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認為事情會往壞的方向發展嗎】
小潔第一次來找我進行對話式催眠,是在疫情還沒開始之前的時候了,雖然她提到自己希望可以透過催眠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可是我很快就發現,每當我嘗試同理與接住她的心情時,她就會不假思索的說:「可是你知道嗎……」然後開始描述她過去的失敗經驗與痛苦,一開始我試著更換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後來我注意到小潔在陳述這些負面經驗時,眼神都會變得不太一樣,使用催眠師的語言來說,這時候的小潔,身處在很牢固的自我催眠裡,只是她似乎沒有察覺到。
「我聽見妳剛剛試著告訴我,我非常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每件事情到最後,都會變得很糟糕。」我故意轉換語氣,試著在催眠引導中陪伴她去經驗這一層沒說出口的信念,小潔聽了立刻大力點頭:「對,我好像很習慣把事情往負面的地方想,這樣是不是很糟糕?」我沒有直接回答,只是簡單回應:「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希望透過催眠讓自己轉好,不是嗎?」
【我們說出口的話,會在潛意識裡影響生活的發展】
對催眠師來說,我們所說出口的話,甚至是心中對自己所說的話,其實是默默影響生活品質的「咒語」,咒語並不是法師道士或巫師所擁有的特權,咒語是「具有影響力的話」,當我們經常對自己說「我辦不到啦」、「不會有人願意相信我」、「怎麼可能會有人愛我」、「這件事情一定會失敗的」,我們就正在對自己念動咒語,進而讓生活中的許多事情,真的比較容易變得糟糕。
在對話式催眠裡,我經常會陪伴當事人重新理解這些咒語是怎麼學習而來的?就像是在一次清醒的催眠回溯中,小潔意外回憶起「事情到最後總是會變糟糕」這個信念,源自於小時候爸媽離婚的經驗,「我小時候跟爸爸感情很好的,當他有了小三,我媽開始每天跟他大吵之後,我爸就開始跟我變得疏遠了。」當小潔提到最後一次看著爸爸離家的背景,再也沒有回來的經驗時,嘴唇跟身體都不住地顫抖著。
「我聽到妳跟我分享一個好重要的經驗,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心中種下了一個很堅定的想法,叫做再好的關係都會結束。」在催眠裡,小潔終於看見這個咒語形成的關鍵時刻。
【重新檢視我們說的話,便是替生活打開不同的可能性】
在魔法故事中,女巫經常都會提醒男女主角:「慎選你的願望!」因為無心許下的願望,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同樣的催眠師會告訴我們:「檢視你所說的話!」因為我們對自己或他人所說的話,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都可能帶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掛在嘴巴旁邊的口頭禪,例如「我就是笨啦」、「我不擅長這個啦」,都很容易在潛意識裡逐漸形成牢不可破的信念系統,最後真的讓事情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在即將到來的亞洲催眠研討大會上,我便以「原力與你同在–成為善用隱喻的絕地催眠師」這個主題,講述日常生活中各種話語對我們所形成的無形影響,像是「放不下」、「過不去」、「經常走入死胡同」,這些帶有隱喻性質的詞彙,看似不起眼,卻常讓我們在生活裡陷入糾結矛盾的痛苦裡,當我們有機會好好檢視這些口頭禪時,生活也就有機會變得不一樣。
【調整我們的說話方式,就是在改變自身的命運】
榮格曾經說過:「我們將缺乏覺察的部分,稱之為命運」,改變說話方式,並非像是激勵行銷課程中所講的「多說肯定自己的話」,因為如果我們真心相信的仍然是「我不夠好」,每一次的自我激勵就會轉化成更強烈的自我懷疑,在對話式催眠中,原來認為自己不夠好的當事人,很多時候到後來都會說一句話:「我夠好了」,原來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則會說:「我願意愛我自己」。
催眠最有意思之處,就在於陪伴我們從表面的對立信念,例如好與壞、正與邪、對與錯之間解放出來,使我們能夠用溫柔的方式好好善待自己,因此我們是否要很優秀才能證明什麼?又或者是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才會遇見愛人嗎?答案可能既是也不是,重點在於我們發展出自我接納的能力,於是可以陪伴自己去面對人生的高低起伏,命運的轉變即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所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每天花一點時間來檢視自己說話的內容與方式吧~或許不會帶來戲劇化的轉折,卻會一點一滴地讓我們的生活每一天都越來越好!
延伸閱讀:每個心理症狀,都是靈魂碎片對回家的渴望
延伸閱讀:替自己接種「心靈疫苗」,找回安心的感覺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一書,若要預約諮商、催眠或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為維護隱私,文中當事人資訊皆已經過特殊處理與變造。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