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停止指責伴侶,卻又忍不住抓狂】
不知道你會經常覺得伴侶不夠在乎你,對於你的需要漠不關心嗎?要不就是經常忘記你說過的話,或者老是把他自己的事情擺在你的前面?如果你有這種感受,應該會對小玉的處境很有共鳴。
「其實我原來是想要預約伴侶諮商的,可是我老公覺得他不需要來,所以我就自己預約你的催眠療癒了」小玉結婚4年多,自從第一個孩子出生後,與先生的爭吵就變多了,她有空時會讀一些心理學書籍,假日有空時也會參加成長課程,因此知道關係是互相的,然而她就是很難克制對先生的怒氣。
「他很認真工作,對我也不錯,但我覺得他很少花時間陪我,而且好像不太關心我需要的是什麼,每次叫他做事情,都愛理不理的」我聽小玉陳述了大概快5分鐘,聽到比較多的內容,都是關於對先生的不滿,身為催眠師,我其實還不太知道,她想從催眠裡得到什麼。
因此我試著打斷她的話,把話題帶回目標上:「我聽到妳對先生有蠻多情緒的,覺得他似乎不太重視你的需求,所以你這次來催眠,是希望得到些什麼呢?」這番話似乎有點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只見她想了一下才回答:「我也不太知道,可能我會懷疑是否要跟這個人繼續走一輩子吧?」
【習慣攻擊對方的人,其實自己內心也很不好受】
在對話式催眠中,當事人可以不需要閉上眼睛,所以當我開始引導小玉進入催眠時,感覺上我們只是在輕鬆交談而已,慢慢地,在引導下她的心情逐漸從對先生的憤怒,轉為對關係的失落與不安:「其實有時候我會蠻不安的,擔心他是不是嫌我產後變胖了,或是開始對我失去興趣,所以才愛理不理,如果可以,我也不想要每次都對他發脾氣啊!」
我做了一個燃燒的手勢,「感覺起來,你心中的怒火表面上好像是丟到先生身上,其實你自己也很不好受」聽到我這麼說,小玉的肩膀看起來比剛進來的時候放鬆一些「對……我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有時候就是對他有種莫名的憤怒。」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注意到小玉有「情緒轉移」的現象,所以我接著往下說:「聽起來在你的憤怒底下,其實是害怕」。
隨著催眠持續深入,我們發現在小玉心中住著一個「受害者」,每當受害者出現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在關係裡付出很多了,為什麼先生還是不願意多替自己著想,又或者是覺得先生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事情,所以忍不住邊把事情做完邊對先生發脾氣,甚至浮現出「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都不替我想想」的心情。
在心理學裡,會把這種習慣認為「都是你的問題」,覺得都是別人在傷害自己的心理狀態,叫做受害者情結,這類人很容易出現情緒勒索,搞得身旁的人心神不寧。隨著心理學知識廣為在台灣流傳,這兩個詞彙往往帶有貶抑的味道,然而在實務經驗裡,我常發現有受害者情結的人,雖然會使他身旁的人很難受,但最難過的往往還是他自己。
【無法信任自己有力量,於是覺得世界好危險】
我想如果有人指著你說:「趕快擺脫受害者情結吧,別再情緒勒索我了!」你應該會覺得蠻生氣的,敏感、容易受傷並傾向於檢討別人,確實是受害者的特性,然而在陪伴這麼多有情緒勒索議題的當事人後,我發現這些人通常有著小看自己的習慣。
「你還記得生命裡第一次出現這種心情,大概是幾歲的時候嗎?」當我引導小玉往下探索時,她忽然變得很悲傷「不管我怎麼說,爸爸都還是覺得錢是我拿走的」原來在高中的時候,家中曾經少了一筆錢,那筆錢原來是父親隔天要拿去繳貸款的,卻從抽屜裡不翼而飛,相較於生性乖巧的妹妹,小玉被當成頭號嫌疑犯,百口莫辯。
我發現,不少潛意識裡內建了受害者情結的人,通常都有一段不被瞭解的孤單歲月,這讓他們習慣了事情沒有選擇餘地的態度,也很容易被挑起心中的憤怒,雖然身體長大了,但在他們心中,世界仍然如童年那般的充滿危險,這讓他們習慣性的認為事情出了問題,錯都在別人身上,因為他們會很本能的想要保護童年時期那個受傷的自己。
這是一種很深刻的自我催眠,如果要把受害者的心聲說出來,大概會是「這個世界好危險,明明不是我的問題,都可能會被說成是我的錯,我最好能夠先下手為強,只要把責任都推到對方身上,我就安全了!」
【看見生命裡不同的可能性,找回你好我也好的親密感受】
受害者的煉成,源自於童年受過的傷,這讓他們很容易進入「我好,你不好」的指責心態,好掩蓋他們心中「你好,我不好」的自卑感,然而指責可說是親密關係殺手,很容易將點燃彼此之間的戰火,心理學家發現,「你好,我也好」的互動模式,最有助於伴侶間和諧相處,而要陪伴受害者感受這一點,需要在催眠裡發揮一些巧思。
我請小玉拿起一條水晶鐘擺,並且專心凝視:「等一下,我要請你眼睛看著AB,心中想著AB,慢慢的你會發現,水晶鐘擺會沿著AB線段來回移動……」幾分鐘後,她露出驚訝的神情,「剛剛水晶鐘擺,照著我所想的方式移動了!」我又帶他做了幾輪不的操作,然後詢問他的經驗。她若有所思的說:「催眠師,你是不是想讓我知道,其實我在跟先生相處上,是可以有選擇的?」
我笑笑的看著她:「當初你們結婚,後來有了孩子,不也都是一種選擇嗎?」我接下去說:「每個人的伴侶關係都是獨特的,我也不想假裝只要你改變了,你與先生的衝突都會自動解決,不過我有個好奇,如果在這段關係裡,有些地方是你可以選擇的,你覺得會是什麼?」
從「有選擇」這個基礎點開始,小玉與我展開了為期6次的對話式催眠,每一次,我們都更深入的去經驗再生活裡的選擇權,當催眠即將進入尾聲時,她與我分享了一個深刻的感想:「我以前會覺得,人生如果要有選擇,代表我可以控制所有的事情,現在我發現那只是一個幻想,所謂的選擇不一定是我可以改變結果,而是我能夠選擇怎麼面對這些不如意的事情,讓自己覺得開心一點!」
聽完小玉的分享,我覺得很感動,不知道你發現了嗎?當我們只聽見潛意識裡受害者的聲音時,不只自己難受,也讓旁人覺得難過,當我們可以從受害者走向倖存者,聽見潛意識裡的其他心聲,不只讓我們找回自己的力量,也讓我們有能力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讓生活開心一點,並且更能夠感受到內心的喜悅。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催眠或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為維護隱私,文中當事人資訊皆已經過特殊處理與變造。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