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猿掛印,重在回頭」是王家衛知名電影<一代宗師>的台詞,
這句話,是拳術宗師宮保田,面對首席弟子馬三的一番告誡,
表面講得是功夫,實際上談的是武林哲學,也是人生哲理,
用我的話來說,我想宮保田想對弟子告誡的是:
「天下之大,人外有人,真正的武功,不在外表之強悍,而在內心之修練」
這句話用在心理與心靈工作者的身上,我想也頗為合適,
我自己逐漸從心理專業的場域,跨越到靈性領域,
一路上結交了許多靈性圈子的好伙伴,卻也看見一些有待商榷的現象,
甚至於我自己也發生過幾次靈性追尋上的危機,跌入陷阱裡,
接續著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及的心理專業與靈性專業之差異,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的是心理專業如何補足靈性專業之盲點。
首先我覺得在靈性工作的場域,缺乏更細緻的療癒觀,
對於靈性工作,在西方社會裡其實已經與心理學有所結合,
甚至試圖從量子力學及實證科學中,獲得更豐富的資料,
用以佐證各種靈性法則,(當然是否能經得起考驗又是另一回事)
然而在台灣社會裡的靈性工作者,
基本上以實用為主,較少思考要建立一套療癒觀,
同時也較少去探究療癒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又或者是,直接撿取各種療癒途徑中現成的解釋,如占星、塔羅等運作架構來使用。
我個人覺得這麼做有很高的風險,當工作者對於自己採取的療癒途徑不夠瞭解時,
難以對過程當中可能產生的危害負起責任,
雖然靈性工作並未被納入醫療行為的體系,不受法律約束,
然而多數的介入實質上與醫療行為沒有太大的不同,操作不當,都有其風險存在。
(所以我認為這些工作應該是要立法來管理才對)
對於這部分的考量,多數靈性工作者會認為「只要依循內在指引,就不會出錯」,
又或者是「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就算是錯誤也可以是種學習,
這兩句話基本上都沒錯,卻有其盲點。
關於內在指引,在靈性領域有很多種說法:高靈訊息、內在智慧、直覺….等,
裡頭都有一個共通的重點在於,這些直覺來自於一個純淨的源頭,
這個概念有點接近心理工作者在講的內在清明覺知,
談到覺察,多數心理工作者都清楚,這是個相當困難的功課,
許多時候我們內心的「直覺」其實只不過是投射、潛意識的雜念,
以靈性工作者的概念,便是所謂的「小我」所偽裝出來的訊息,
(小我可看成是個人意志的展現,接近於心理學中所談的自我的概念)
就我所接觸與瞭解到的各種靈性訓練中,幾乎沒有一項是針對內在覺察做訓練的,
即使有,也不太有系統化及足夠時間的訓練,
因此在靈性工作的實務現場中,僅能依循著每個人的人生修為來確保服務品質,
面對近乎於醫療行為的種種靈性服務,這的確是讓我感到不妥的部分,
至於「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當危害過於嚴重時,我想也很難用來當作推卸的藉口,
因此我覺得對靈性工作者來說,接受基礎的諮商訓練有其必要,
如此我們在投入工作時,才能明確區辨當下的感受究竟是一種投射或個人慾望,
還是的確真為當事人真實的狀態。
其次無論是心理諮商、醫療問診或靈性工作,很大一塊療癒因子在於「關係」,
然而在靈性工作者的訓練中,缺乏基本關係建立與同理心的訓練。
我自己認識的幾位靈性伙伴便曾坦承,自己在靈性療癒的操作技巧上有基礎的素養,
然而對於如何與當事人建立初步的互信關係,以及如何適切地將觀察到的現象回應給對方,
他自己是深深感到不足的,
我自己也曾經接受過一些靈性療癒,療癒師本身的專業度頗高,回應卻讓我很不舒服,
不僅有種專業的高傲,更有種將我當成待處理的「污物」的感覺,
我想這塊會是心理專業可以補齊不足的地方:
