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場催眠,我其實猶豫了大概一年多」這是小木在線上催眠的第一句開場白(對的,對話式催眠可以線上進行),聽到小木這麼說,我很好奇地接著問:「那是什麼讓你選擇在這個時候預約催眠呢?」沒想到下一秒他紅了眼眶。
「其實之前就一直想要預約,只是很怕會依賴治療師,所以就先放著,不過最近真的覺得快撐不下去了,加上看了你的一篇文章,我覺得很有共鳴,所以想說給自己一個機會,希望能讓心情好起來。」
想好好療癒又怕自己產生依賴,是蠻多當事人會有的矛盾心情,我知道對害怕依賴的人來說,最怕的就是挖開過往回憶後,會因為太「軟弱」而一蹶不振,或是治療師為了生計壓力硬要挽留自己,反而形成另一種壓力,所以我選擇這樣回應小木:
「謝謝你鼓起勇氣替自己做出這麼重要的選擇,你放心,我會在這次催眠後跟你討論評估,接下來的催眠頻率,甚至要不要繼續預約,我們都可以一起來討論,你可以用覺得自在的方式進行,在這裡沒有一定要怎麼樣不可。」
聽到我這麼說,小木似乎鬆了一口氣。
【一場意外的邂逅,觸發焦慮的警報器】
跟許多當事人一樣,小木是因為情緒困擾而來的,他經常有莫名的焦慮跟恐懼感,已經嚴重到影響工作效率,有時甚至會因為太焦慮而無法去上班,父母親都不能理解他的反應,覺得是他抗壓性太低,閨密雖然經常安慰他,鼓勵他一定會好起來,但當焦慮失去控制的時候,這種要努力好起來的心情,反而變成另一種壓力。
「醫生說我是焦慮症,有開藥給我吃,吃了之後確實會穩定許多,但不吃又會發作,我不想依賴藥物,所以覺得催眠應該會比較有幫助。」為了協助他對催眠有合理的期待,雖然在預約時已經提醒過,我還是再次強調:「催眠可能無法一次就神奇的讓你好起來,但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會全程陪著你。」
於是小木開始訴說幾個月前,意外重新遇到大學同學,自己曾暗戀對方好一陣子,可惜對方當時已經有女朋友了,所以後來只好壓抑自己的這份心情,加上後來交了男友,也就逐漸淡忘這段往事,沒想到剛好因為工作的緣故,再次與對方往來,初戀的悸動忽然間一股腦都冒出來了,更讓小木驚訝的是,對方竟然也對自己有好感。
兩人開始展開曖昧互動與約會,剛開始一切都很甜蜜,然而小木開始變得焦慮不安,不僅會在意對方身旁的異性,有時傳訊息過去幾個小時都還沒收到回覆,一顆心就會猛烈狂跳,擔心自己是不是說錯什麼,有時檢查文字後看看覺得好像不太妥當,小木會選擇收回一排訊息,這卻讓對方感到疑惑,關係也變得有些搖擺不定。
「好奇怪,我以前好像都不會這麼在意一個人,這樣是不是不太正常?」小木對自己焦慮的反應,看起來有幾分困惑,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通常會合理判斷,所謂「以前不會這樣」,比較像是在過去生活經驗裡,可能沒有遇到情緒地雷,又或者是因為強度不大,可以選擇淡忘與壓抑,所以當事人主觀經驗覺得這是生平第一次,但其實一切早有跡象可循。
【創傷會扭曲我們的自我形象,讓一切看出去都是自己不好】
催眠的好處是有很多方法,能夠深入認識自己,而不只是進行表面談話繞來繞去,都在談些頭腦的東西,我請小木閉上眼睛感受一下,當想到這個男人的時候,身體有什麼反應?「心臟跳很快,胸口悶悶的,好像被東西堵住了」
通常當事人如果能夠說出這麼清楚的身體訊息,潛意識就已經開始運作了,因此我放慢說話速度,緩緩地關心:「你做得非常好,請你將注意力繼續放在這個胸口悶悶的感受上,這是潛意識稍來的訊號,你可以在心中邀請潛意識用任何方式,繼續與你對話。」
