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愛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樣】
最近有越來越多人來找我催眠時,提到「想要好好愛自己」,有趣的是,每當我好奇詢問,「對你來說,什麼叫做愛自己呢?」多數人臉上會閃過一絲困惑,接著開始說:「可是身旁的人都覺得我不夠愛自己,但我其實也不知道怎麼樣叫做愛自己?」進一步瞭解旁人的說法,他們往往異口同聲說:「要對自己好一點!」於是關於好好愛自己、自我照顧這件事,似乎又繞回原點:「但我覺得對自己已經還不錯了啊?」
託大眾心理學書籍之福,我們越來越在乎生活的品質,尤其是情緒上的滋養與照顧,越來越多人會將愛自己、照顧內在小孩等詞彙掛在嘴邊,對於心靈成長來說,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同時我最近在督導的時候,也提醒著接受督導的催眠師:「沒有脈絡,就沒有療癒」,脈絡換成白話文,就是我們身心狀態的各種細節,正因為愛是很抽象的感受,所以對每個人來說,如何感受到愛,方式也會很不一樣。
25歲剛從大學畢業的雅雯,希望可以朝自己感興趣的美術設計發展,成為跟前輩一樣的自由工作者,卻遭受爸媽強力反對,認為該進入公司當個上班族才有前途,於是陷入生涯茫然;32歲的澤美結婚3年,跟婆婆有許多價值觀上的不合,好不容易調適好婆媳衝突的因應方式,卻發現先生瞞著自己與外遇對象交往已久,大受打擊的她出現了憂鬱的症狀;56歲的國恭替公司賣命一輩子,最近在工作上面臨難以突破的瓶頸,雖然上司安慰自己盡力而為就好,甚至鼓勵他休假替自己充電,一股莫名的焦慮卻搞得自己陷入失眠、恐慌的狀態裡。
對雅文、澤美跟國恭來說,他們各自的成長經驗不同,面對的生命挑戰也不一樣,因此愛自己的方式也可能截然不同。
【每一個自己,都是值得被接納與肯定的】
愛自己這個詞彙可以拆成兩部分來說,一個是愛,另一個則是自己,這兩件事其實都蠻抽象的,對我來說,先有「自己」,才有機會學習如何好好「愛」,有些預約催眠的當事人,正是搞不清楚「我是誰」,以致在愛這件事情卡關了。
「學會愛自己之後,你會有什麼不一樣?」是我經常會對當事人產生的好奇,澤美毫不猶豫的說:「會比較開心跟快樂吧,先生也比較喜歡那個愛笑跟樂觀的我。」我們針對這件事聊了一下後,發現對澤美來說,悲傷、生氣、容易無理取鬧的那個自己,是她很討厭的部分,「所以看起來……我們好像在聊一件事,那就是當學會愛自己之後,悲傷就會消失了。」
看見澤美點點頭,我繼續說:「每當悲傷跑出來的時候,就好不舒服呀!所以好像我們會很快的想要離悲傷遠遠的,當這個哭泣的小女孩跑出來的時候,能夠離多遠就多遠,小女孩心中有好多悲傷,想要被安慰、渴望被陪伴,可是我們似乎被卡住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當我說完這段話,看見澤美眼眶紅了,心中卡住的一大塊彷彿可以慢慢鬆開來。
在催眠裡,有些人卡住的不是缺乏方法,而是只願意把愛分給有功能、會受旁人肯定的自己,至於心中的悲傷、憤怒、恐懼……會讓人覺得不舒服的那個自己,則盡可能壓抑、遠離、消除,愛自己有時變成另外一種自我壓抑與否認的方法,這是很可惜的事情,因為每個情緒都是潛意識設法跟我們溝通的訊息,可能是提醒我們受傷了、需要休息了、努力方向需要調整了,甚至是應該要勇敢替自己說話,當我們一直迴避這些心情,就不容易收到潛意識要傳達的訊息。
【看懂負面情緒的意義,你會對自己多一點疼惜】
