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個人經驗需與理論文獻對照,才能加深意義】
不知道你聽說過「啟靈藥」嗎?即使沒有,我猜你或多或少聽說過「死藤水」,縮寫為DMT的二甲基色胺,一種需要由經過訓練的薩滿引導下,在儀式中服用,用以激發神聖經驗的物質,這本書談論的即是這類物質如何開啟人們進入殊勝經驗,以及在使用這類物質的過程裡,應該要注意哪些規範與限制,如果你產生了副作用,現場醫療人員會如何協助你。(本書作者工作地點在美國,所以書中所提的經驗大多在台灣無法複製)
啟靈藥、死藤水一直有許多傳聞,加上有幸使用的人經常繪聲繪影的陳述自身的獨特經驗,使得不少人心生好奇的同時,也對此物質懷有恐懼,甚至有不少負面傳聞,這本書深具價值之處,即是作者不僅試圖描述個人服用的經驗,還將這些經驗用來與宗教經驗、科學文獻、文學作品等專業知識相互對照,整本書可說是一篇質性論文。
說到論文你可能會想要轉台,不過質性論文跟你想像的很不一樣,有別於量化論文那種援引數據、專有名詞一堆的書寫方式,質性論文更接近人文科學所需要有的溫度與人性關懷,因此在這本書你除了會看到作者進行研究時所收集到的受試者第一手陳述,還會看到許多美妙的文學與宗教神秘經驗。
我覺得這是作者替啟靈藥帶來極大的貢獻:當經驗只停留於個人詮釋時,僅能具有個人意義,然而當我們可以深刻剖析這份個人經驗,甚至用來與前人的研究與經驗做出對照時,就可以昇華到集體層次。這篇文章裡,我將會以榮格心理學與催眠兩個角度來分享,這本書可以替我們帶來如何深刻的啟發。
【透過啟靈藥,我們或許可以一窺集體無意識的浩瀚】
在啟靈藥物的研究中,作者與其他專業人員都驚訝的發現,受試者在進入啟靈漫遊–注射適度劑量的裸蓋姑鹼或其他啟靈藥物–之後,經常會見到非自身文化或宗教信仰的殊勝場景,例如一個純種美國人在漫遊裡驚見印度的濕婆神或奎師納,他是在後來恰巧看見的畫作中,才認出那個原來以為是會跳舞的瘋子,竟然是印度教的神祇,同樣的也有不少人看見耶穌、聖母瑪利亞,或是聽見莊嚴肅穆的聲音,對他們訴說具有啟發性的話語,甚至許多教徒表示「神跟我想的不一樣,她居然是女性!」。
作者嘗試歸納這些經驗,向我們指出啟靈漫遊裡所見到的場景,有可能不單純只是一種無意義的妄想,而是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素材。如果經過適度引導,例如聆聽輕柔的音樂或具有激勵效果的交響樂,身體躺在舒服具有包覆感的沙發上,身旁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引導員,能夠在使用者身心不適時提供引導跟安慰,有很高的機率這些人可以在漫遊裡觸及到榮格心理學中所謂的「原型經驗」。
那是一種感覺自己與更大的存有合而為一的經驗,也像是榮格提到自我暫時與自性同化,因而開啟的「神秘經驗」,這會是一種難以言喻、非常個人化,而且帶有謙卑與敬畏感的經驗,最重要的是,這些受試者所陳述的內容雖然有一部份跟自身文話語生命經驗有關,但經常會出現超越個人文化脈絡的圖像,此即榮格所謂的「集體無意識」,在個人心靈之外還有一塊超越個人的集體心靈場域,作者認為啟靈藥似乎有助於人們接觸這個場域,又能帶著轉化後的意識安然歸來。
由於啟靈藥當初在美國本來就是用於醫療研究用,作者身為幾個研究計畫的負責人,基於上述發現,自然免不了會思考著:啟靈藥是否可以作為加速深度治療的素材?我雖然沒有服用過死藤水或啟靈藥,但在心理學之外的實務經驗告訴我:只要有安全地、具有穩定架構設計的素材,確實有可能會加速心理治療的效果。
當然,這個加速並不是為了縮短療程,而是讓當事人先有足夠的信心,去經驗自己生命蛻變後的美好,因此開始願意投入治療當中,這就像是治療師先用直昇機把當事人帶到山頂上,俯瞰底下的美景,再送他回到山腳下,兩人一起齊力登山。
【你不一定會得到想要的,卻一定會得到你需要的】
啟靈藥研究已經累積許多案例,這些案例透露出即使使用者已經是個老鳥,在缺乏專業人員協助以及適當環境布置的情況下,仍然可能會出現「惡性靈遊」的現象,亦即在施打藥物後看到恐怖的影像跟感到焦慮噁心,惡性靈遊有些時候是當事人潛意識正在「清理與淨化」的必要過程,有時候則像是不小心飲酒過量導致頭痛噁心,純粹是不當使用造成的惡性結果。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認為啟靈藥這種需要「慎重使用」的特性,與催眠恰好一致。催眠跟啟靈藥都同樣具有許多污名,並被投射了誇大不實的療效,這些神秘光環往往讓人忽略了催眠危險的地方,那就是在缺乏足夠訓練的催眠引導下,不慎引發創傷反應或強化當事人不恰當的信念。
作者強調啟靈漫遊中所見到的事物,應該視為潛意識浮現出來的象徵素材,而非真實存在的人事物,因此結束漫遊後專業人員除了邀請當事人儘可能陳述這些神奇的經驗,也會引導當事人對自己的生命進行反思,這恰好與催眠師在喚醒當事人之後需要做的事情相似:兩者都致力於協助當事人內化這份殊勝而奧妙的經驗,而不是試圖解釋、辨認剛剛過程裡的真偽與原因。