在潛意識的陪伴下,忽然有個畫面從小木心中跳出來:「我看到爸爸媽媽正在吵架……」原來是她回溯到小時候的家中場景,那時候爸爸生意失敗,只好借酒澆愁,媽媽每天都要外出工作,回到家看到爸爸把辛苦賺來的錢拿去喝酒或賭博,忍不住動怒發飆,甚至大打出手。
上了國中以後,爸爸開了一間店,生意漸有起色,脾氣卻顯得有些陰晴不定,每次小木稍微晚一點回家,爸爸就會嘲諷地說:「讀書很了不起喔,這麼晚才回來。」有時候喝醉還會對小木咆哮:「你跟你媽都是一個樣子,書讀這麼多有什麼用,還不都是要靠我拿錢回家!」甚至有時還會拿他的身材開玩笑。
看著心情鬱悶的母親,聽見父親羞辱性的語言,小木對自己的能力跟外貌都逐漸變得沒有信心,當我在催眠裡關心小木的感受時,他說出讓我很心疼的話:「都是我不好,沒有好好幫忙家裡,才會讓爸爸這麼嫌棄我」「都是因為我不夠努力、不夠貼心,才讓媽媽這麼難過。」
小木的反應非常符合創傷理論中所提到的,在成長經驗中,如果經常受到父母親言語羞辱,甚至長期目睹父母親暴力爭吵,孩子經常會將這些衝突跟指責,視為是自己犯錯的證明,進而認定「都是我的問題。」這是因為孩子不像成人可以輕易反抗另一個人的命令,當我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違抗父母的話語,除了可能會招來指責或懲罰,更嚴重的後果可能是父母親會選擇收回自己的愛與照顧,這對孩子來說,幾乎是世界末日等級的災難,也因為如此,多數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創傷的孩子,他們不會覺得是父母親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相反地他們會一肩扛起所有被處罰的責任,因而形成很負面的自我形象。
【成長經驗的創傷,會影響我們對人的信任感】
回到小木一開始提到,當意外跟大學同學重逢後,她忽然陷入焦慮當中,從創傷理論的眼光來說,這是一種「情緒再現」的反應,潛意識沒什麼邏輯,所以經常會把很多事情都攪在一起,事件跟心情之間的關係程度往往很低,這也是為何大多數創傷倖存者,都會覺得自己的情緒反應很不合理的原因。
「他只是跟女同事一起吃個午餐,笑得很開心,我有必要氣成這樣嗎?」「她可能因為工作忙碌,比較晚回訊息,我幹嘛要這麼焦慮?」「我又不是他的女朋友,沒有立場干涉他跟誰比較要好吧,但就是會忍不住嫉妒,這樣好病態。」
這些看似沒有邏輯的情緒,我們會說是因為人際情境觸發了成長經驗的情緒迴路,使得倖存者不由自主的產生非理性反應,因此小木這樣的狀態,我會說是一種「異常狀態下的正常反應」,就像是左腳受傷了,如果沒有適度治療,右腳自然需要改變原先的角度,才能在走路時維持平衡,然而在雙腳都能自然活動的人眼中,這樣的走路姿勢就會「怪怪的」。
成長經驗中的創傷最具破壞性的其實不只是莫名奇妙的情緒,而是摧毀倖存者的人際信任,雖然大多數時候,他們還是可以如一般人的交朋友、跟同事分工合作,然而壓力一大,就會有許多莫名的焦慮與恐懼冒出來,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例如戀愛、婚姻這種近距離接觸的人際互動中,最容易啟動情緒地雷。
像是小木就表示,自己一開始是個不婚主義者,因為對他來說婚姻是件很可怕的事情,「而且誰會想要跟像我這麼糟糕的女人在一起?」長期被父親羞辱,讓他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甚至在比較親近的人際關係裡,經常覺得有股羞愧感,這大大阻礙了他與心儀對象的相處,因此當曾經暗戀的大學同學再次出現時,他會感到這麼恐慌,便是很自然的反應。
