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我度過了一個有些驚嚇的下午。
從兩週前就開始在喝水與吃東西的時候,感覺到某顆牙齒會痛,但因為觸摸起來沒有太大問題,而且時好時壞,加上工作安排很滿,我決定持續觀察就好。
但從上週開始,我覺得牙齒痛得很不對勁,有時候甚至感覺牙齦微微發熱,於是掛了門診安排檢查。
其實後來牙齒慢慢變得不痛了,我以為跟之前一樣,只是壓力太大免疫降低導致發炎,或可能只是蛀牙,沒想到X光片拍出來後,醫生驚呼:
「你的牙齒破這麼大洞,自己都沒有感覺嗎?」
我本來以為醫生只是嚇唬我,等到我看了X光片,很明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牙齒都「不見」了!
醫生開始解釋會一直蛀到接近骨頭的原因,然後說明接下來會進行的各種手術流程,簡單說,在接下來至少2個月裡,我會經歷4道醫療手術,才能開始安裝牙套。
我可以感覺到在理解醫療程序的過程中,自己心情異常平靜,甚至還冷靜的開始計算,要花掉多少存款,才能完成這趟療程。
走出診所,微風吹來,但我的身體似乎感覺不到氣溫變化,直到搭上捷運,我傳簡訊給朋友後,才開始有很深的憤怒冒出來。
憤怒的聲音說:「你怎麼又把自己的身體搞成這個樣子!」
另一個冷靜的聲音說:「喂,振作一點,等一下還有很多工作要完成」
有個很微弱的聲音說:「我已經快支撐不下去了,我需要被幫助。」
我知道比起聽見這些聲音,把還正需要處理的工作告一段落才能真正放心,所以我一面繼續跟朋友用文字聊檢查後的心情,一面開始跟合作的幾個團隊討論工作安排。
學過一些身體創傷經驗療法的我,知道工作要顧,身體也需要被陪伴。
所以我把注意力放在趕赴下一個工作地點的雙腳,去經驗走路時肌肉的力量,然後在呼吸時找到胸口跟腹部裡,一絲安定的感覺。
這讓我順利的度過下午到晚上的工作,然後終於有時間沉澱驚魂未定的歷程。
其實早在這之前,我大概有一兩個月,偶爾會無來由的異常疲倦,而且無法消除。
中醫把脈後發現身體持續有過度發炎反應,連帶影響肌肉、消化等全身性的功能。
當時我覺得既然開始調理了,那再撐一下就好,接著就換牙齒疼痛,我還是覺得再撐一下就好,直到昨天才發現,我撐過頭了。
我可以明顯感覺到內心有嚴厲的聲音在說:「拜託,工作真的有這麼多嗎?你也太嬌生慣養了吧?」
但身體的各種症狀很明顯訴說著:「我覺得自己快撐不住了。」
回想起下午跟不同團隊求助的心情,我內在有著擔憂跟自責,因為我是個非常習慣能自己來,就絕對不拜託別人的人。
然而Gabor Maté醫生在《當身體說不的時候》裡提過:「當我們沒有辦法學會拒絕,身體可能會代替我們反抗」
即使我的頭腦很想命令身體繼續維持高效率的工作狀態,身體的免疫系統還是不聽使喚的持續發炎,異位性皮膚炎也反覆發作,影響我的睡眠。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列出許多種自體免疫疾病,Gabor Maté醫生提到,罹患這種疾病的人,大多都有樂於替他人付出,甚至犧牲身體健康的個性。
異位性皮膚炎也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但當初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心中想的其實是「我應該沒有這麼嚴重吧?」
直到這一兩個月來,才逐漸意識到,或許我越來越懂得自我照顧沒錯,但可能還是太高估自己可以承受的工作壓力了。
於是身體乾脆直接用接二連三的症狀,強迫我慢下來,停下來,花更多時間跟身體相處,而不是只聽腦袋的指揮。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有個病人叫芭芭拉,她向醫生說:「很可惜我需要得到多發性硬化症,才學會變得有界線,疾病是在懲罰我太愚蠢。」
如果說慢性發炎加上牙齒蛀到接近骨頭邊緣是個教訓,我學到的是很多事情要勇於求助,而且時間要早,因為等到自己快撐不住才請求支援,其實會帶給旁人很大的困擾。
我去年經歷了胃食道逆流,今年則有一連串的疾病症狀,兩次生病都讓我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求助是被允許的,無論身旁的人是否能夠幫忙。
我也意識到,求助(但不是把責任直接丟給別人)揭露了我的脆弱,同時也讓別人能夠見到真實的我,有些時候,反而會使我跟旁人變得更親密。
我想起大師督導班上,被Takahito做催眠的時候,同樣揭露了內在真實而脆弱的部分,事後很多人說那是讓他們非常感動的一場治療。
這讓我意識到,過去的創傷經驗是如何扭曲了自己的認知與情緒反應,曾經被疏離、隔絕的生命經驗,讓我幾乎從來沒有想過在責任太過沉重時,求助會是一個選擇。
我可以感受到,生病與治療讓我重回脆弱與需要被協助的時刻,卻也敲開創傷經驗帶來的厚重外殼,幫助我看到生活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
明鏡催眠的相信是:「我們意識到的選擇,才真實存在。」
求助、守護個人界線、即使脆弱仍能被他人善待,開始慢慢進入我的意識裡,在呼吸間被身體記得。
想書寫這篇文章,除了用文字陪伴自己,反思與消化驚嚇跟震盪的心情,也是因為多年來陪伴好多創傷倖存者,讓我看見一個很心疼的現象。
好多人不敢拒絕、覺得有界線會破壞關係、說出需求會被責備跟嘲笑……
這些心情,我也有過,直到今天我也仍在不斷提醒自己,睜開眼睛,相信事情有不同的可能性,勇敢說出自己的狀態,允許自己被接住,因為當我有力氣的時候,絕對樂意接住眼前的人。
這篇文章獻給很難開口說「不」的人,讓我們一起學習認識與理解,如何守護身心界線,重拾健康的力量吧!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