對澤美來說,看見自己的受傷是愛自己的第一步,對於國恭來說則有很不一樣的作法。「你可以多描述一點,當恐慌浮現上來時,是什麼樣的狀態嗎?」「好像是擔心自己沒有用吧,過去那些難關都一個個順利度過了,可是這次竟然覺得力不從心?」順著他的敘述我們繼續下去,發現國恭是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也是手足之間的意見領袖,前年好不容易把兩個孩子養大,卻換成父親生了一場重病。
「我經常在想,如果我也倒下來的話,該怎麼辦?」心力交瘁的他每天都有太多要操心的事情,最後演變成焦慮與恐慌的症狀。「你有看到自己的努力了嗎?」看見他遲疑了一下,我接著說,「又或許我們知道自己很努力了……」我用手比了一下腦袋瓜,然後把手放在胸口,「可是不管怎麼做,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這句話說完,國恭眼眶慢慢紅了。
在榮格心理學中,有個說法是「陰影其實渴望被認出,因為陰影也是完整自我的一部分」,因此當各式各樣負面情緒浮現出來時,如果我們願意停下來好好聽聽這些情緒在說什麼,就比較有機會能夠理解這些心情反映出潛意識裡的哪些掙扎。
然而對我們來說,最困難的不是如何自我接納,而是有時候我們只願意接納那些感覺讓自己好受、覺得有功能的部分,不自覺遺棄了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心情,於是陰影始終沒有機會得到承認與肯定,變成了在潛意識裡遊蕩的冤魂,就像是澤美害怕心中那個哭著渴望關懷的小女孩,於是只能透過別人的關心與溫暖來舒緩悲傷,國恭則是努力透過照顧家人與父母親,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於是努力壓抑早已身心俱疲、要被生活壓垮的恐懼感。
延伸閱讀:當你傾聽冤魂的傾訴,痛苦就有機會離開你。談隱喻催眠對情緒困擾的幫助
【當你願意接納自己有許多不同的情緒,愛自然會從心中誕生】
回到愛自己這件事情上,很多人覺得「愛」需要學習,在我自己的經驗裡,愛其實是我們都曾經擁有的能力,既然我們都還可以順利活到今天,在這輩子也一定曾經接受過別人提供的愛,只是有時我們認為「愛」只有一種形式、一種感受,只有特定狀態下的自己才值得被愛,只有被特定方式對待才叫做被愛,於是產生了各種糾結與煩惱。
在催眠裡,當澤美開始對自己表達心疼,國恭可以對自己的努力表達感謝時,會談室裡的氣氛開始有了細微的改變,「我覺得現在只要能夠好好擁抱自己,就足夠了。」透過抱抱枕的催眠方式,澤美臉上表情多了份柔和,「原來我其實已經夠努力了,以前好像從來都沒有這樣想過,想想自己能撐到現在,都是因為對他們有很多的愛,但好像忘記了肯定自己這份努力啊!」國恭的身體感覺充滿力量,聲音也從顫抖變得穩定。他們雖然都沒有提到愛這個字,卻都不約而同表示胸口變得溫暖而踏實。
當我們願意看懂自己、接納自己,承認身為人必然存在不完美,同時可以帶著這些可愛的不完美繼續生活,療癒就有機會發生。這是在成為催眠師的路上,恩師張貴傑心理學博士帶給我最深的啟發,恩師也幫助我深刻感受到,「愛自己」這三個字需要回到具體的生活經驗裡,才有機會萌芽,而不只是空泛談論美好感受或空靈的「寬恕」,因為療癒需要長在真實的人生歷練裡。
最重要的是,愛其實比想像中得容易許多,當我們可以接納自己的潛意識裡有各式各樣的心情與信念,每個心情與狀態都可以帶來幫助,有時候只需要調整一下方法,我們距離愛自己這件事,就可以越來越近了。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一書,若要預約諮商、催眠或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