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是否曾經有過身不由己的感受?】
來找我做對話式催眠的人們,雖然想探索的議題看起來很不一樣,通常對話到一個階段後,他們都會說出很類似的話語:「我想要……可是我沒辦法辦到,我好像老是會…….而且我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如果你曾經經驗過明明想存下足夠的錢,卻總是莫名會把錢花掉,又或者是明明渴望跟伴侶好好相處,卻總是把關係搞砸,又或者是明知道自己可以勝任現在的工作,卻不由自主的退縮或失常,以致於遲遲無法獲得想要的升遷,甚至是明知道自己需要調整生活習慣,卻總是有會危害健康的成癮習慣,或許當你翻開《情緒慣性》這本書時,會找到這些現象背後的可能成因與改變方式。
在我成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之前,曾經有段時間很常帶領家族系統排列工作,直到後來我慢慢發展出書中的「一人排列」模式後,才慢慢不再開設排列工作坊,而是將排列整合到對話式催眠裡。在這幾年的實務經驗裡,我觀察到許多當事人之所以一直困在原地,並非他不夠努力,而是他在潛意識裡渴望對原生家庭「效忠」。
在創傷治療的理論中,不同的心理學家都曾提到,受過創傷的孩子會為了對爸媽表示忠心,好換取潛意識中被認可與被愛的需求,以致於即使被虐待、受到傷害,仍然會不由自主的複製父母親對待自己的模式,甚至即使孩子長大成人,搬到遙遠的城市生活了,他仍然會在內心深處保留父母親的生存信念。事實上不只是創傷倖存者如此,即使是身心健康的人也會如此,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力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你可能會想,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了,透過轉念與有意識的覺察,難道不能改變這種非理性的行為模式嗎?本書作者提出他的觀察,這個觀察也很符合我的實務經驗:當兩股信念相互衝突時,力量大的那一方會佔據主導位置,而系統的力量絕對大過於個人,這不只是因為系統是由一群人組成的,更是因為我們天生會有尋找歸屬感的依附需求,所以當我們的信念違背了系統時,為了害怕不被愛、被系統驅逐,我們會給自己許多理由,轉而扭曲自己的信念。
如果你有看過經典香港電影《無間道》,就會深刻體會到,要違抗自己所隸屬的系統,好好做人有多麼困難,即使過了20年,那句悲戚的「我想當個好人,你可不可以給我一個機會?」然而迴盪在許多人心中,足以可見在職場上的系統束縛有多強烈。原生家庭的系統力量更為強大,台灣電影《血觀音》裡的那句「我都是為了你好」之所以會引發我們如此深沉的共鳴,正是因為主角替我們說出了內心的痛苦:「我想拒絕你強加在我身上的好,可是我沒有辦法做到。」
所有你感覺身不由己的行為習慣,那種莫名其妙難以擺脫的情緒,都跟系統加諸給你的催眠力量息息相關,作者將此稱為「系統催眠」,小到勤儉持家、早睡早起,大到不要找跟你爸(媽)一樣的男人(女人)、人只有努力才能過上好生活,這都是系統催眠帶來的影響,如果你沒有覺察到這一點,就難以從中清醒過來,重新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瞭解系統催眠的三個原則,邁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作者提到系統催眠具有三個原則,是維持系統穩定運作的基礎,這些原則不會考慮系統裡的個人感受,而這造成了我們違反原則時的內外衝突,他們分別是:歸屬感、序位與施與受平衡。
在上一節我提到的那些身不由己的行為模式跟心理困擾,即是服從於歸屬感這個原則,為了避免自己感覺到被遺棄,我們會拼命想要服從系統催眠的信念系統,像是當個有用的人、要體貼溫柔、不能太自私、不可以鋒芒外露等等,一旦我們抵觸這項原則,潛意識就會開始產生自我破壞的行為,這就像是當房間裡瀰漫著煙霧時,會觸動灑水警報器一樣,即使你可能只是想抽根煙放鬆,或是燒鼠尾草淨化空間,警報器並不會理會煙霧的來源,它只負責偵測所有可能的危險。
序位則是每個人都在這個系統裡有個屬於自己的位置,如果你太想要移動到別人的位置,要不就是會不斷引發衝突,要不就是會排擠其他人的空間,甚至造成會混亂。有些過度關心孩子在學成績或行為表現的父母親,便是因此讓孩子感到窒息甚至引發焦慮與憂鬱症狀,反過來說當子女太想承擔父母的痛苦時,父母親的生活反而經常冒出危機,這都是相似的道理,釐清自己在系統中的位置,這點無論在家庭與職場上都是一併適用的,如果你覺得序位的概念太過威權,把這想成人際間的界線也是可以的。
至於施與受平衡原則,有些人會一直付出,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另一方不斷只能接受而無法給予,最後引發關係失衡。在伴侶關係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個現象,譬如說你可能一直想要當個溫柔體貼的伴侶,所以總是在對方提出要求前就先一步觀察他的需要,然後貼心的把所有的事情做好,卻發現伴侶非但不感激,還覺得理所當然,甚至對方最後竟然外遇,而且對方比起自己真的是不知道有哪一點好?
