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很擔心這會不會又是一部只有特效沒有劇情的雷片,
因為身旁學電影的朋友的大力推薦,於是今天放心的去電影院欣賞了,
邊看邊覺得心情很沈重,心輪卡卡的,
幾幕真情流露的橋段上演時,我只覺得無法呼吸,覺得整個人的情感都被阻塞了,
一直到電影結束後,與幾位朋友聊了Line,愛的能量才又重新流動起來,
原本是沒有打算寫心得感想的,然而在深深的覺察之後,
驚覺這部電影觸動了內心很深的情感,於是,決定將這些覺察化為文字,與大家分享。
對我來說,這是一部以中性手法呈現悲劇的電影,
在電影開始之初,山雨欲來風滿樓,局勢緊張,
電影的結尾,一切隨著眾歹徒的死煙消雲散,風暴過去,
剩下的,看似是正義的一方,但或許,光明的一方早已逝去,
留下的,不知身為何物?
警察,身為正義的象徵,亦為「助人工作」的一環,
看完之後,讓我忍不住將劇情與心理工作者的處境做了比較。
以個人情感面來說,我感受到的是片中男主角呂sir對於「正義」的失望,
他是那麼的替香港的人民安危著想,他曾說:
「為什麼在這麼多負面的氣氛之下,我還選擇當個警察?
我經常去殮屍房,當我看著一具具的屍體時,
他們的表情,好像在告訴我,死的不該是我。」
這是他身為執法人員信念,即使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之下,
他還是希望能一一剷除違法之徒,保護人民安危。
然而他所面對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事與願違,
歹徒在他眼前殺害無辜市民後逃逸、三番兩次明知歹徒就是曹楠卻無法逮捕他、
情同朋友的臥底線人連同女兒一起被無情的殺害,
以及更讓他大受打擊的,明知國中好友涉入案件,對方卻矢口否認並眼睜睜看他溜走……
一連串的打擊,讓他終於做出了長官所提示的,捏造證據,將曹楠「繩之以法」。
在看著這一連串的轉變時,雖然演員情緒憤慨的流淚嘶吼,
我卻很難真正與之有情緒共鳴,又或者該說是明白連那聲嘶力竭,
都是為了掩蓋呂sir重重的挫折與無力,所逼迫自己做出來的舉動,
是的,我覺得與其說呂sir經驗到的是憤怒或重大的悲傷,
倒不如說是一種絕望與面對香港警界的無能為力。
對應到諮商界,我覺得像是呂sir這樣的職場創傷是很常發生的,
多數諮商師都帶著一顆熱忱的助人之心,期待透過自己的陪伴能帶給當事人改變,
然而在實務現場中,改變不見得都會發生,
除此之外,我們經常會聽到各種悲慘的生命故事,
在這些故事裡,家暴的、性侵的、用扭曲的方式照顧孩子的、無法以愛澆灌彼此的….
好多好多這樣的人們,充斥在當事人的生命故事中,
這些故事聽到最後,有時會衝撞到我們內心底層的信念:世界是良善與公義的,
因為這些對愛匱乏或製造出匱乏的人們,經常離我們的生命經驗好遠好遠,
實在很難想像,這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與我們如此迥異的人們,
呼吸著相同的空氣、喝著相同的水、吃著相同的食物!
除此之外,當事人們許多創傷經驗所散發出來的負面能量,
更是容易耗損諮商師的內心資源,
我們一方面要承接住人們的情緒,同時又需要陪伴他們穩健的在風暴中站穩腳步,
當好不容易站穩了,更要緩緩的陪伴他們走出風暴圈,抵達平安的彼岸,
在諮商現場中所承受的情緒壓力,不亞於電影中呂sir所要面對的處境:
所見之處,希望如煙飄散,所聞之聲,皆苦。
於是,這幾年來,我深深的體會到,諮商師是人,當事人也是人,
用人的方法來陪伴他人,終究有其極限,
若我無法發展出更寬廣的生命視野,朝向靈性療癒的路途走去,
很容易就會受困在這片悲慘世界之中,難以看見世界中的光明與美好。
在這幾年當中,我開始培養著自己的靈性觀點,
慢慢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去相信,原來人與人之間有著如此緊密的連結,
原來可以用一種超越二對立的角度來看待光明與黑暗、喜悅與痛苦,
然後相信,在每個痛苦與創傷中,可以重新打開愛的流動,
每個悲慘的呼喚,都引領著我們回到光與愛之中,
即使在諮商當中,「建構意義」是如此重要的事情,
但有時候唯有老天才知曉這些事件的真實意義,
我身為人子所能做的,只有臣服。
除此之外,平日的自我照顧與心靈充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電影中呂sir為了辦案不僅將自己繃緊到極限,連帶的也讓手下們喘不過氣,
在身心都缺乏良好滋養的情境下,也是讓他最終崩潰的原因之一,
諮商師面對比常人更高的心理壓力,培養出多元而有彈性的自我照顧方式,是絕對必要的,
舉例來說,看電影、閱讀小說、散步、騎單車、自由書寫、靜心冥想、抽心靈圖卡、找好友聊天……
這些都是我平日常用的方式,而且經常變化,
這麼多方法,也才好不容易能支撐住我平日在工作環境中所面對的挑戰,
更何況是如果沒有了這些好方法呢?
