾向於檢討倖存者、維持自身中立時,
常會加深倖存者在人際上的不安全感與恐懼,進而進行自我檢視,
因為既然環境可能是沒有問題的,那麼受傷就完全是自己的問題了,
台灣這幾年持續推動的「創傷知情」,便是希望改善這樣的情況。
引用作者的話,在創傷事件中受傷,並不是倖存者的責任,
然而受傷之後,如何替自己進行療癒及復原,就百分百是自己的責任了,
而瞭解自己確實遭受創傷,並學習如何開始面對、因應這些創傷帶來的影響,
就是邁向復原非常重要的關鍵一步。
這也是創傷知情希望達到的效果:透過讓社會大眾更懂得辨識隱藏在生活裡的創傷,
瞭解在過動、注意力不足、失眠、身體莫名疼痛的背後,
有可能其實潛藏著原生家庭中的創傷事件,
甚至在憂鬱、焦慮、強迫症、莫名恐慌的心理症狀下,
同樣有著過去成長經驗中,設法忽略與遺忘的創傷經驗,
我們才能夠採取適當的方式來因應這些身心狀態,陪伴自己慢慢邁向復原之路。
這本書當然很適合專業人員閱讀,
在書中前四分之一的篇幅,我們不僅見證催眠在創傷歷史上重要的貢獻與發現,
更可以在後半段瞭解創傷治療裡,個別晤談往往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團體治療、防身術、瑜珈、人際社交技巧重建課程等方式,也需要一併納入支持系統裡,
對於非心理專業背景的人,也很適合買來一讀,
不只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身旁那些「看起來很奇怪的人」,
或許你也會意外從這本書中,認識另外一個自己。
本名張義平,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
現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新北市國高中特約心理師與督導、
藍海機構催眠治療師與催眠訓練師、
藍海機構家族系統排列師、蛻變遊戲專業帶領教練、
心靈圖卡諮詢師、訓練師與督導、聊心話大冒險桌遊帶領人。
以謙卑的心情迎接來到眼前的人們,
相信在每個生命挑戰中,都潛藏著邁向幸福的韌力,
用溫暖的心與如實的樣貌,與每個尋求服務的伙伴,
一起替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著有「潛意識的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的生活」一書。
(歡迎分享本書資訊給愛閱讀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