啟靈漫遊與催眠還有一個有趣的共通點:你在這當中不一定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卻一定會得到你所需要的,啟靈藥的作用似乎主要運作於潛意識層次,這點與催眠一樣,潛意識並非可以用個人意志強加束縛與控制的存在,因此來找我的當事人裡,有些確實會對探索結果感到困惑甚至失望,因為潛意識沒有給予他們所想要的,例如快速移除負面心情、找到自己前世跟伴侶之間的緣分,然而只要他們願意誠實面對自己,往往都會踏上收穫滿滿的成長之路,啟靈藥也是如此。
【啟靈藥物或許是陰影工作裡的潤滑劑】
回到榮格心理學強調的個體化歷程,其中很大一塊工作會是陰影工作,亦即從表面分裂與對立中,感受到自己與自己所厭惡的人事物,往往是一體兩面的存在,作者發現絕大多數的受試者,都會在啟靈漫遊裡感受到合一與強烈的愛,這股力量往往支持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與人際關係,我覺得這似乎很有助於榮格治療中的陰影工作。
作者數度在書中提及,在教育、心理治療或宗教儀式裡,如果可以進行一次安全的啟靈漫遊,很有可能會促進人們的同理與慈悲心,並且採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看待與自己立場相反的人,因為大多數的受試者都提及在漫遊時,感受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原來都是「一個整體」,在那裡面不分彼此,都是同等被更高力量所護持與慈愛著,這種感受往往讓他們變得更有慈悲心,並且替對立與衝突帶來深刻省思。
榮格心理學不是一門用於分析別人,而是用於檢視自己的學問,在這當中非常強調替整合對立兩極所進行的努力,放眼望去,我們生活中的對立衝突簡直無所不在,我們大到可以為了國族存亡引發戰爭,或是因為黨派宗教立場不同而相互攻擊,小到與家人伴侶子女之間的價值觀差異,進而造成世代對立,甚至是親情人倫之間的疏離與憎恨,這些對立絕對不只是靠著溝通技巧就能彌合的,靠的是具有彈性的遼闊眼光與胸懷,而這份遼闊若無一個超過於個人之外的力量來護持,往往會讓我們感到滯礙難行。
就簡單邀請你想想自己伴侶、子女或父母的那張「嘴臉」好了,是不是有時真的會氣到讓人想揍下去呢?這種個人幾乎難以抑制與改變的情感,在缺乏專業人員的對談與支持下,幾乎難以改變,作者認為若能透過有架構、有安全措施的施打啟靈藥物,或許可以替人類世界的和協帶來一絲希望。我個人雖不確定啟靈藥物是否能擔負起如此重責大任,然而我相信任何替超越衝突對立所做的努力,都是有價值的。
【所有強大的力量,都是危險的,需謹慎對待】
作者身為研究人員,自然沒有忘記在書中警告你施打啟靈藥物可能有的副作用,雖然研究已經證實只要不將其視為娛樂用藥,而是用於啟發個人靈性成長的素材,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沒有成癮問題,然而部分使用者可能因為太焦慮,或是對於即將要接受的療程太感到害怕,又或者是過去曾經有過太多尚未覺察與清理的生命議題,在施打藥物後出現噁心想吐或腹瀉的症狀(這點跟死藤水似乎蠻像的),這個時候若無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協助,可能會引發惡性靈遊,甚至對個人生命造成具有破壞性的結果,並導致後續對人性與生命的負面態度。
所有強大的力量,所有號稱速速有效的途徑,某方面來說都可視為「劇毒」,是需要謹慎操作才能恰如其分展現效果的「藥」,相對於我這種碎念的老派說詞,作者提供一個非常具有詩意的個人經驗:那年他來到一處滑雪勝地,完全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他,非常興奮地將腳套入器具就開始從山頂往下滑,途中遇到一個正要返回山頂的伙伴,還對他豎起大拇指表示「滑得好!」
得意的他開始注意到速度逐漸加快,最後快到自己完全無法控制方向,眼看自己就要一路橫衝直撞撞毀在山底下,他鼓起勇氣縱身一跳,嘗試讓自己跌入雪堆以阻止衝擊,作者用幽默並帶有自省的口吻提到結:「幸好我當時非常年輕,居然奇蹟似的一根骨頭也沒斷,但這讓我明白滑雪訓練的重要性。」
我想正是因為啟靈藥已經長久在美國被污名化,促使他用非常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書中列舉諸多研究的素材,一如我明白催眠一詞早已過度浮濫,因此寧可用謙卑謹慎的態度來陳述,也不願因為誇大效果而讓你招致危險。
最後,這本書我想推薦給對死藤水或啟靈藥物有興趣的人,閱讀本書可以替你的奇幻之旅打下良好基礎,如果你是助人相關工作者,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帶來很不一樣的深度省思,當然,這本書絕對是渴望探求靈性經驗的人必讀的好書,翻開這本書,你將會發現追尋靈性遠非自己所想像的那麼輕鬆愉快,卻也不會只有壞事等待著你,當我們懂得迂迴謹慎前行,就能好好靠近那個我們所欲追尋的美好經驗。
延伸閱讀:改變你的心智–啟靈藥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