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最近兩個月來,發現自己無論是在個別晤談裡,
或是在團體及工作坊的帶領上,都進入了一個更深的層次裡,
接受我陪伴的對象,往往也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有了很大的突破,
仔細辨識這當中的脈絡,發現這些轉變,
源自於我允許自己當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專業工作者。
什麼都不知道,聽起來還真是一點都不專業,
況且在體制中服務,如果說出「其實我對這孩子一點都不瞭解」,
豈不是讓合作伙伴擔心、焦慮又懷疑?
其實這種不知道,是很後現代的一種精神,叫做「Not Knowing」,
初次與這兩個英文單字接觸,我還真的有點迷糊,
「無知」的態度,要怎麼陪伴當事人?我們不就是帶著專業來幫助別人的嗎?
隨著浸泡在敘事治療的場域中久了,也接觸許多靈性上的訓練,
在每次的專業工作裡,我逐漸訓練自己變得越來越「無知」,
也驚訝的發現,原來,「無知」真的能夠如實陪伴到眼前的人,
而且,因為「無知」,我也比較能用輕鬆的心情工作,反而發揮更高的專業效能。
還記得初學諮商時,總覺得自己很厲害,三言兩語就可以看穿人心,
講出很多讓當事人膛目結舌,下巴掉下來的話,
那時候自己的訓練比較偏精神動力與客體關係,透過深刻的理論分析與詮釋,
在回應上的確能迅速切入當事人的核心議題,
然而走入敘事治療之後,我發現這種深刻的看見,似乎不見得對人有幫助,
因為當事人未必能產生與我相同深度的覺察,我得花很多力氣半哄半拉,
才能讓當事人看到我所看到的「洞見」。
隨著實務經驗逐漸累積,我更驚訝的發現,當事人的困擾,往往不只有一種詮釋的可能,
我所詮釋出來的理解,無論多麼貼近當事人,都未必如同他自己的那個版本來得更真實,
我慢慢明白,原來改變不見得是發生在我對當事人有了精闢的詮釋跟分析之後才會發生,
相反地,當我越允許各種可能性出現時,改變往往來得更快、更深!
身為整合性取向的諮商師,我並沒有完全放掉傳統理論的詮釋技法,
然而現在的我,的確比較傾向於讓晤談或團體的當下,能夠擁有更大的可能性,
當我願意承認自己「知」的有限,反而能讓「無知」的留白引領自己,
與來晤談的對象共同找到一條清晰前行的道路。
我發現即使是看似對現實世界懵懵懂懂的國高中生,當能夠給予他們自主的空間時,
反而很容易看見他們「有現實感」的一面!
還記得接觸過好幾位被轉介來與我晤談的孩子,導師總搖頭嘆氣跟我說:
「這孩子從小被寵壞了,實在是一點現實感都沒有!」
然而晤談個一兩次下來,我卻發現孩子只是沒辦法如同成人一樣,具有高度精確的分析策略,
然而在面對生活的概念上已經有六七成的準備度,
只待成人們能夠用心陪伴,與他一起擬訂更細膩的策略而已,
當我帶著「這人缺乏現實感」的眼光來詮釋孩子時,無形中也封鎖了改變的可能。
我想,對於在校園中工作的伙伴來說,
要承認自己對孩子一無所知,真的是充滿焦慮的挑戰,
然而弔詭的是,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我們的確對孩子所知有限,
對校園輔導夥伴來說,我想最大的焦慮就在於,
「我明明所知有限,卻需要身負重任,撐起一副什麼都知道的樣子」吧!
還記得我碩二時與督導討論個案時,他曾經說過一段讓我大受鼓舞的話:
「你要記得自己學過很多基礎的專業理論與技巧,也在督導中學到很多策略,
但走進晤談室後,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專注的聆聽個案說的話,
把我們的討論全部忘記,那些能夠派上用場的,會在適當時機自己出現,
只要沒傷害個案,做錯了,大不了下次回來,我們再談!」
對我來說,督導的這番話,除了對我的包容與肯定,
也暗示著當能放鬆下來時,才能發揮原來的專業,
而當我能放下原本的學習與策略時,才能真正回應與同理眼前的學生,
更重要的是,晤談不會因為一次的失誤而毀掉,
只要我們持續來回的修正,晤談就能持續往改變的方向前進。
在這裡分享一個允許自己「無知」的小方法,輔導夥伴們不妨嘗試看看:
找個半小時內不會受到干擾的時段,在一個不會被外人干擾的地方,
拿張空白的紙,在頂端寫上大大的「我在晤談中會做的事」,
(建議大一點,否則會不夠寫!)
然後安靜的跟自己在一起,寫下每一項自己已經學過的輔導專業能力或概念,
例如:「我會基本的同理與傾聽」、「我能夠迅速跟學生建立關係」
「我很擅長跟家長溝通」、「我對XX學派有基本的認識」
「我上過XX學派的訓練課程」、「我善於使用圖卡跟學生晤談」……
請記得,如實的寫下自己所學過、會使用的各種專業知能即可,
我們不需要成為「大師」,只要有基本理解或能稍微應用的理論知識,全部都可以寫上去!
寫完之後,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再花個半小時,
拿出另外一張紙,在頂端寫下「我曾經做過很棒的事」,
細細回想自己在專業工作中,曾經獲得他人什麼樣的正向回饋,
或是自己曾經看到孩子們改變的經驗,又或是曾經充滿成就感的時刻,
這次不僅寫下標題,例如「曾經有學生謝謝我給他這麼溫暖的傾聽」,
還要進一步充實裡頭的內容,像是「當我聽到學生這麼說的時候,心中好感動!
這原本是個……的學生,沒想到晤談了一學期之後,竟然會有這麼大的改變!」
兩個主題都書寫完畢之後,請想像自己變成一個平常在生活中最能支持自己的朋友,
用帶著愛與讚嘆的眼光與心情,仔細的從頭到尾讀一遍,
好好感受一下,自己一路走來的精彩與不容易。
透過這兩項練習,我們就能從「強迫自己假裝知道很多」,
慢慢轉化為「允許自己對眼前這個人所知有限,甚至一無所知」,
當我們接住自己專業上的限制,反而能讓專業能力有更深層的施展空間,
因為,當我們自己在當下片刻裡能放鬆下來,才能深刻連結自己,
而我們自己這個人,就是整場晤談中最堅強的盟友呀!
下一次要與導師、家長諮詢,或是與學生晤談前,
請重新回憶起書寫與閱讀時心中的那份感動,
帶著飽滿的心,對自己輕聲說:「我是個已經具備很多專業知能的人了,
我不需要再次透過刻意讓眼前的人改變,來證明自己夠專業,
因為只要我允許自己放鬆,這些專業能力自然會在適當時機出現!」
我們都是懂很多的專業工作者,唯有不斷「放空」自己,
專業潛能才能真正獲得發揮呢!
幽樹小檔案:
諮商心理師與身心靈工作者,
有著近似於青少年的性格,因此特別能聽懂他們的心聲,
善於以自己和青少年所建立起的穩固關係,
一步一步的,陪伴他們站穩腳步,成長茁壯。
想預約幽樹個別督導服務的伙伴,
請參考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75804377
(本文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