除了諮商師的自我照顧,電影還讓我想到了最近吵得火熱的心理師修法事件,
電影開頭呂sir的長官挑明著說,如果沒有證據,用偽證把犯人抓回來也可以,
甚至臨走前還詢問呂sir自己的髮型好不好看,
一副擺明了在意表面效度重過實質人民安危的態度,
對照到後來呂sir向他報告將曹楠逮捕歸案的事情,
他連對一向無法掌握證據,如今卻痛快破案的矛盾感到疑惑都沒有,
就直接開心的恭喜屬下,甚至還告訴呂sir:「你好憔悴」,
完全沒有體恤部下鞠躬盡瘁的心意,
完全體現了官僚文化,只看表面績效不問實質福祉的態度。
(香港的警匪片似乎一直都很喜歡拍攝類似的主題,我想這與國家民情有很大的關係)
電影中這位長官的態度,讓我很難不聯想到目前政府看待諮商心理師的眼光,
前幾年的霸凌案件,使政府對於校園的心理健康高度重視,
然而在一切制度尚未健全的情況之下,就立刻創立了各縣市的學生諮商中心,
緊接著又增設專輔教師進入校園系統,
雖說立意良善,然而我所看到的是,政府急於安撫人心而草率行事的態度,
在制度不夠完整的情況之下,許多諮商界的新手被拋入這個新興的職場,
由於缺乏實質資源,政府與校園系統又對這些新增的心理專業人力不夠瞭解,
於是在很多地方都大大折損了這些珍貴的人力。
在我眼中,台灣目前的諮商界其實跟戰場差不多,
混亂程度與電影風暴中的槍戰場景很有得比,
我們就像是裝備不夠齊全的香港警察一樣,面對的卻是握有重裝軍火的歹徒,
(複雜的心理議題以及形形色色的當事人)
能夠在這一行留下來,還真的很需要毅力與足夠的愛。
所以說到頭來,究竟是誰讓光明殞落呢?
是狡猾的歹徒(困難而複雜的心理議題)?還是有問題的警察系統(有待改善的心理健康制度)?
又或者其實讓我們大大耗損的,是這兩者不斷交錯後延伸出來的各種困境?
我覺得這是留在諮商界的我們,值得深思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電影中,呂sir始終沒有與長官溝通自己的意見,或許這是迫於現實官階落差或政經因素的考量,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不能不開啟與政府官員的對話。
其實從諮商師考試制度、校園心理專業人力的建置、
到與口腔司合併一案,再到最近心理師法的資格下修,
我抱持著心態始終如一:用彈性與多元的態度溝通,但要捍衛自身專業的堅持!
心理諮商終究適殖民外來文化後的產物,來到台灣後必然需要有許多條件,
台灣本土的心理諮商最後所長出的模樣,基本上不會與國外的諮商師一樣,
然而外在手法與制度如何改變,終究不能脫離原本諮商之所有會有效果的核心精神,
否則為了順應民意或政府的要求,就擅自把諮商制度修剪得亂七八糟,
無法讓人民看到諮商有效的一面,最後依然會落得被連根拔除的命運。
只是在系統內,該如何與政府及人們進行一場有效的對話,
真的是一門相當高深的藝術,
需要透過對政治及各種社會系統有更深厚的瞭解,開啟對話的空間,
並且運用人們能理解與接受的方式,讓他們慢慢看見諮商的美好與效果,
於此同時,我們也只能像是電影中這群鍥而不捨的警察一樣,
運用一切可能的方式來呵護著這股微弱的信念,
等待呼嘯而來的一波波風暴過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