從系統催眠的角度來說,有可能這是因為你承襲了原生家庭的信念,以致於認為一個好伴侶理所當然要這麼做,卻忽略了當對方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回報這麼多的時候,他的能量會在無形中一點一滴流失,如果他剛好承襲的家庭信念是,身為一個好伴侶就不該拒絕對方的好意,而且要加倍奉還,那麼關係失衡的力量就會持續將他往外推,以致於外遇或離婚成為其中一種可能性。
在這裡我想特別強調,外遇並非處理關係困擾的好選擇,而且對親密關係具有相當強烈的殺傷力,我也不是說伴侶外遇是你的責任與問題,而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陪你瞭解關係的奧妙之處,伴侶絕對需要替自己的外遇行為負責,因為離開系統是他的選擇,而且如果他仍然想修復關係,那他可能需要加倍努力,如果你仍然希望修復跟重新靠近對方,那麼如何避免關係持續失衡,則是你可以探索與療癒的。
【排列並非萬能,而是療癒身心症狀的一種可能】
我曾經看過一些療癒師什麼問題都要來排列一下,無論是感情困擾、心情不好還是職涯轉換,只要當事人生活出現困境,就鼓勵他做排列,本書作者提出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說法:排列只是中性的工具,讓排列有效的不是高靈訊息、宇宙力量,而是我們對於自己在系統催眠中,被植入的信念有所覺察,以及帶著清晰的意念去改變的行動,換句話說,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不用排列來進行療癒,那麼你就無法真正療癒任何人,包括你自己與當事人,甚至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究竟要透過排列啟動什麼改變,那麼排列無法替你帶來什麼收穫。
書中的其中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那是一個腿部需要支架才能行走的女孩,醫生替她進行了相當多的生理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因此推論雙腳功能受損應該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然而她怎麼回憶,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怎麼了,當她在療癒師的陪伴下,開始挖掘自己的潛意識時,忽然想起小時候父母親的婚姻關係非常痛苦,尤其是強勢的母親總是貶低父親,雙方離婚後她選擇與溫和的父親同住,父親過世後,年紀還小的她只能「爬」」回母親身旁,並且心想著自己的人生要完蛋了。
當她意識到自己從小就在到底要愛父親還是母親之間衝突著,甚至在母親身旁經常感到自己虛弱無力之後,很神奇的是,她開始慢慢恢復了行走功能!這個案例讓我想到佛洛伊德等人在研究心身症(當年稱為歇斯底里症)時,透過催眠發現有些人之所以生理上出現障礙,例如無法行走、失明、無法進食等等,是因為潛意識裡存在著阻礙,一旦能讓這些阻礙浮現到意識層面,症狀就會自然消失。
佛洛伊德曾經用催眠治療一個因為被馬車碾過雙腿的病人,雖然這個病人的生理完全沒有問題,他卻再也無法行走,直到在催眠裡調整了信念後,他立刻就又能正常走動了。另一個病人則是出現吞嚥困難,直到在催眠裡找到了阻礙他的經驗,就又可以正常飲食了。後來佛洛伊德更發現,這些心身症的阻礙,有時候深藏在原生家庭的經驗裡,並因此發展出他的潛意識理論。
若從催眠的角度來說,排列工作的任務在於藉由能夠喚起強烈情感經驗的方式,陪伴我們去探索自己究竟從家庭、社會與所隸屬的職場機構中,接收到哪些系統信念,然後找到方式去改變這些信念。
【療癒改變的不只是自己,療癒還會改變你隸屬的系統】
隨著創傷治療以及伴侶治療的理論開始被引入台灣,對於父母親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識也變得普及,在這股「原生家庭塑造今日性格」的風潮中,我注意到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過度放大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這造成兩種極端的情況,其中一種是導致有些人拒絕來諮商或尋求療癒,因為他會覺得療癒師八成會說自己的困擾,源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這讓他有一種背叛父母的感受,會有種如果要療癒自己,就被迫要跟家庭系統切割的威脅感。
另一種則是凡事都怪到父母親頭上,覺得如果父母可以跟其他人的爸媽一樣,提供細心照顧跟呵護,那自己的感情就能幸福了,多年來的憂鬱跟焦慮也就可以解除了,前幾年流行的情緒勒索一詞,就經常被濫用在這種情況下,事實上在真正的心理治療中,即使我們在幼年受到父母親的影響,身為成年人,仍須擔負起改變與療癒的責任,這意味著我們不能永遠都將自己的痛苦,拿去向父母親追討咎責,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的關係中,其實都是如此,只有我們可以替自己的反應負責。
