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想知道這個人是否適合當伴侶,約他出去旅行就知道了!」
從兩個人要去哪裡、交通方式、住在哪裡,再到有哪些景點不想錯過……從這些細節裡,我們將會赤裸裸地碰觸到對方想要隱藏起來的個性、習慣與行為表現,如何協調彼此差異,都可以在旅行的過程裡感受到。
從這個角度來說,旅行可說是一面鏡子,照映出伴侶的另外一面,同時也讓我們發掘出自己內心的另一面。
心靈作家柚子甜的新書《不只是旅行》,正是這樣的一本好書,看起來在書寫她的旅行經驗,其實分享的是如何在旅行途中認識自己。
譬如說,在「逃避寂寞的數位游牧民族」裡,她大方承認雖然自己很擅長獨處,但仍然會在一些時刻感覺孤單,自由工作者的身分,讓她在生活裡不太有機會跟人連結,旅行即是一種折衷方案:
可以有限度的跟人連結,同時又保有行動上的自由。
她更發現與人連結其實是我們的基本需求,學習創造有品質的人際互動,而不是逃入工作或社交軟體等虛擬連結,才能真正滋養的自己的心靈。
我跟柚子甜同為自由工作者,一樣有高敏感特質,會對環境與人際資訊相當在意,所以對於她描繪的「既需要呼吸空間,又渴望與人深度連結」的矛盾很有共鳴。
柚子甜在平溪線旅行時,發現自己身處於冷漠的都市時,會表現出比較淡漠的特質,然而如果環境是友善而敞開的,那麼自己就會立刻像是交際花那樣的與人熱情往來。
看到這段敘述時,也讓我想起當我去東部旅行時,往往會比在台北的時候更熱情,也更願意與人交流。
平常內向旅行時卻變得外向,並不是我們的性格改變了,而是我們被環境誘發出不同的人格面向,這也是透過旅行的鏡子才能更容易看清楚的事情。
我想當你打開《不只是旅行》的時候,除了可以跟著柚子甜走訪台灣、日本、泰國、印度等不同國家的特色景點,更多時候,可以從她的內在獨白裡,重新認識自己。
閱讀《不只是旅行》的時候,常讓我想起之前很熱門的一部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就像是日劇男主角會邊享用美食,一邊暴露內心的想法,柚子甜在走訪各具特色的景點時,也會留下許多內心獨白。
在敘事治療裡有句話說:「唯有生命能夠抵達生命,唯有故事可以引發更多故事。」
雖然這本書是柚子甜旅行時的內在獨白,但當我們閱讀這些文字時,如果能夠安靜下來,那麼或許也有機會打開通往內心的一條小徑。
在我的旅行經驗中,我發現旅行有一種神奇的功能,因為去到了不熟悉的地方,因此有機會認識潛伏在內心的另一個自己。
就像是榮格在非洲旅行的過程裡開始發現到集體無意識的現象,注意到原來不同種族之間的心靈差異,也許比表面上看到得更接近。
柚子甜則在旅行中重新發現了富足的自己,意識到富足的生活並不一定全部需要仰賴金錢,而是能夠享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回想我在花東旅行時,意外發現自己比想像中得來得更勇於冒險,在我心中有個更為熱情的部分,卻是在都市快節奏、有紀律的生活習慣中,比較無法被允許釋放出來的面向。
我想旅行並不一定意味著一定要去到遙遠的地方,重點在於我們是否可以拋開熟悉的自己,勇敢去接觸潛意識裡其他的面向。
這即是榮格所說的尋求完整。
我們經常會以為自我是個穩定不變的存在,但事實上「自我」會一直不斷變化,而且我們多數時候所認為的「我」,只是日常生活堆砌出來的模樣。
當我們移動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再受到生活習慣的制約時,潛意識裡其他的面向就會變得活躍,進而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自我。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說跟對方一起出去旅行,可以更清楚對方是什麼樣的人。
我想真正關鍵的其實不是透過旅行測試對方的能力跟意願,而是藉由這個機會能夠更認識彼此在潛意識裡潛藏的面向。
如果我們可以在平日的生活裡,也能帶點適度「對自己的陌生感」,那麼或許不一定真要去到遠方旅行一趟才能有這些體會,而能在日常生活裡,描繪自己內心地圖的輪廓吧?
如同這本書的書名:不只是旅行,把每一次上路,走成一張內在地圖。
無論我們是去遠方旅行,還是在都市裡打開一本好書閱讀,來趟心靈的旅行,我想只要帶著對自己的好奇與欣賞,每一趟的出走,都會成為拓展內在地圖的滋養。
祝福你境隨心轉,苦後回甘。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