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不只是陪伴,而是懂得你的陪伴】
陪伴兩個字很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只是你知道什麼叫「陪伴」嗎?最近我督導了幾位新手療癒師,結束討論後,心中浮現出曹中瑋老師的新書《懂得的陪伴:一位資深心理師的心法傳承》,在新書分享會那天,曹老師開場便說:「很多人說諮商是一種陪伴,我覺得應該還要加上兩個字,叫做懂得的陪伴」
陪伴有很多種形式,然而並不是每一種「陪」,都會讓我們增加對自己的認識,進而自行找到困境的解答,我不若曹老師這麼資深,畢竟她可是我當年大學研究所的恩師,不過在這幾年陪伴心理師、催眠師與各式療癒師的歷程裡,我確實觀察到陪伴並不如多數人口中所說的這麼容易,「細膩陪伴當事人」雖是多數療癒師的基本共識,然而實際做出來的回應,卻可能完全不是這回事!
曹老師在書中便用了人類心理5大特性與新手心理師6大盲點,來細膩陳述想要理解一個人有多難:我們不只需要關注對方的情緒,也需要瞭解這個人的成長經驗,除了傾聽對方說話的內容外,還需要注意話語跟行為之間的不一致,觀察到口語跟非口語訊息後,還需要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回應給當事人,好讓對方能感受到「我們好像有一點懂你」。
上述這段其實只是同理心的一小部分:嘗試理解當事人的想法、盡可能傾聽當事人的心情,並將自己所理解到的部分說出來,好與當事人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係,我將這麼多重點濃縮後,只是為了形成實務現場中一句簡單的同理反應,可見要做到「懂得的陪伴」難度其實非常高!
你不妨想像一下,生活中要有一個人,願意以你為主體不帶評價的態度,並且運用上述種種方式聽你說話超過20分鐘,並且還會不時給予回應,這樣的機會恐怕不多吧?更別說要如此對談50-90分鐘,即使你身旁有療癒師朋友,這種對話品質恐怕還是非常珍貴的。
【資深療癒師都會練成人劍合一的真功夫】
不知道你覺得身為療癒師,是個人真誠溫暖的特質重要?還是顯現在療癒過程中的專業技巧重要呢?在不同時期你可能有不同答案,對現在的我來說兩者都很重要,然而回顧過去學習的經驗,往往會有一段時期卡在,不知道要怎麼把專業理論跟技術整合到自己的人格特質中。
這幾年持續帶領催眠跟牌卡訓練,有些學員也會反映:「幽樹老師,我可不可以不要按照這些句型講話?感覺很不像自己。」我一貫回應的是:「你可以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說說看,不過這些句型設計出來,是有意義的。」回到有品質的陪伴這件事,我們生活中的說話方式,很多時候充滿社會化的社交辭令,或是攜帶著原生家庭中諄諄教誨跟講道理的習慣,這套說話方式可能對生活很有幫助,卻會阻礙你真正聽懂當事人的話,台灣人非常重視關係和諧,在我督導的過程裡,偶爾會發現當事人表面上「好轉」了,事實上只是為了配合療癒師的期待,怕療癒師受傷,或者是不想跟療癒師起衝突而已。
然而要認真套句型,又會變得很像鸚鵡,那該怎麼辦呢?曹老師在書中第二章運用相當細膩的篇幅,與我們分享一名心理師的成熟歷程:(對我來說療癒師也是如此)首先你需要認識自己,並能在生活中儘可能接納自己,同時透過專業訓練去磨練自己的技術,然後慢慢的將專業架構融入自己的生命裡。
我自己的經驗是剛開始為了怕犯錯,往往會在晤談裡儘可能使用訓練中的句子,隨著時間久了,當我逐漸明白這些技巧背後所要掌握的重點之後,便會開始試著用我的風格來訴說這些句子,例如在回應當事人的時候,我會運用比較多情緒詞彙來回應當事人的狀態,同時加上聲音跟語氣來傳遞情感中比較細膩的轉折,因為我知道自己是個情感纖細的人,即使與當事人進行信念工作,還是會放入情感層次的回應。
若是引用曹老師習武的隱喻,療癒師的人格特質與信念即是「人」,各家學派技術即是「劍」,空有一把好劍卻沒有內力,療癒就會淪為耍花槍,看來燦爛奪目卻沒有實質幫助,若有一身內力卻沒有適當的劍法來相應,除非你已經是大師級的人物,否則也很難陪伴當事人抵達他想去的目的地,而要修練到人劍合一的境界,至少需要10年以上,貪快是沒有用的。
