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些社會新聞事件,掀起許多對親職教養的討論,我看了感覺心情複雜,雖然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父母親對孩子影響非常深遠,但這只是孩子人格養成的一部份因素,我更注意到有些認真的爸媽,正被「心理專家」搞得進退兩難。
對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難題,爸媽經常面對典型的兩難困境:如果我嚴厲地指正,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可是有時候我好好說,他根本就不聽啊!心理學家又說不能體罰、不能打罵,要用愛與關心來對待孩子,我這麼愛他,為什麼他都感覺不到,老是做出讓我擔心的事情?
尤其是當孩子逐漸成長為青少年,那個反抗力量又更強了,過去好好說可能還會聽,現在翅膀硬了,根本連甩都不甩,心理師,你說我要怎麼樣才能不讓孩子變壞呢?
我覺得會問「該怎麼辦」的父母親,一定都是很替孩子著想的人,否則賞兩巴掌下去就好了,何必去上成長課程、買心理學書籍回來啃?所以我想來聊聊從對話式催眠,如何找到一條親子對話的路徑。
在親職諮詢的實務現場中,我發現多數父母在親子對話上都有個現象:理智上可以理解孩子的處境,情感上卻不容易真正貼近,爸媽們來找我的時候,通常會這麼說:
「我知道他對讀書沒興趣,我也不要求成績,但至少要及格啊!」
「我可以理解他容易胡思亂想,可是同學跟老師都這麼好,我不知道怎麼說服他不要擔心。」
「我們家很開明,都會跟他約定使用手機的時間,可是他都無法自律,我只好沒收起來。」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嗎?這三句話,從道理上來說,都很正確,從讓孩子「變好」的角度來說,似乎也沒有錯,可是話語中透露出一股濃濃的情緒。
我後來發現,大多數父母只要有時間,都是很願意聽孩子說話的,只是因為太關心孩子,以致於潛意識中冒出許多擔心跟焦慮,以致於讓焦慮變成一堵透明牆壁,隔絕了跟孩子內心的連線。
這讓父母親感到很困惑:「老師說我要同理孩子,有啊,我都有說出他的想法跟感覺,可是他還是沒有改變。」孩子的心情則是:「爸媽之所以同理我,只是為了讓我照著他的話去做,根本不是真的關心我!」
透明的牆壁讓我們可以望見彼此,卻沒辦法真實的貼近對方,這就跟影集《安眠書店》裡的玻璃屋一樣,看起來一切都很透明,雙方卻是處於對立衝突的狀態,並非父母不願意瞭解孩子,而是焦慮感大到讓這份瞭解變成希望孩子聽話的工具。
在這情況下,學會越多親職技巧與對話策略,反而會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惡化,甚至有些孩子最後演變出身心症狀來。我並不是要說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親的責任與問題,而是想描繪出親子對話時,潛意識裡焦慮的暗流,唯有焦慮感下降了,透明牆壁才有機會下降,讓彼此有真實的接觸。
事實上孩子的成長問題往往錯綜複雜,因此並不是只有父母單方面努力就保證有成果的,學校老師的協助也很重要,甚至對於有特殊情況(過動、亞斯等)或身心症狀(憂鬱、焦慮、強迫症狀)的孩子來說,輔導室跟心理師的協助也重要。
之所以需要各方共同協助,是因為孩子的症狀,有時候是他在潛意識中呈現出家庭與校園的生態系統樣貌,例如以成績至上的校園,很容易將焦點放在品學兼優的明星兒身上,而讓無法獲得耀眼成就的學生被忽略,這樣的班級氣氛,本身就拒絕了不那麼擅長讀書的孩子。
或者是一個高度自律的家庭,凡事都非常有效率跟積極,有可能會讓心思細膩又容易不安的孩子,感到焦慮不安,進而延伸出惱人的焦慮症狀,又或者是讓天性沒這麼積極的孩子,感覺讚賞跟肯定都被表現優異的手足搶走,而失去自信。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發現了嗎?陪伴孩子長大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功課,尤其現代社會對父母的期望,已經不再是供給吃穿就好了,還要照顧到孩子心中的情緒發展,可是不少父母在自身成長過程中,根本沒有機會感受自己的情緒、整理過內心深處的想法,以致於即使聽了許多講座、看了許多書,都還是沒辦法真正開啟與孩子之間的對話。
如果你有難以跟孩子好好對話的煩惱,我誠摯推薦蔡宜芳心理師所出版的《先陪伴,再教養》,不愛讀書、網路成癮跟情緒問題,可說是現代青少年的3大問題,宜芳心理師不僅用日常對話的語氣,一一剖析如何從這些表層問題,緩緩地走入孩子的內心,也從家庭系統的角度,協助擔憂的父母親好好瞭解孩子究竟怎麼了。
我更喜歡宜芳心理師對話時的口吻,那不是對父母失職的究責,更不是一昧強調父母親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好,而是在解析孩子的過程裡,也同時照顧承接了父母親的擔憂與情緒。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很相信一件事:父母的心聲要先被聽懂了,才有能力真正聽懂孩子在說什麼,因為父母親在潛意識裡,很容易拿「專家」對待自己的方式,轉過身來用相同態度來教養孩子,在《先陪伴,再教養》,宜芳心理師選擇用這條最不容易卻也最有效的方式,來與父母親對話,我看了真心覺得感動!
希望這本好書,能夠陪伴到對孩子充滿擔憂的你,如果你希望能夠有個機會好好整理自己成長經驗中的創傷與辛苦,那麼《聊遇你的情緒困擾與關係創傷》系列講座,也非常適合你報名,今天剛好是超早鳥最後一天,誠摯邀請你一起來學習!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本文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