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懷念青春年少嗎?還是對你而言,覺得長大後的自己終於可以過著想要的生活,年輕時的青澀苦悶根本不堪回首,只想早早忘記?又或者你很怕變老,希望自己能永遠青春帥氣、活力飛揚?
在榮格心理學中有個詞叫「永恆少年」,講白了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仙女,紅樓夢的林黛玉即是其中一例,西方童話故事裡的彼得潘則是另外一例,他們都有共同特徵:滿懷理想、多愁善感,並認為長大意味著跟現實妥協,會成為迂腐守舊的大人。
是的,榮格對永恆少年基本上比較抱持貶抑,彷彿只有成熟懂事能負起責任,才是個有用可靠的大人,然而哈理斯所寫的《願你,永恆少年》,卻以精神分析的角度,提供我們截然不同的反思角度。
如果你不曾享受過兒時單純的歡樂時光,很早就需要協助家中生意,甚至擔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那麼你可說是從未當過孩子就一夕長大的小大人。
如果你在青春期時只能被課業壓抑得喘不過氣,沒有心思暗戀著誰,也不曾夢想過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是在夢想跟現實間,你選擇聽大人的成熟的建議,放棄了那份理想,那麼你可說是從未替自己活出生命的大人。
在哈理斯眼中,這些人其實都還只是個「少年」,是的你發現了,在這本書裡所探討的少年,並非以生理年齡劃分,而是以心智狀態來區辨,因此無論你今年幾歲,心中都很可能仍住著一個連你都感到陌生的少年!
在現代人口中,王子病或公主病經常被人貼上負面標籤,認為他們任性又情緒化,滿口理想卻愛慕虛榮,若從精神分析的語言來說,很可能其實他們並沒有機會真正當個孩子,所以不曾享有單純的快樂。
另外一群外貌年輕心態卻垂垂老矣,精熟於社會遊戲規則的成功人士,有時會在接近中年時爆出人設崩壞,或在婚戀關係裡冒出緋聞,這些被人詬病的行為,卻有可能是他們從未青春叛逆過,因而在無意識裡徒勞地尋求慾望補償。
再進一步來說,憂鬱症、強迫症、恐慌症、焦慮症、妄想症…..等現代醫學認定是「大腦生病」的症狀,若從深度心理學(精神分析、榮格都屬深度心理學)來看,亦可能是這群少年消極地反抗社會世俗。
哈理斯的敘述讓我想到,在「與陰影對話」系列課程中,我便要在第二堂課「微笑假面:破解憂鬱與焦慮症狀的隱藏訊息」中,談到退行(Regression)這個概念。
退行意味著心理能量從意識倒流回潛意識裡,我們會感到毫無動力,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又或者會做出一些自毀前程的事情:外遇、搞砸工作、放飛自我、染上菸酒癮等等。
當我們處在退行狀態時,經常會飽受焦慮跟憂鬱情緒襲擊,並覺得自己近乎癱瘓,這時候任何外援都起不了作用,在現代主流醫學中,醫療人員會努力透過藥物、各種策略療法,努力要把我們的能量提高,甚至療癒師也可能會積極動用神靈的力量來讓病人儘速復原。
榮格卻認為退行可能有其意義,那是潛意識告知我們:「人生走錯方向」的警訊,值得我們駐足停留,待內在修復後方能再次出發。哈理斯的觀點則是希望能藉由精神分析的方式,撥開表面症狀的障眼法,看見個案內在早已傷痕累累的心,而這個過程絕非一蹴可及的事。
《願你,永恆少年》這本書猶如我在對話式催眠裡會做的事情一樣,首先以略微艱澀的精神分析語言,向我們呈現了深度心理學如何思考人,我們不專注於症狀,而是將症狀視為潛意識與我們溝通的語言,無論是佛洛伊德、榮格還是催眠,我們都是以此為基礎,展開對人的深度理解。
然而哈理斯的書寫更為激烈地,倏忽間開始反思語言的限制,現代心理學喜歡將人分類,並且用快樂、憂鬱、焦慮、寂寞、依附等詞彙,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變成地圖上死氣沉沉的圖釘,將人類心靈釘死在這些專業術語上。
哈理斯卻邀請我們進一步反思:「難道你的快樂跟我的快樂是同一種感覺嗎?我的憤怒又怎可能等同於你憤怒時的感受?」
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深度心理學跟現代心理學關注焦點的不同,後者嘗試以數字來描述人類,前者卻企圖用複雜而細膩的文字來嘗試找到每個人獨特的少年孤寂、憂鬱、悲傷與焦慮。
整本《願你,永恆少年》就在做者絮絮叨叨,看似說了很多,卻又好像什麼都沒解釋的情況下結束了,然而這正是深度心理學有「深」的緣故,因為若潛意識是一片大海,深度心理學所處理的幾乎都是迫近海溝、海水與地殼交界的錯綜複雜的現象。
哈理斯提醒了我們,治療師不可太快自認為已經聽懂個案正在訴說什麼,因為治療實務現場裡,充斥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資訊,個案所訴說的未必是他真心想說的,他真誠想訴說的,卻可能只是意識層面的冰山一角,更多時候,個案所帶來的症狀,很可能本身就是個語言抵達不了的地方。
語言無法訴說,卻仍嘗試企圖透過語言來描述,這不也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少年」心態嗎?
關於精神分析我算是個門外漢,因此對於這本書裡諸多艱澀的名詞,不敢保證能讀懂多少,然而拋開這些名詞,哈理斯用了大量的流行歌曲、詩詞與改編的接案實例,如同翩翩少年般,以時而輕巧,時而踏實的步伐,嘗試引領我們循著螺旋往下的階梯,在潛意識的迷宮裡探索。
若說翻開這本書能替你帶來什麼,端視你對迷宮深處的黑暗忍耐度有多高,有多少勇氣面對盤據在迷宮各處的怪物,又有多少信心信任黑暗盡頭有光,若你願意在黑暗微光裡緩步前行,那麼,你將有機會如同經驗一場對話式催眠那樣的,在迷宮中心遇見你的黑暗手足與姊妹,並將他們帶回陽光下。
如同哈理斯所說,再多語言仍不能窮盡這座迷宮的奧妙,請容我以新世紀福音戰士的主題曲,作為結束:
青蒼的風 如今即使敲著胸口的門
而只會注視著我的是微笑著的你
悄悄地迷戀於周遭一切和追求的事物
就連命運也仍不知道你那可愛的眼眸
總有一天你會發覺 在背上
有著迎向未來的翅膀
殘酷天使的行動綱領 不久將從窗邊飛起
懷著湧出的熱情飛起 如果背叛回憶的話
將會擁抱宇宙而發光
少年啊 變成神話吧!
願你我皆常保少年之心,此心安處是吾鄉。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