【諮商關係中的百轉千迴,需要你別具慧心才能解】
心理諮商跟多數身心靈療癒最大的不同,在於心理師很少會只跟當事人談一次,既然至少會談個四到六次,那麼諮商即是種具有延展性、連續性的療癒方式,也因此心理師實習訓練中,督導會陪伴我們去檢視當事人在過程裡的變化,我覺得諮商關係很像是跳舞,有時候彼此比較靠近,有時候又需要稍微隔點距離,彼此之間的關係會隨著各種因素而變化,需要心理師細心拿捏,這是大多數療癒課程中不太有時間談到的話題,也是我覺得很值得與你分享的重點。
曹老師在書中提到,一個好的諮商關係絕對不會只有正向的、積極的、溫暖的部分,心理師必要的時候需要運用當頭棒喝的方式才能協助當事人看清楚自己的盲點,這種技術稱之為「面質」,然而面質有非常多種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嚴肅的、幽默的、充滿情感關懷的……不一定都是在「教訓」當事人,但絕對跟我們平常說話的方式有所不同。
我覺得老師清楚剖析了諮商關係與社交關係的差異:前者在乎的是陪伴當事人生命成長,後者則更看重彼此互動的和諧,我以前是新手的時候,確實會怕傷害當事人或說出不得體的話,即使感覺當事人繞在一個過不去的坎,可能也不太敢直接表達,當我成為資深心理師之後,開始懂得一個道理:「如果我不敢說出當事人的盲點,那麼同理接納就失去了力量」
有些心理師(或療癒師)會覺得如果直接把盲點攤在陽光下,好像是一種對當事人的批判或攻擊,對我來說,如果說出這句話是為了安撫晤談進度停滯的焦慮,這確實很容易變成對當事人的指責,如果我是因為關心當事人,並且找到能夠貼近他的語言來陳述,那麼面質其實是非常高層次的同理心展現!
至於實務上要怎麼進行呢?我覺得自己還沒辦法用文字說得很清楚,幸好曹中瑋老師已經將不少對話實例寫在書中,就留待你細細閱讀囉~
【同理心是一個嘗試靠近對方的過程,而不是精準分析對方的技巧】
最後我想與你分享一個很重要的閱讀心得與實務體會,早期我學習心理諮商的時候,會誤以為同理心就是要非常精準的聽懂對方說什麼,當我成為督導之後,也發現許多新手深怕自己「猜錯」,所以不敢將自己所看到、聽到的回應出來,又或者是剛好相反,希望一針見血的把自己所看到的都回應給當事人,結果變成權威式的操控與傷害。
從事諮商實務超過10年,我逐漸發現同理心其實不是「感同身受」,也不是「將心比心」,因為我與當事人的生命歷程如此不同,無論我如何揣摩,終究不可能完全「懂」對方的狀態,因此所謂的同理或「同步」,其實只是一種「as if」的狀態,中文通常翻譯成「彷彿」。
我無法說自己百分百懂得當事人的狀態,可是我仍願意不斷嘗試去理解對方究竟怎麼了,這個努力的過程本身即是同理的展現,從這角度來說,就沒有「同理錯誤」這回事,因為我們不是拿著一個自以為懂的地圖去帶領當事人,而是不斷透過對話越來越貼近當事人的內心世界。
在曹老師這本《懂得的陪伴》裡,我看見老師用了非常多不同的方式,嘗試引導我們理解與實踐這個過程,若以書中的架構來看,要能夠發揮同理心,首先我們需要花上一段不短的時間來認識自己,同時在督導的陪伴下逐漸瞭解諮商關係的複雜性與發展階段,同時我們還需要建構一套有效的療癒地圖,並學習各式各樣的專業技巧。
我相信這個時代是個彼此合作共好的時代,然而在這年頭願意拿出多年壓箱寶的前輩真的不多,曹老師即是我心目中相當敬佩的其中一位,他願意將心理諮商中各式各樣複雜的考量與技巧,全都一一寫到書中,造福我們這些認真學習的後輩,這實在是讓人感動的事情呀!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心想:「如果我不是心理師,適合讀這本書嗎?」這本書我當然首先推薦給心理師同業們,如果你是身心靈取向的療癒師,也對於在療癒中應用心理學知識與相關技術有興趣,那麼這本書絕對會釐清你不少迷思與盲點,並指引你一條更為專業的道路。除此之外,如果你是個對心理諮商有興趣的人,甚至考慮要考研究所的話,也很值得看看這本書,提早思考心理師這條路是否真的是你的興趣喔!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