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可以學會怎麼用催眠繞過個案防衛,這樣就能給他有效的建議了。」
不知道你覺得催眠的用途是什麼呢?有時候我會聽到初學催眠的人,很用力的想要幫到個案,認為催眠可以從潛意識裡繞過防衛,所以才來學催眠。
「催眠可以瓦解意識上的防衛,揭開內心真相,或是植入催眠師希望個案聽從的指令。」
這樣的想像源自於電影、小說、戲劇或動漫畫,例如《催眠裁決》的劇情就描繪了催眠師如何影響陪審團的意見,《逃出絕命鎮》則敘述主角如何被困在內心世界裡。
這些影劇作品加深人們對催眠的幻想,卻也植入了我們對催眠的恐懼。
不只如此,「催眠可以讓個案聽從建議」的想像,更讓許多初學催眠的人感到挫敗,因為催眠事實上根本沒有辦法讓任何人聽從任何事情。
所以當新手催眠師發現,個案不按課本或課堂訓練的方式反應時,我常看到他們內心的挫折與慌張。
有些新手會認為,自己之所以無法成功催眠個案,是因為沒有更厲害的技術,就好像少年動漫裡,當主角被敵人打敗之後,往往需要閉關修練,習得更強大的招式,回來重新挑戰大魔王。
在我眼中,這是對專業學習的渴求,同時也是對學習催眠的誤解,因為催眠技巧沒有優劣之分。
我曾用最簡單的手臂僵直技巧,陪伴個案找回對自己的信心,也曾運用清醒中催眠的對話技巧,引導個案從焦慮中慢慢放鬆下來。
所以催眠技術的高與低,並不是陪伴個案改變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用潛意識的技術來繞過防衛」,這個觀念本身就容易讓個案更不願意接受催眠,或是在接受催眠時,在潛意識裡升起無謂的恐懼。
如果我們獲得幫助的方式,需要付出失去自我意識的代價,那麼我想應該不會有多少人願意嘗試這種助人技巧,不是嗎?
因此在我發展出來的明鏡催眠裡,會以意識與潛意識雙聲道並進的方式,來陪伴個案帶著抗拒繼續前進。
無論是意識或潛意識裡的抗拒,都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差別在於意識上的防衛可以清楚被說出來,潛意識裡的擔心則需要有經驗的催眠師加以引導後,比較容易被聽見。
我在訓練工作坊裡,曾經對自願上台接受示範的學員說:
「你隨時可以睜開眼睛,因為當你睜開眼睛的時候,會看見正在陪伴你的同學們,你可以跟自己確認自己是安全的,而你閉上眼睛的時候,可以越加專注在內心探索的經驗裡。」
這段話在意識上給予學員選擇的自由,同時也讓他在潛意識裡可以感覺到一絲安全感,因為當一個人可以在催眠裡自然地做出所有想做的事情,暗示著他並未被控制。
前提是催眠師真心允許個案這麼做,否則個案的潛意識仍然可以感受到,催眠師只是用話術嘗試控制他的行為而已。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發現了嗎?明鏡催眠有個深信不疑的哲學觀:
帶著專業評估的態度,全然尊重眼前的人,包括他意識上的抗拒,以及潛意識裡的恐懼。
有些催眠師認為學習催眠,是為了更好操弄個案做出改變,只因為他比個案更知道什麼是好的,對我來說這是身為助人者的傲慢。
尊重個案的抗拒,從邏輯上聽起來似乎比較沒有效率,所以有些助人者習慣找尋更有效干涉個案作決定的方式,但我認為這種作法過度剝奪了個案的自由意志。
當然,如果個案有立即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危險,身為助人者仍要表達清晰立場,並阻止個案採取行動,這是專業判斷與倫理思考,不能跟自由意志混為一談。
然而在大多數時候,即使助人者可能真的已經看到一條更好的道路,我們仍需要靜下來傾聽:「讓個案堅持讓自己受困的理由是什麼?」
也許是他曾經反覆嘗試後都失敗了,所以不再願意懷抱希望。
或許是他對於要做出的改變太害怕了,缺乏需要的能力。
也可能是他既想要改變,又對改變後的生活帶有擔心,於是陷入兩難。
這些都是抗拒這個表層現象底下,個案可能懷抱著的心情,當我們能夠從意識層次上去承接這些不安、焦慮、害怕所帶來的阻礙,個案的潛意識會越加能夠在催眠中浮現資源,催眠過程反而會比想像中更加順利。
明鏡催眠是一套尊崇抗拒,接納抗拒,並讓轉化得以在意識與潛意識雙軌齊下中自然發生的助人系統。
整合了深度心理學、關係心理學、系統場域心理學與大腦神經學等不同的專業理論,以及國際上最流行的3大催眠取向,能夠深入淺出地替個案量身打造陪伴過程。
在今年我將在台北、台中與高雄各開一場專業訓練,並提供事後的免費督導,錯過只好看看明年是否還有機會囉!
歡迎想要整合式學習的助人伙伴,一起學習「與抗拒同行,讓轉化自然發生」!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