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希望生活變好嗎?在你心目中的「好」長什麼樣子呢?我發現許多課程會強調要如何讓個案變好,所以有各式各樣的技巧來協助個案「好」起來,甚至好還要更好,感覺變好是一條永無止盡的道路。
在實務經驗裡,確實大多數人走入會談室,都會跟我說:「心理師,我想要變好」,因為會尋求諮商或催眠服務的人,大多對目前的生活感到痛苦、失望,甚至對自己很不滿意,舒緩身心痛苦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雖然我學過不少可以加速讓身心反應恢復平衡的方式,不過我發現一直太快想要讓個案好起來,有時候反而會變成個案潛意識中的共謀,或許個案會為了討好助人者,而勉強自己打起精神來,可是那個效果往往不會持久,甚至可能產生很大的抗拒,使得療癒停滯不前。
其實從榮格心理學來說,執著於想要變好,本身就是一個障礙,是一種陷入泥沼中的僵局,因為當助人者跟個案齊心協力執著於要讓自己好起來,意味著「壞」的部分需要被消滅,或至少需要被隱藏起來,然而這個好與壞,往往都是社會價值觀中的人為劃分。
我曾經對不敢放鬆個案在催眠裡講述一則隱喻故事:有個外國人搬來台灣之後,非常興奮的發現這個地方真的太棒了,因為大家居然認為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是勤奮努力的象徵,在他的祖國,如果不能準時下班,意味著工作表現有問題,甚至是不懂生活的笨蛋,他覺得能夠不斷加班真的是太美好了。
個案聽完笑了出來,他忽然意識到原來是否努力,原來也是一種人為標準,甚至是透過跟他人比較得來的,在這之後他還是偶爾會過度努力,同時也不斷去感受與觀察自己的身心變化,慢慢的,努力與不努力之間,逐漸達成一種流動的平衡,好與壞在他心中可以同時存在。
事實上好與壞本就都是生活實項的一部份,人生很弔詭的地方就是當我們執著於要留下好,甚至不斷擴張「好」的部分,到頭來這都會變成一種「壞」,我們可以看見有些電影裡的大魔王,其實原來是想維護和平的英雄,最後卻因為受不了自己或世界的壞,於是瞬間黑化,這即是失去平衡的結果。
放眼我們的生活,很多父母親都希望孩子可以「好好的」,孩子卻莫名感受到很痛苦,這其實也是相似的道理,因為孩子很容易去揣摩父母的心意,那些藏在語言背後的心思,孩子很容易就會感受得到,每個孩子都想要變好,因為這是父母親的期望,然而當這期望大到孩子承受不住時,在這個瞬間潛意識裡很容易浮現「壞」的召喚。
這或許並非父母做錯了什麼,而是父母親本身便從他們的父母親承襲了一套評價系統,並不自覺地將其傳遞給孩子,或許父母親是成熟的大人了,能夠消化承載這份評價帶來的壓力,孩子卻未必也能承受,許多親子家庭間的衝突,其實正是潛意識裡這兩股力量的抗衡。
看到這裡,你可能發現了,這篇文章想談什麼啊?前半段談助人者跟個案之間的互動,為什麼忽然開始談父母親跟孩子之間的教養問題?其實在這兩種關係當中,都有個相似的地方,首先他們都有權力無法對等的情況(我是指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其次是在這兩段關係裡,大多數時候眾人都期待「好」的出現,害怕「壞」的到來。
個案如果一直陷在憂鬱裡,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個案如果一直沒有好轉,是不是意味著我這個助人者沒有用呢?個案同樣擔心著,如果我繼續這樣下去,人生是否會完蛋?這是助人關係中的困境。
孩子如果一直都不去上學,未來會不會一事無成?如果總是允許孩子盡情發展,是不是未來會失去負責的能力?孩子同樣害怕著,如果我不照著父母親的話做,我會不會就是個壞孩子?是不是無法獲得父母親的認同?這是親子關係中的困難。
壞往往讓人煩惱,而我們都不喜歡煩惱,人心有個特性,對於不喜歡的事情往往想要一刀切,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然而當我們無法總是做對的時候,煩惱反而不減反增。
我很喜歡「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或許是因為受榮格心理學影響甚遠,在以催眠陪伴當事人時,我經常會聽見在每個煩惱背後,都暗藏一個需要被傾聽與理解的聲音,那可能是源自於童年時期被壓抑的需求,也可能是我們為了長大成人,為了正常生存而付出的代價:切割不好的留下可以被社會認可的部分。
讓我最心疼的是不少當事人抱著這份殘缺的心靈,卻在會談室裡要求我繼續切割,切下一點憂鬱、割下一塊焦慮、拿紗布蓋住恐懼,把憤怒縫在腸胃裡,我經常感受到人為了變好,已經付出太多代價,而助人者如果缺乏覺察,很容易會繼續複製這種虐待心靈的方式,切割壞的,留下好的。
煩惱即是菩提,是因為每個煩惱背後,都藏著一個通往覺察的路徑,沿著這路徑前進,我們就能認回失散已久的心靈碎片,重新看見過去自己受過什麼樣的傷,將這個哭泣、怒吼、顫抖的自己擁入懷中。
對我來說,對話式催眠做的不是拔除痛苦,而是學習讓好與壞都同時被看見,帶著苦走向樂,懷著樂來理解苦,還原苦樂參半的真實人生,並能安穩的一路走下去。
在7月份我即將舉辦系列線上講座,談的即是當我們陷入情緒糾結與關係創傷時,可以如何去理解自己,並從中找回安穩,早鳥價只剩最後一週,報名表放留言處,請關心情緒與關係議題的你,把握最後報名機會喔!
對話式催眠線上講座–聊遇你的情緒困擾與關係創傷,請直接點入底線文字,即可看到更多說明與報名表喔。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