那麼我們該如何如實看待父母親對自己的影響呢?作者提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系統希望維持穩定,可是系統也渴望進化,因為一成不變的系統如同死水一樣,看似平靜無波卻也了無生機,因此在系統裡終究會有些人做出「離經叛道」的事情,這些看似違背系統催眠的成員,一旦可以透過覺察來發現,自己並非系統(家庭、職場、婚姻……)的叛徒,而是透過這種方式帶給系統改變的先驅者,並找到用建設性的方式來實踐新的信念模式,那麼不只可以恢復身心健康,還能帶給系統進化的力量。
舉個例子來說,為什麼以前人常說「歹竹出好筍」?如果父母親是很樸實的人,一輩子沒讀過什麼書,那麼「安全、穩定比什麼都重要」可能就是家庭系統催眠中的主要信念,然而在這家庭(或家族)裡,一定會有個孩子在心中有股衝動,覺得自己要突破這種束縛,他可能不甘於這麼恬淡的生活,開始想要努力到大都市讀書,然後,在這過程中開始挑戰父母親的價值觀,他會渴望冒險,會在冒險中犯錯,如果父母親能看見孩子的嘗試,替自己的家族帶來什麼影響,那這個孩子就會平安順利的成長。
又或者是反過來說,父母親可能會極力壓抑甚至嘲弄孩子:「女子無才便是德,你讀這麼多書做什麼?」使得這個孩子特別努力卻又充滿焦慮,長大後甚至在事業有成後罹患憂鬱症,以致於放棄大好的升遷機會,也就在這個時刻,他開始覺察到自己一直都在潛意識中想要證明父母親是錯的,卻又因為深愛著父母親而用憂鬱症來懲罰自己,於是開始尋求療癒與改變,這份療癒的力量最後會往回追溯到整個家族,讓整個家族系統的催眠模式有所不同。
【改變自己的三步驟,就從覺察與重新建構開始】
想要改變自己的信念,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為在這過程中,我們經常需要面對忠於自己還是忠於系統的兩難抉擇,作者提供一個強而有力的架構,這個架構跟對話式催眠的結構有些相似:提出認知聲明、指出我們之所以忠於系統催眠的理由,並且說出我們的新信念。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個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因而始終在婚姻中被迫忍受伴侶的冷漠或語言傷害,你可以先告訴自己:「我擔心自己不值得被愛」,這是一種聲明,意味著我們注意到自己內在最真實的聲音,接著你可以說:「過去父母親總是教導我不該在乎自己的需求,我已經擁有太多東西了,我要學習知足,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我學到忍耐才能維繫關係」,這句話進一步描繪出,我們之所以選擇讓自己痛苦,其實是有原因的,接著我們需要練習新的信念系統,同時保有對家庭系統的歸屬感。
所以你可以說:「謝謝父母親將我帶到這個世界上,我永遠是你們的孩子,我從你們身上接受到忍耐這個禮物,可是這並不適用於現在的婚姻,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帶著你們給我的禮物,重新學習在婚姻裡做個幸福的人。」這在書中叫做重新解決句,你既保有跟父母親的情感連結,又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獲得幸福,在對話式催眠中,這叫做「允許矛盾衝突存在的超越之道」,國際催眠大師吉利根,以及深度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榮格,都曾運用過這樣的方式來看待生活。
當然,你並不是單純把我提供的範例念一次,就能改變自己的信念系統,在排列與催眠中都有一個很少人提及的事實,那就是所有你對自己說的話,必須心有所感,而且在說話的時候身體也覺得「就是這樣」,這些話語才會產生力量,而這便是排列施、催眠師與心理師存在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念出來的句子,只是頭腦很有感覺,心跟身體都不太來勁,這是因為頭腦很難接受截然對立的事物存在,然而我們的心卻可以輕易辦到。
如果你覺得要自己按照三步驟寫出屬於自己的句子,實在是太困難了,這本情緒慣性會是蠻好的入門書,而且跟傳統排列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傳統的排列技巧需要一大群人才能進行,至少需要六到十二個人,可是這本書提供的方法,從頭到尾只需要你一個人就行了!如果你看完書之後,還是覺得相當困難,那麼找一個有排列經驗的療癒師,替你進行一對一的排列療癒工作,也會是個不錯的方式!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本文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