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新手催眠師他們最擔心的是什麼,「我怕這次催眠沒有效」一定名列前三名,即使老師們提供支持與鼓勵,根據我的觀察,通常至少需要實習一年以上,這種對催眠無效的擔憂才會逐漸降低。
假如你稍微可以理解這種擔憂,或許就可以理解是什麼讓催眠與部分療癒的培訓課程,會往「快速」「無副作用」「簡單好上手」這幾個方向發展了,因為這幾個關鍵字,都可以有效降低新手的挫折感與焦慮感。
然而只要我們願意仔細思考30秒,一定會從邏輯上得到這個結論:「這世界不存在又快又好又沒有風險的療癒方式」我們就拿水這個無害的物質來舉例吧,即使是水這麼自然的存在,一旦你喝過量,不只可能妨礙消化,還有可能中毒!
換句話說,當一件事情走向極端,或缺乏謹慎考慮時,都可能存在著潛在風險,所以讓我用更為精準的方式換句話說:催眠是否具有危險性,取決於執行催眠的人。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認為擔心催眠做不好,或是沒有效果,是很正向的情緒,當學生一點都不擔心自己的催眠有沒有效時,我反而會開始替他捏一把冷汗,因為這表示他可能把助人這回事看得太輕鬆、太簡單,甚至太輕率了!
然而這種對催眠失敗的恐懼感,往往會造成新手催眠師的壓力,甚至為了減緩這種焦慮,以致於太快想把個案帶入催眠裡,或是不自覺地想要越挖越深,以致於跟個案一起困在潛意識的泥沼裡,難以脫身。
當新手催眠師為了感覺有效,而在缺乏清楚評估的情形下,想要加快加深催眠的進展時,就有可能為了效果而犧牲過程中的安全性,這便是催眠中可能存在的副作用。
開啟療癒的基本前提是充足的安全感,我常對個案說:「確保你在過程中的安全,是我最優先考慮的事情,有了安全,才有療癒的可能。」
我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接受療癒的漫長歷程中,曾經受傷過,有些療癒師在我還沒準備好要碰觸更深的情緒時,就軟硬兼施的要我敞開,雖然當下我的議題處理好了,事後卻花了很大的力氣,找朋友修復療癒過程中被創造出來的傷口。
研究所課堂的文獻閱讀裡,則提醒了我,有些個案之所以看起來變好,有可能是因為他有習慣討好的性格,為了怕被我批評,於是會努力讓自己好起來,然而這種潛意識裡的催促,有可能會讓彼此都忽略了藏在表面好轉之下,更深一層的問題。
我的實務經驗中,則觀察到對於個案好轉的殷切期盼,有時候會造成個案的抗拒,因為這份期待,恰好複製了他從小到大被父母要求一切都要完美的模式。
說到這裡,你可能心想:「所以我們不要期待個案變好,要讓他自己學習替療癒負起責任。」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因為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有時候又會矯枉過正的變得冷漠,覺得反正到頭來個案要自己努力。
我們一方面需要避免過度把好轉的期待壓力放到個案身上,另一方面仍需要對個案的療癒與復原抱持著積極正面的期待,這段話聽起來很弔詭對嗎?所以我們到底要不要期待個案會好呢?
如果你看到這裡已經暈了,這恰恰正是新手催眠師、新手心理師、新手療癒師等助人者的心情,當我們滿腦子都在想著這麼做有沒有效、該對個案抱持什麼樣的態度時,已經沒有餘裕去思考,個案之所以遭遇困難,是基於哪些因素所造成的。
還記得剛剛我提到安全感的重要性嗎?如何與個案一起建立足夠安全的心靈場域,才是催眠師該關注的重點。
願意自掏腰包來尋求催眠(或任何一種療癒)的人,有很大一部份的比例,都缺乏安全感,換句話說,他們通常心思比較纖細,情緒比較容易波動,比較容易感覺焦慮不安,甚至可能遭受過成長經驗的創傷。
在催眠裡要跟這些類型的人合作,本來就需要花上一些時間來培養默契,營造足夠安全的信任關係,然而這些人有時候才剛坐下來,就因為承受不住焦慮,而急迫地想讓自己好起來,這時候如果催眠師也跟著一起焦慮,雙方就會為了求效果而犧牲了安全,以致於真的讓催眠「沒有用」了。
為了求得效果而犧牲安全,是我在諮商或對話式催眠裡的大忌,這幾年從創傷治療領域中,學習許多關於大腦跟神經傳導的知識,因此我知道有時候太倉促的使用一些技巧,可能會替身心系統帶來負擔,慢慢來其實反而比較快。
你可能會好奇,催眠師需要培養哪些能力,才能在催眠裡確保個案的安全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重點:
1.熟悉催眠中的保護措施
我跟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官方粉絲團 的老師們,一定會教新手六七項保護個案的技巧,一旦個案陷入危機或觸發創傷反應,便能第一時間內保障對方的安全。
2.對個案的接納與開放心態
我常說,個案沒有義務要對我們敞開心,即使他付了錢也是一樣,因為我們並不清楚在他踏入會談室之前,在人生裡遭遇了多少風雨,如果他曾經受傷如此深重,又怎能預期不會在療癒裡再次受創呢?
換句話說,個案可以選擇暫時不相信我們,然而我們卻需要堅定地信任與接納個案的種種狀態,要能做到這點不容易,即使是資深老手,有時還是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卡住。
3.涉獵大腦神經傳導系統,與深度心理學的知識
要能做到這點確實不容易,然而催眠是身心一體的工作,因此對人類大腦結構具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我們才不會誤把生理困擾當成靈魂議題處理,而對深度心理學的理解,才不會錯把心理議題當成生理現象來因應。
4.助人者本身就需要具備足夠安全感
最後這點與助人者是否願意主動求助有關,當初接受EFT專訓時,老師曾經說過投入助人行業的人,大多數都並非安全依附,這意味著我們可能跟陪伴的對象一樣缺乏安全感!
在我督導學生的過程中,不只討論技術應用,有些時候也會花費許多心思,陪伴學生長出足夠的安全感,如此一來,他才能有力量轉身面對個案掀起的驚濤駭浪呀!
看到這裡的你,想必發現了一個重點:「陪伴」從來就不是件輕鬆的事情,絕對不是吹吹冷氣跟對方聊聊天就行了,不只需要充足的知識與豐富的經驗,助人者本身的身心穩定也相當重要。
如果你是助人者或正準備投身這個領域,那麼我要像你致上無比敬意,因為你願意走在佈滿荊棘、充滿鬼哭神嚎的這條道路,還沒有被嚇跑,想必有著比一般人更強大的心臟~
當然,走在助人道路上確實還是有些訣竅,可以讓你走起來稍微容易一些,假如你想知道怎麼踏著穩健的腳步,一步一步成為具有信心的助人者,歡迎參考「心理專業傳承計畫」,只剩下少許名額,錯過只好等待明年囉!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我是跨界心理與靈性的引路人,在幽暗微光中,與你同行。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