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喜愛閱讀的我,平均每年會看超過50本書,
因為累積豐富的閱讀知識基礎,
大多數的書,第一次就能理解,極少數需要讀第二次,
然而這本「生生不息的催眠聖經」卻讓我足足讀了三次,
前兩次我都只能閱讀到一個段落,便無法繼續往下,
直到這次開始準備催眠訓練課程時,再度拿出來翻閱,
才終於覺得自己好像多讀懂了一些。
這本由吉立根博士所撰寫的催眠專書,
集結了他從事催眠工作中的豐富實務經驗,
他也大方分享了自己新發展出來的催眠實務中,
所需要使用到的各項理論知識,
仔細一讀,除了生理心理學、量子力學、能量醫學之外,
還融合了脈輪、創傷治療、場域理論等知識,
光是閱讀前面幾章,就需要消化這些龐大而完整的知識體系,
前兩次的閱讀,大概都只能研讀到這裡,就已經感到飽和,
或許是自己這一年來逐漸發展出個人取向,
對NLP與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有了多一些研究,
這次讀起來,覺得稍微好讀一點點。
知識體系說明完畢之後,接下來所有的章節,
吉立根都用來分享他在實務工作中,如何建立起生生不息的循環,
在這裡他先花了幾個章節,把最基本的身心狀態設定技巧做了詳細說明,
在書中他反覆強調,在催眠狀態中,並不是給予正向建議或引發正向經驗,
就足以完成一趟有品質與正向的催眠經驗,
相反地,當事人如何經驗到這次催眠的品質,
有賴於他在催眠中,以哪一種方式去經驗到過程中的種種經驗,
因此,吉立根詳細的說明如何透過回到中心點的技巧,
讓當事人能在所有層次裡,都經驗到深沈放鬆且生生不息的狀態。
在閱讀後面三分之二的實務章節時,總是驚嘆著作者的創造力,
艾瑞克森催眠已經是具有豐富創造性的催眠取向,
吉立根博士更是在這基礎上,整合各種療癒知識與技術,
發展出豐富而有趣的各種技術,
然而最讓我敬佩的並非技術的多元,而是他的療癒哲學觀,
在過往學習催眠的經驗裡,多數時候我們似乎有個慣性,
那就是要「拿掉壞的,放入好的」,
所以在古典催眠中會用「正向建議」來引導當事人改變,
NLP則會用心靈指令來讓當事人獲得正向經驗,
然而在吉立根博士的眼中,「所有的部分都有存在的意義」,
「每一個心靈層面,都會是催眠中潛在的資源」,
他只強調要給所有的心靈層面一個足以涵容的空間,
這也是為何在所有的催眠過程開始前,
他強調需要先透過一些方式,創造出生生不息的狀態,
在這狀態裡,無論什麼樣的經驗浮現,都能獲得涵容。
「所有的層面都有存在的意義」這件事,
讓我再度看見催眠與心理諮商之間的共通特點,
從「人」的角度來看,憤怒、悲傷、憂鬱這些狀態是不好的,
酗酒、打人、衝動行動也是不好的,
然而吉立根博士在催眠過程中,認為這些我們所認為「不好」的部分,
很可能只是為了滿足內在某些需求,
更白話來説,這些也都是我們人性中自然的一部份,
只不過因為我們用了緊繃的方式來滿足需求,或是跟內在連結,
於是產生了一些會造成傷害的行為,
當我們能夠在涵容之中重新碰觸到這些部分,
往往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這樣的療癒哲學觀,讓我想到心理諮商當中,
我們同樣不是抱持著「去除壞的」角度,
而是更深入的去看見,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需要長出這個面向?
套句諮商人會說的話,這叫做「用對自己有害的方式來滿足需求」,
需求本身是需要被看見的,同時我們可以考慮換個方式。
閱讀整本書,吉立根博士反覆強調要打開不同可能性的眼光,
讓我在閱讀這些文字時,深深感到心的觸動,
事實上整本書的文字,就像是龐大的催眠指導語一樣,
無論翻到哪一頁,只要專注閱讀,
有時都能感受到體內浮現一股舒服而放鬆的流動,
彷彿心中某些衝突、對立的面向,
也跟著專注閱讀的過程,一點一滴產生流動、整合,
於是那些喜悅與悲傷、寬恕與憎恨、平靜與憤怒、幸福與失落…
所有二元對立衝突的面向,都在這個生生不息的循環中,
逐漸被釋放、轉化、昇華、整合….形成一個讓人驚嘆的狀態。
想要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建議自己本身在催眠實務經驗上,
需要累積到一定的足夠經驗,
同時對於心理學與相關理論知識,同樣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礎,
閱讀起來可能會比較容易一些,
書中技術操作本身並不大困難,概念的理解卻有不小挑戰,
我想,這本書應該會是我生命中扣除考試用的教科書之外,
唯一願意從頭重讀第四、第五遍的專業書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