對話式催眠所做的便是透過一次次的自我照顧與陪伴,逐漸修復曾經受傷的心,讓我們能夠重拾對自己的信心,進而再次能夠相信別人,最後在關係中建立穩固的自我價值感,對小木來說,唯有能充分信任自己,才能在關係中產生足夠的安全感,並在安全裡開始能夠信任大學同學的許多反應,可能都與自己沒有關係。
【修復生命的創傷,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
有些當事人會很害怕療癒過去的創傷,深怕一旦掀開情緒,會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我都會按照當事人能接受的速度,來調整催眠節奏,尤其是坊間很喜歡強調「一次治好三十年的創傷經驗」,這種誇大的說法,往往會讓當事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為要在短短90分鐘裡,挖掘這麼多份量的情緒地雷,對有些人來說會覺得承接不住。
當聽見小木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時,我先是獨白了他的心情,然後才引導他用自己的方式啟動療癒機制:「我聽到這個小女孩好傷心,他覺得爸爸媽媽吵架都是自己不乖造成的,他覺得是自己沒有努力,所以才讓爸爸這麼生氣,同時,我要邀請你做一個深深的深呼吸……當現在的你,這個三十多歲的你,站在小女孩旁邊時,你會怎麼陪伴他呢?」
小木給了當年的自己一個深深的擁抱,在這過程中,我持續引導他跟自己接觸,去安撫童年時受到驚訝的自己,透過擁抱、透過對話,去接觸那些感到羞愧的心情,在這過程中我反覆與小木確認他的身體感受,因為在創傷療癒的過程裡,光是頭腦知道「這不是我的錯」不全然有幫助,身體對於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反應會是最立即明顯的。
在第一次催眠結束後,小木在半年內又繼續預約了幾次催眠,每一次上線,都可以看見他的神情變得越來越輕鬆自在,在最後一次催眠的時候,我陪著他一起整理催眠中發生的點點滴滴,讓他能繼續強化從催眠中得到的幫助。
「其實一開始會覺得自我照顧很麻煩,還記得前幾次我總是向你索取特效藥,問你有沒有什麼技巧可以快速把情緒鎮定下來。」說到這裡小木笑了出來,這是一種親身走過回看過去,於是更深刻懂得自己的笑容,「不過後來我發現原來陪伴自己穿越創傷,是急不得的,慢慢來,比較快。」
「我覺得這個慢,不是說要花很多時間去挖掘負面情緒,而是能夠允許自己好好地把每一段重要的經驗看清楚,聽懂自己的內心究竟在吶喊什麼,然後把散落一地的心,溫柔地撿起來收好,雖然這顆心已經跟當初不一樣了,但依然可以安好。」
看著小木的笑容,我也忍不住感動地紅了眼眶,雖然他看似神奇的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療癒將近二十年來的成長創傷,然而我知道要踏出每一步都是很不容易的,在這當中我們沒有繞過創傷這個黑森林,而是帶著力量穿越過去,於是在過程中發現了更多禮物,因而有了力量繼續往下一站邁進。
幾個月後最後一次的追蹤會談時,小木表示他後來發現對大學同學只是一時迷戀,但神奇的是,他並不急著找尋下一個對象,「因為現在的我有自己相陪,所以我希望能真正遇見一個彼此都有意願進入關係,好好相處的人,這才是我想要的親密關係!」聽到小木這麼說,我打從心底覺得,能夠安然而有信心地陪著自己,好好度過每一天,是創傷療癒能夠帶來最好的禮物了!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