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身旁有「脾氣不好」的人嗎?總是容易因為一點事情就發脾氣,讓人搞不清楚到底哪裡得罪他,只好保持禮貌距離,以免不小心誤觸地雷,又或者你可能就是這樣的人,卻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於是在人際關係上飽受挫折。
小良來找我做對話式催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要改善自己的「壞脾氣」,身旁的人都覺得他太容易生氣,連他自己都覺得「情緒很毛躁」,就跟打結成一團的毛線球一樣,很容易把關係卡住。
雖然他以前都覺得自己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甚至有點以這種「真實、直爽」的性格為傲,然而在前任伴侶因為受不了他老是對自己發火而選擇離開之後,他因為陷入憂鬱而來尋求催眠的幫助。
「我聽人家說催眠好像可以探索潛意識中,不為人知的那一面,我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聽到小良這麼說,我先設法讓他安心:「催眠是很好探索潛意識的工具,不過有時候未必是你有問題。」我用手指做了個刮號的手勢,「潛意識儲存著很多過去的成長經驗,有時候我們只是被過去的一些事情卡住而已。」
我繼續請他描述情緒失控的現象,他像是忽然想到了什麼:「我在家裡好像也會這樣,只要一聽到父親的聲音,就會在心中莫名有股憤怒跑出來,會對他大吼大叫的,搞得我們關係很差。」
聽到小良陳述跟伴侶還有父親的互動,我在心中快速地做出一些假設,並與他核對:「聽你這麼說,在你心中好像有個瓦斯爐,有時候明明沒有扭下開關,他卻會自己噴出火焰來,好像那個開關壞掉了,沒辦法很好的隨著自己的心意控制。」
小良聽完猛點頭:「你怎麼會知道?身旁的人都說我毛很多,很難搞,很難取悅,我覺得自己標準沒有很高啊,但不知道怎麼會搞成這樣?」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這幾年大幅轉往創傷療癒的領域,陪伴的當事人幾乎都有程度不一的創傷反應,像是小良這樣覺得「容易情緒失控」的當事人,其實蠻常見的,只是不一定都跟小良一樣是容易生氣,有些人則容易焦慮,或是容易沒來由的低潮。
如果在第一次催眠時,當事人就提到經常搞不懂為什麼自己會有這些情緒,我都會合理評估他應該有所謂的「解離」反應,解離是一種我們跟自己的身心反應斷開來的現象,是潛意識為了保護我們的安全機制,就像是住家的電箱裡一定會裝有保險絲,當電流量超過負荷時,就會自動「短路」,以免對電線或家具造成危害。
解離就是潛意識替情緒設置的保險絲,當我們承受不了情緒壓力時,就可能會用一些方式把情緒隔絕開來,有些人可能會需要透過吃蛋糕、喝手搖杯來隔離情緒,有些人則會陷入遲鈍,把壓力隔絕在外,有些人會變得過份堅強,保護自己不再受傷,也有些人跟小良一樣,變得很容易情緒失控。
這是因為解離雖然幫助我們減少對情緒的感受力,卻也讓情緒變得難以在意識的掌握中,如果意識是心靈的疆繩,情緒則是我們腳下的一匹野馬,解離就是放開疆繩任憑野馬自行奔竄,最後一定會讓自己受傷,甚至波及身旁的人。
台灣在這幾年來致力推廣創傷知情的概念,(Trauma-Informed)正是因為當我們一昧追求快樂、積極的好心情,才是正確的選擇時,就會認為容易發脾氣、焦慮或憂鬱的現象,是壞東西,應該靠著壓抑與否認情緒,來讓自己冷靜,這不只讓人更容易與自己心情解離開來,還會讓受過創傷的人更容易情緒失控。
因為到頭來,我們都無法改變那些自己覺察不到的情緒,如同榮格心理學所強調的,唯有用意識的光來照亮潛意識中的黑暗,我們才能真正做回生命的主人。
在對話式催眠的探索中,小良逐漸發現過去父親經商失敗,帶著全家跑路的記憶,帶給自己很深刻的影響,甚至後來當後來發現父親外遇之後,他更是大受打擊。
「我從那時候開始,就開始對世界產生很深的不信任感,而且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當小良說完這番話,我運用同步反映說出自己感受到的內心世界:「我看到你好像在告訴我,一方面對父親覺得好失望,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很沒用,好像這個家快要四分五裂了,我卻什麼都做不了。」
其實不只是小良,我發現許多覺得自己容易在關係中失控的人,都會有強烈的自責,只是這份內咎感太難受了,久而久之許多人會告訴自己:「我不要在乎就沒事了,反正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是太過在乎才會容易發脾氣,那我還是不要讓自己有太多感覺比較好。」於是被旁人貼上脾氣差、EQ低、愛生氣、莫名其妙的標籤。
可是他們心中其實是很渴望被愛跟接納的,只是當潛意識中的創傷經驗冒出來時,解離反應就立刻自動開啟,以致於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甚至他們也不會浮現過往的那些創傷記憶,因為這些一併都被潛意識解離開來。
我認為如果想要好好調節這樣的情緒困擾,光看書或學習溝通技巧可能是不夠的,因為良好的溝通技巧加上情緒失控,很容易會變成咄咄逼人的樣子,反而把人推得更遠,單純的宣洩情緒也很容易演變成一有情緒就需要用哭、大吼、吃、性愛等方式來宣洩,長久下來可能反而造成更嚴重的身心失衡。
最重要的是,創傷經驗之所以會造成解離,往往是因為在這段經驗中,你會經驗到關係中的信任感被破壞了,像是原來應該愛護自己的父親,居然跑去別的女人家裡,不再照顧自己,甚至讓母親整天哭泣,又或者從小就被父母親嚴苛的對待,只能用優秀的表現來換取爸媽的愛。
這些經驗都會造成你心中的痛苦,進而用降低對他人的依賴與信任感,來減少對情緒的感受力,而這又會讓情緒變得更加難以控制,最後形成負面循環,因此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師,並不單純只是陪你找出情緒失控的原因,而是透過細膩的互動方式,陪你一點一滴重新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感。
這種信任感沒有捷徑可言,尤其是在越小的時候受到創傷,或是受創後越是沒有足夠的資原來修復,長大後就越需要足夠穩固的陪伴,才能一點一滴地與潛意識接觸,進而恢復原有的安全感,讓情緒能夠適度降溫,重拾你渴望的平靜與自在。
看到這裡,或許你已經發現了,創傷所帶來最嚴重的破壞,是摧毀了你對自己與他人的信任感,也因此唯有在一段足夠安全的關係裡,創傷才有機會被溫柔的呵護與修復。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容易在關係互動裡失控的人,請不要太苛責自己,或許你只是曾經在成長過程中受過傷害,這個傷口需要你願意好好的對待,而不是急著像是修理壞掉機器一樣,強迫自己好起來。
當你能夠用耐心與愛來滋養自己的時候,潛意識的絆腳石將會落下,成為你邁向平安與幸福的墊腳石!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