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花了大概十分鐘,用了很簡單的比喻讓幹事瞭解錄音筆的功能,
由於幹事是個資深的同事,對於高科技產品很不熟,
為了讓他對於錄音筆、轉譯軟體與電腦檔案之間有清楚易懂的概念,
我決定跳開認知上的說明,改用比喻來講解,
我說:錄音筆是個美國人,電腦是台灣人,他們之間彼此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
所以需要翻譯員(轉譯軟體)的協助,才能順利溝通(把檔案轉譯出來),
可是知識(檔案)是存在美國人的頭腦裡,
如果台灣人也需要一份,就需要拷貝,
所以翻譯員不僅可以翻譯,還可以把這份知識傳輸給台灣人,讓兩者共享這個檔案,
我順便用現代手機的功能來解釋檔案傳輸的原理,
只花了十分鐘,就完成讓對高科技產品幾乎一無所知的同事,
理解操作步驟與原理的高度困難任務!
這讓我忽然想到,在與學生晤談時也經常會善用比喻的方式,
幫助他們去體會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與導師或家長諮詢時,更常運用這種說明方式來工作!
譬如對於高期待家長,我會用龜兔賽跑的故事讓他們知道,
他們期待自己的孩子像是兔子一樣飛快往目標奔去,但他們的孩子可能是個烏龜,
烏龜看起來輸在起跑點上,但可能會有其他優點,
例如吃苦耐勞、會游泳(其他長處的比喻)等等。
我知道爸媽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但如果能看到烏龜的優點,或許他會成為了不起的烏龜,
比成為一隻要死不活的兔子來得更耀眼!
當然與對孩子有高度期待的家長晤談,這樣的說明還是很難讓他們釋懷,
所以我往往會先瞭解家長期待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例如是擔心孩子未來沒工作嗎?還是投射了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到孩子身上呢?
針對不同的需求進行對話,然後找出家長期待與孩子特性之間的平衡點,
這會是我比較習慣使用的模式。
另外對於AS孩子的家長或導師,我常常會用超級電腦來比喻他的人際模式,
我會說,AS的孩子對於喜歡的東西記憶力超好,過目不忘,
但他有個跟電腦一樣的特性,那就是只能呆板的接受具體指令,
就像是輸入電腦裡的指令不能有自相矛盾、模糊不清的概念,否則會「當機」,
這就像是他們在面對人際情境一樣,只能看到他人的表面行為,
對於表情、語氣或委婉用詞會無法理解,
可是他們卻可以在某些自己專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所以只要我們可以用明確的方式跟他互動,通常就可以避免衝突跟誤會,
而且在我們的陪伴下,通常這些孩子往往能發揮出自身的專長,
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透過超級電腦的比喻,我想讓老師與家長瞭解的是孩子有優秀的一面,
(而且可能還是超級優秀!)
但他在人際互動上需要我們的幫忙,而非指責或單純做嚴厲管教,
同時也翻譯孩子的狀態讓導師及家長明白,讓他們知道許多時候孩子並非故意的,
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威沒有被孩子挑戰到,心情上比較放鬆,
這時候再帶入一些與AS互動的實用技巧,並肯定他們對孩子的付出,通常效果會蠻好的,
畢竟導師與家長在剛開始往往會被AS詭異的表現搞得烏煙瘴氣的,
一方面覺得權威受到挑戰,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因為懷疑自己能力不夠而焦慮,
當他們知道孩子真正的情況,並且知道可以怎麼與孩子互動時,往往會大鬆一口氣!
我是個喜歡說故事、聽故事的人,
也覺得當在溝通的時候,過於抽象的概念往往很難真的獲得對方的理解,
就算理解了,也常會因為內心沒有觸動,而失去原本的溝通效果,
因此無論是在晤談,或是親師諮詢裡,若是有靈感,我喜歡用故事或隱喻來說明。
即使是國中生,在聽完我的故事之後,
也常會發出一聲「喔~」,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對家長與導師來說,這種互動方式活潑有趣多了,
不僅替原本嚴肅的會談增添一點生動的氣息,
同時更能讓家長與導師們具體的去經驗到,原來事情還可以有這種角度的看法,
所以,若能在實務工作中善用比喻的力量,有時候會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工作場域從國小到成人都有,
目前於國中校園服務,對於和青少年工作有分莫名的熱忱,
擅長以牌卡與孩子們聊心事、給予正向支持的力量,
在溫柔的話語背後,更有厚實的力量來支撐孩子的心情,
真心的相信,在每個孩子張牙舞爪的面具之下,全都擁有顆善良易感的心靈。
(圖片取自網路,本文可註明出處後直接轉載,
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伙伴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