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與孤獨,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卻很不一樣】
不知道你覺得孤單嗎?來找我做催眠的當事人裡,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提到自己感到孤單,有些人是因為缺乏可以談心的朋友,或者是與家人關係處得不好,覺得自己一個人孤伶伶的,然而也有些人即使結婚生子,或是擁有一群朋友,還是覺得自己好孤單。
這篇文章是以《內在英雄》一書,搭配心靈原型卡的視角,所進行書寫的系列作品,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上一篇「打開潛意識的大門」,可以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後,再重新回來閱讀。
延伸閱讀:成為自己生命裡的英雄1:打開潛意識的大門
我在教心靈原型卡時,常會跟學員提到孤單與孤獨是很不一樣的兩回事。孤單是一種覺得缺乏被人理解與傾聽的狀態,這是為何有許多當事人即使結婚、與家人同住,甚至有一大群朋友,卻仍然感受到內在空虛與孤單的原因,相反地,孤獨則是指清楚知道自己的生命方向,能夠替自己負起成長的責任,因此即使自己的意見與他人不同,仍能欣然接受,坦然前行的狀態,即使身旁無人相伴,仍會感到怡然自得。
【因為孤單,所以需要有人來填滿自己內心的洞】
在《內在英雄》一書中所提及的孤兒人物形象,恰好對應到心靈原型卡裡的<孤兒孩童>,孤兒的形象描繪出現代人經常有的內在空虛,以及為了填補空虛而緊抓旁人不放的心理狀態,如果你經常感到孤單,或許就會像孤兒一樣,時常需要找人講話,或是揪人聚會,只要一段時間沒有人跟你互動,就會覺得有些焦躁不安,這兩年全球疫情對人們帶來的衝擊,便是因為社交距離拉遠而帶來的孤單感受,這點對於與內在孤兒特別靠近的人來說,更是格外難熬!
與內在孤兒親近的人可能還會有另一個截然相反的特性,那就是因為害怕被對方拋棄,因此搶先一步推開對方,這樣的人表面看起來獨立而堅強,內心卻與那些黏膩依賴的人一樣有個填不滿的黑洞,差別只在於依賴的人努力想把洞填滿,過度堅強的人則是想要忽略不看這個洞。
無論如何,孤兒除了拉著人不放,好迴避內心孤獨感之外,他們也可能會用酒精、藥物、實務等方式來麻痺自己,任何可以讓人暫時感受不到這個世界危險的方式,他們都很樂於接受,只不過這就像是帶來暫時舒緩的麻藥一樣,等藥效一過,那個孤單寂寞的感受仍然繼續啃噬著孤兒的心。
【對孤兒來說,希望感比責任感更誘人】
如果是你,不知道在面對具有孤兒形象的人(甚至是你自己)時,會覺得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幫助孤兒脫離這種遺棄感造成的困擾?在《內在英雄》一書中,作者提出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觀點:先給予希望感再說。
我覺得《內在英雄》一書雖然已經脫離榮格心理學的範疇,而有其獨特的詮釋觀點,卻很適合用來當作理解人心的入門,作者認為孤兒習慣把責任看成一種罪,因此當他聽到「這是你的責任」的時候,要不他會覺得這是自己的問題,要不會傾向於是說出這句話的人在迫害自己,這種非理性的想法,除了讓旁人很辛苦之外,也讓他們很難從理性與替自己負責的成熟態度中獲益。
因此,對孤兒來說需要在深度探索自己的潛意識之前,先對探索之路有些甜頭,否則任何一點需要請他們負起責任的、關於生命真實苦難的說法,都可能會讓他們嚇得在潛意識大門前止住腳步。這時候靈修團體、婦女支持團體、自我成長團體會是很適合支持他們的方式,一來這些團體都具有溫馨、深懷同理心的溫暖,而且多半強調光明與喜悅的目標,二來團體本身可以創造一種隸屬感,兩者都能吸引內在孤兒的興趣。
【接受人生有苦有樂,孤兒即能長大成人】
希望感對孤兒來說像是包裹在苦藥外層的糖衣,最終我們所要抵達的仍然是負責與獨立的狀態,同時希望感可以替孤兒帶來極大的動能,如果你飽受情緒或關係議題困擾多年,甚至一直在與身心症狀對抗,便會知道希望感可以帶來很大的力量,也是在自我探索的旅途中,能夠在挫折裡帶來一絲安慰的明燈。
然而如果我們只是一直停留在懷抱希望的層次,就像是明明目標是潛意識王國裡的皇宮,我們卻只走到門口就停下腳步,因此希望感對孤兒來說,我認為不可過量,否則將會猶如海上女妖迷惑航海水手那樣的,讓人迷失方向。作者也提到透過各類團體或課程的支持,孤兒需要懂得睜開雙眼看清這個世界,明白世界上不只有危險也有喜悅,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讀到這裡不知道你發現了嗎?在還未成熟的孤兒眼中,世界要不很危險,要不就是充滿喜悅的桃花源,兩者都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半,生命中不可能擁有只有平安幸福的一面,也不可能永遠都充滿妖魔鬼怪,這都只是因為內在孤單與恐懼,所放大出來的片面形象。
當你逐漸從希望感中汲取力量,就有機會睜開雙眼看清楚這個世界的模樣,於是可以大膽歡慶值得喜悅的事情,同時也能在不如意時,信任自己擁有力量存活下來,這種對自己的堅信,必定是願意深入潛意識理解自己的人,才能培養出來的能力,因為當我們越來越認識自己的模樣,也就能越來越清楚的分辨眼前事物的樣貌。
【潛意識探索是條迂迴前進的路】
最後我想與你分享的是,無論是閱讀《內在英雄》一書,或者是使用心靈原型卡時,都請記得人性是複雜而多變的,不同的人物形象也沒有誰比誰高尚或高級這回事,雖然《內在英雄》以5個人物形象設法描繪出我們的心靈發展階段,然而作者也數次提醒這不會是一條直線前進的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探索潛意識的時候,太想要用類型或階段來劃分自己的探索經驗,反而可能會讓自己陷入僵化的刻板印象裡。
如果你平常是個容易孤單寂寞的人,或許向內在孤兒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尋找一個可以支持你、包容接納你的群體,並且以此為出發點,勇敢地去整理自己感到孤單的原因,練習去欣賞自己身上的獨特性,並且培養敢於和他人不同的勇氣,於是孤獨感將能慢慢在你身上累積,並支持你踏上後續的旅程。
要將孤單感轉化成孤獨感,我覺得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我想這可能也不會是你看完書、抽完牌卡或看完這篇文章,就立刻可以學會的事情,然而如果你願意在閱讀之後,鼓起勇氣去報名一堂你覺得適合的課、替自己預約一段心理諮商,甚至只是找個知心好友聊聊自己內在的心事,我想,這都會是很好的開始!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催眠或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