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師,我很不容易被催眠,怎麼辦?】
「如果我是個容易緊張的人,是不是會妨礙催眠效果?」
在催眠深化團體中,受邀來體驗催眠的小玉提出這樣的疑問,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聽見伙伴這樣的好奇,
「催眠師,我是個很理智的人,這樣是否很難被催眠呢?」
這個好奇也是高居第一次催眠時被詢問的排行榜,
更妙的是,有的伙伴非常坦誠的說:
「我其實對催眠有點怕怕的,這種抗拒心態是不是會讓催眠不容易成功?」
身兼催眠師,同時又是諮商心理師的我,
可以感受到在這些表面的疑惑之下,有時候潛藏著更深的擔憂:
「要接受催眠這種完全沒體驗過的療癒方式,就跟要去鬼屋一樣,
本能會覺得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啊!」
「雖然我看過幽樹的文章,但一想到要被催眠,
還是會覺得有一點點擔心或緊張,他應該真的不會控制我吧!?」
「我都鼓起勇氣來了,如果催眠失敗,是不是表示我不夠努力?」
「催眠師這麼認真的看著我,如果我讓緊張或焦慮的心情妨礙了催眠,
是不是我又要重蹈覆轍,替過去失敗的療癒經驗再添一次記錄?」
雖然在心理諮商中,有時候會將這些心情稱之為「抗拒」,
身心靈療癒會說這些當事人「還沒準備好改變」,但我並不這樣想!
【催眠師的任務是,邀請當事人共同邁向他想要的改變】
在訓練催眠班的學生時,除了基本催眠技術的熟練外,
發展出對當事人細膩的觀察與理解,是我很看重的一大重點,
在焦點解決取向諮商裡,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沒有抗拒的當事人,只有不知變通的心理師」
這句話點出我們非常看重當事人獨特生命歷程的過程,
將諮商晤談的阻礙,全都推給「抗拒」是不公平的!
同樣在新一代催眠理論中,也不認為催眠無效是因為當事人「防衛」,
相反地,催眠師會去思考,自己是否沒真正聽懂當事人的需求?
或者聽懂了,卻沒有善用當事人熟悉的方式來進行,
反而是想強拉當事人配合自己的催眠節奏或指導語?
又或者沒有看懂,當事人卡在改變與不變之間的心情拉扯?
舉例來説,針對特別理性的老誠,
我可能會採取跟他優秀的分析與邏輯能力合作的方式,
從中找到通往潛意識寶庫的道路,跟他一起邁向渴望的改變目標,
面對特別容易緊張、焦慮的辰均,
我可能先帶她作幾個自我放鬆的練習,如果發現效果不太好,
(尤其是有焦慮症狀甚至是社交焦慮症的人來説,直接放鬆往往不是好主意)
我可能會先跟她聊聊平常做些什麼事情,是比較能放鬆的,
又或者是如果誰坐在她身邊,她就會感到比較安心呢?
至於看起來「抗拒」或「防備」的吳興,
我則會先聊聊他怎麼願意大老遠從外縣市來找我,
還要接受一個其實他也搞不清楚到底是睡眠還是「控制人心」的療癒?
當然,我知道自己不是萬能的神明,
不可能每一個當事人來到我面前做催眠,都能找到跟他們合作的方式,
然而在有限時間裡,我會儘可能盡心的去聆聽、理解、感受眼前這個人,
到底他努力嘗試告訴我些什麼呢?他的身體姿勢正透露哪些訊息?
我如何能跟他的意識與潛意識一起合作,穿越困擾已久的議題,
完成他想達成的改變與目標呢?
每當我感覺到在催眠過程中「卡」住時,我會做幾個深呼吸,
詢問自己這幾個問題,幫助自己釐清是否遺漏哪些重要細節?
【帶著抗拒,仍然願意前來的你,已經身處於改變之中了】
回到催眠深化團體實務演練的那個晚上,印象中我是這麼對小玉說的:
「抗拒,本來就是每個來做催眠的人會有的正常心情,
面對改變,人很自然有個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希望自己可以變好,另一方面卻又對於未知感到不安,
即使是充滿改變動機的人,多多少少還是會覺得有些抗拒,
我相信有能力的催眠師,會能瞭解這點,並與你合作。」
我說出這番話時,一方面,我很信任自己教出來的學生們,
他們在短短幾個月裡高速的成長,是我非常肯定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身為持續接受諮商、催眠與各種身心靈療癒的當事人,
我完全能夠體會,光是要預約催眠(即使是免費的)就會挑起多麼矛盾的心情,
更別說是要好好接受一場完整催眠,還可能在催眠過程中看見壓抑與遺忘的事物了!
(除非當事人單純帶著好玩、非探索性的期待來的)
我有時候會跟來催眠或諮商的當事人說,
如果今天從會談室走出去後,生命開始有了些變化,
是因為你願意帶著這些擔心、防衛或「抗拒」,
擁抱這些讓自己不那麼舒服的心情,卻仍願意準時來到這裡,
願意繼續跟我分享那些不容易說出口的想法與事件,
面對那些「抗拒」,你沒有選擇生命中過去那些你很熟悉的:
逃跑、否認、掩飾、麻痺、轉移注意力….你選擇來跟我好好談談,
這個替自己所做的努力與準備,本身就已經是種改變了!
我常覺得改變有時候確實辛苦、沈重,卻也是很美的一件事,
你的生命如果能透過催眠或心理諮商有所改變,
過程當中我所提供的專業分析或協助,當然是一部份的原因,
然而,當你下定決心選擇預約一個完整時段,來找我做催眠或諮商時,
改變已經在這一刻開始了:
你願意帶著「抗拒」繼續往自己渴望的方向移動,這本身就是股改變動力。
當你願意進行4-8次的諮商或催眠,一次又一次的帶著不安、迷惘、忐忑的心情,
設法好好讓坐在沙發上的身體不會亂動,或讓語氣顯得太過慌亂、緊繃時,
這份努力就已經在支撐你進行改變了,
與伴侶重新靠近、跟父母親關係變好、變得更有自信與魅力、能夠放鬆睡上一覺…
這些具體可見的生活轉變,是我們要共同前往的最後一步,
然而在這些清晰可見的轉變尚未發生之前,
我們的潛意識與生命,其實就在一次次設法與「抗拒」共處的過程中發生了!
我相信,一個能夠敬重當事人的催眠師,會很深刻的體驗到這件事,
我也相信,當你願意開始用這種方式,
看待自己的「過度理性」、「緊張」、「防備」甚至是「抗拒」時,
改變早就已經悄悄發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