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著正在帶領的創傷知情課程,進行到內在小孩療癒的單元時,我忽然想起大學時的一段回憶。
那時候我很怕打擾別人、給別人添麻煩,有什麼事情都悶在心中,即使朋友問我過得好不好,也都盡量不傾訴煩惱,深怕帶給別人過度依賴的感覺。
然而有次跟學姐吃飯的時候,她卻說:「義平啊,我覺得你好像凡是都自己默默扛著,也許你不用這麼堅強,有什麼事情可以跟我說。」
聽到的瞬間,我內心有點錯亂了,因為我覺得自己非常脆弱,如果揭露了自己內心的脆弱,別人可能會不知道怎麼辦,又或者是覺得麻煩而離開我,學姐怎麼會說我太堅強呢?
直到後來我成為心理師,開始深耕創傷議題,才從陪伴的當事人們身上,懂得這種錯亂的感覺是什麼,也才懂得是什麼讓學姐這樣對我說。
創傷經驗,像是小時候被情感忽略、羞辱、責罵、嘲笑,或是在求學時被霸凌的經驗,甚至是熟人性侵、被家暴等等,會帶來「毒性羞恥」的感覺。
毒性羞恥會讓創傷倖存者本能地在遇到問題時先檢討自己,並在人際衝突裡自動認為是自己犯下錯誤,才使對方不開心,當感到悲傷或焦慮時,也會浮現是自己太脆弱、太敏感的想法。
簡單來說,就是習慣性的認為自己不好、不對與需要改進。
這種念頭讓創傷倖存者感到脆弱與不安,又因為怕透露這些感受會讓人討厭與拋棄自己,於是在行為上會加倍努力、加倍獨立,形成過度努力的現象。
於是,創傷倖存者的內外世界呈現巨大的反差:雖然從旁人的角度來看,他們非常堅強,可是倖存者卻感覺自己非常脆弱。
事實上無論認為自己堅強還是脆弱,都只反映出創傷倖存者的某一面,現在回想我大學的時候,我會說:我既是堅強的人,也是脆弱的人。
當時的我很容易因為事情沒做好而難過,也會過度在乎別人的想法,內心是很容易受傷的,然而即使受傷了,卻還是努力的嘗試度過每一天,這部分的我其實也是很堅強的。
不只是大學的我如此,從長期陪伴的許多創傷倖存者身上,我也觀察到有這種矛盾的特質,這種矛盾加深了內在衝突與自我混淆,延伸出更多情緒與人際上的煩惱。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該怎麼辦呢?繼續獨自堅強顯然只是粉飾太平,但貿然揭開脆弱,感覺又很危險,萬一對方接不住我怎麼辦?
這讓我想起在臨床實務現場的發現:
沒有學會依賴的人,其實沒辦法真正從內心獨立起來,創傷倖存者看似用冷漠、堅強、不與他人連結的方式,讓自己感覺強大,其實只是一種假性獨立。
就像是在一些家庭裡,孩子為了照顧爸媽的心情,只好強迫自己變得早熟懂事,用貼心跟負責任的行為,來讓爸媽開心,但他們內心其實仍然是個孩子,只是行為像個大人一樣。
我注意到對多數創傷倖存者來說,都有害怕依賴的現象,其實我大概可以懂這份心情,我在求學時期也非常害怕自己會對特定對象懷有信賴感,因為這等於是把自己的情緒按鈕交到對方手上,甚至賦予對方傷害自己的權力。
然而我們都不想要再受傷了。
所以比起被關心、被保護或是尋求依靠,我們寧可靠自己。
但內心渴望被愛的需求其實並未真正填滿,所以有些創傷倖存者會沉迷於工作裡,或是反過來投入大量的社交活動、把時間填得很滿,又或者是走入靈性療癒的課程,潛意識裡卻是用這些方法麻痺自己的情緒。
如果仔細思考之後,覺得身旁有值得信任的親友可以傾訴,對方的回應也能讓你覺得自己的心情有被接住,待在他們身旁,身體可以自然放鬆下來,那麼我會很鼓勵你適時地去依賴一下。
可是如果你覺得大家都很忙,這種傾訴確實會帶給旁人困擾的話,那麼找一個信任的心理師談談,我覺得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因為心理諮商中可以模擬「健康的依賴」。
健康的依賴指的是被依賴的一方並不會過度消耗元氣,而且也不會因為握有關係中的權力,而操弄控制你的情緒或選擇。
在一段值得信賴的健康人際關係裡,人與人之間本來就能自然地互相依賴,然而創傷經驗會大幅扭曲倖存者的情緒與行為反應,甚至引導他們潛意識地找到會傷害他們的人。
於是反覆幾次受傷後,他們開始認為獨立、堅強、靠自己才是對的,於是不在輕易與人產生連結。
在諮商關係中,心理師的任務即是以當事人的最佳福祉為優先考量,對話焦點也是以當事人為主,這點可以大幅降低創傷倖存者二度受創的機會。
即使當事人非常信任心理師所說的話,或在必要時想尋求心理師的建議,心理師也能基於專業判斷,選擇要提出幾種不同的參考作法,又或者是引導當事人進一步釐清想法就好。
這與一般人際關係中的依賴並不相同,對創傷倖存者卻是很重要的練習,因為對於一個受傷太重的人,需要有一段夠安全的關係來嘗試依賴,才能在生活裡重新對他人打開自己的心。
換句話說,心理諮商有時候不一定只是來解決你的問題而已,會談室可以成為一個人際練習場,在給予真實回饋的同時,也接住你脆弱的心情,讓你從依賴裡,逐漸學習真正的獨立。
雖然時下許多課程強調不要期待他人接住自己的脆弱,但我從自身穿越創傷的經驗裡看到的是,一個人需要先有被接住的經驗,才能懂得如何接住自己。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過度堅強、過度努力、不敢依賴、害怕脆弱的習慣,那麼找一個值得信賴的心理師聊聊吧~相信你會經驗到意想不到的改變。
祝福你境隨心轉,苦後回甘。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