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婚姻感情的課程裡,偶爾我會在開場時幽默的提醒學員:「今天談的各種技巧或知識,是給你帶回家用在自己身上,不是用在伴侶身上,不然隔天我可能就會被投訴創立邪教,意圖拐騙某某。」
這番話說是開玩笑,卻也有幾分真實,因為當學員開始把課程中學到的知識,當成對另一半的標準,甚至是要求時,看在被要求的那一方眼裡,心理學根本是種邪教,讓原本相處好好的兩個人,開始產生嫌隙。
在心理師受訓的過程中,剛開始我們接觸到的大多屬於個人心理學,會細膩探究一個人內在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情緒困擾?絕大多數最後都會追溯到原生家庭中的成長經驗。
「你的感情議題跟依附模式有關,而這又跟小時候父母怎麼對待你的方式有關。」這對多數心理師可說是常識,對多數開始覺察自己的人來說,也是很熟悉的知識。
然而這種以個人為出發點的心理學,往往會帶出另一層問題:這番話聽在父母耳中,簡直就像是在說:「都是因為你沒有把小孩帶好,他的戀愛婚姻才會出問題啦!」
甚至我確實也聽過一些人諮商結束後,就衝回家指責父母當年的種種不是,以致於害他事業不利、感情不順,在心中留下陰影……心理諮商原來該是一趟對內深刻反思的過程,如今卻演變成伴侶或親子衝突的導火線。
我大概從研究所後期,開始接觸到敘事治療與家族治療等流派,我定義他們為系統心理學,如果你不懂個人心理學跟系統心理學的差異,容我推薦你看一部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裡面的故事談論許多孩子成長的不快樂,乍看之下這是一齣指責父母的劇,然而隨著你深入劇情,會發現每個父母之所以做出讓孩子痛苦的事情,是因為他們本身也被困在社會價值觀的牢籠裡。
成績至上、成就導向、吃苦當吃補、我都是為了你好……這些是台灣社會早期視為正常的現象,直到這十幾年來緩慢地調整方向,轉向更為包容差異、強調尊重的氣氛。
如果身為心理師的我缺乏系統觀點,很有可能會在助人過程中,不小心變成跟著個案一起攻擊伴侶或父母的槍手,如果我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裝載著多少從社會繼承來的信念,也可能會在助人過程裡,變成社會壓迫個案的幫兇!
更進一步來說,在我帶領專業訓練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現催眠師、療癒師等非心理訓練出身的助人者,會因為缺乏系統觀,進一步造成個案的內咎與受創。
例如告訴個案:「家暴很苦,這是你靈魂的召喚,你要努力穿越,穿越就好了」或是「你跟他是靈魂伴侶,所以你們注定會在一起」
這種一手拿著藥膏,而沒有留意另一手正拿著鞭子的療癒,或許撫平了個案內心一部份的痛苦,卻也帶來其他延伸的困擾,像是自我懷疑、盲從與挫折感,甚至會有檢討受害者的可能性。
在進行對話式催眠中,如果討論到親密關係的議題,除了同理個案的痛苦,我會找尋合適的方法,協助個案理解伴侶的心情與想法,如果發現他的伴侶需要專業協助,那我們可以如何先幫助自己,再回到關係裡來找出不同的可能性。
如果探索到原生家庭創傷,我也會在陪伴個案逐漸長出力量後,回過頭來理解原生家庭的脈絡,而不是淪為指責與抱怨父母的情緒性宣洩,因為一時宣洩一時爽,但對個案的議題並不會帶來多少前進。
看到這裡,想必你發現了,療癒這兩個字雖然已經成為耳熟能詳的詞彙,然而療癒的本質其實沒有這麼容易觸及,如果一個人為了離開他的痛苦,代價卻是跟從小到大成長的環境斷裂,那麼助人者療癒的究竟是什麼?
缺乏系統觀的療癒,就像是告訴出身於黑道家族的長子,應該回頭剷除掉他的父母與手足,這種僅基於個人內在便可做出所有決定的思維,我認為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危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系統裡,不可能真正地脫離系統而全然自由。
熟練的療癒師,通常會去思考個案在原生家庭中的排行序位、父母職業背景,甚至是與親友的關係互動,這些資訊看起來可能跟他的困擾沒有直接關係,卻會透露出他在系統中的位置與認同,進一步揭露出困擾背後更深層的狀態。
綜觀台灣這二十年來的轉變,「療癒」其實正慢慢從個人心理學走向關係心理學,已經有越來越多歐美心理學家強調,過度強調個人內心發展是有問題的,這不只讓人們越來越難以忍受他人與自身的差異,也讓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
然而幾乎所有的困擾,都跟某一類型的人際關係脫離不了關係,也因此助人者除了陪伴個案梳理內心之外,仍然需要協助他們回應關係中的困境,這需要關係心理學的協助。
如果你是正在學習專業的助人者,如何陪伴個案在個人內心與人際關係間來回的走著,我想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靈性療癒訓練中,比較強調個人內在,對於系統觀點的著墨比較少,這又加深了助人學習的難。 如果你習慣透過閱讀來學習,推薦你閱讀《薩提爾改善家人的關係模式》,如果你習慣透過課程來學習,那麼1/24晚上我談論各大心理治療流派與催眠之間的關係,今年僅此一場,敬請把握最後報名機會了!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我是微光中的引路人,在幽暗微光中,與你同行。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