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療癒的技巧,更需要懂得如何感同身受與適當回應,
這一塊,恰巧是心理專業的強項,因為在每位心理師(尤其是諮商)的養成背景裡,
同理心與如何回應,是最基本、也花最久時間訓練的一環。
此外,多數的靈性工作者雖然同意療癒不等於將問題根除,
還是需要仰賴當事人的努力,才能使轉化持續發生,
然而由於多數的靈性工作以一次為原則,
即使進行數次,也很少會與當事人做頭腦意識層次的覺察與探索,
這導致一個現象:理想上當事人接受療癒之後,由於在靈性層次上產生改變,
應該可以恢復到自行面對困境的程度,
同時因為受到了這些療癒途徑的支持,往後遇到類似情境時,能夠更迅速的穿越,
然而實際上由於少了內在覺察的過程,許多時候效果並不明顯,
因此多數的靈性工作,最後所能產生的實質效益,未必比心理專業所帶來的大,
因為心理工作雖然進展緩慢,卻夠踏實,產生出來的力量具有較高的持久力,
這是另外一個靈性工作者需要接受心理專業訓練的理由,
透過心理專業的訓練,結合到原本的靈性工作中,將能發揮更紮實的效果。
最後一點則是關於收費的高低,我無法自認清高的來論斷怎麼收才合理,
我想分享的是對於這件事情,自己的思考脈絡。
雖然心理專業在西方社會裡原本就是服務於中產階級,價格自然不會太低,
然而其收費的確有其專業上的依據,同時心理師也能夠對於自身專業有足夠的說明,
從倫理規範、進行流程、專業評估等都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回應,
同時針對收費,縱然實務現場中並無硬性規定,但多半已經有了一定的行情可依循,
然而在靈性工作的場域,價錢的制訂來自於「直覺」,以及「對能量平衡的感覺」。
依照神秘學的觀點,金幣的確屬於土元素,是一種能量流,因此可與各種服務進行平衡,
然而我想多數人較少思考到的是,金錢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非穩定不變的物質,
一塊錢的價值,會受到國家、地域性經濟波動以及擁有者的財產而變化:
美金與台幣的一塊錢實際價值不等,
富人與窮人所擁有的一塊錢的相對價值不等,
今年與明年的一塊錢,價值也不等,(因為會有通貨膨脹)
在這種情況之下,所謂的平衡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又該如何謹慎的思考,自己收費的合理性?
我始終信任宇宙天地之間會有一股神聖秩序,維繫著所有能量的平衡,
然而在收費牽涉到生存,牽涉到交易行為,
而這些收費,將會影響到接受者的權益。
除此之外,在靈性圈子裡很流行豐盛的概念,
然而新時代思維與台灣流行的多數靈性工作,
不僅都是從西方來的,而且多半是歐美社會,也就是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
在美國一直有個被人詬病的習慣是刷卡消費,也就是預支金錢,
信用卡制度基本上有很深厚的資本主義思維:鼓勵消費,
因此我很難不把追求豐盛與金錢的概念,與資本主義想在一起,
當我們以「豐盛」的名義收取高額的金錢,
或是誤把吸引力法則的重點放在如何過得更舒適的生活時,
很容易掉入資本主義的思維模式:要更多,
這一切的種種將會面臨到與心理工作一樣的關鍵提問:
我們究竟想服務誰?究竟是誰需要我們的服務?
真正需要服務的對象,都能真的來到我們面前嗎?還是被價格給擋在門外?
如果我們認同每個人都有靈性,(或靈魂)
是否意味著我們原則上接受每個人都有靈性(或靈魂)上的需求?
如果是這樣,只有那些付得起高價的權貴或中產階級,才能來接受這些充滿美好氣氛的療癒時,
我們真的是在給出服務嗎?又或者是,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底下另外一種榨取金錢的幫兇?
當西方社會已經將心理工作納入健保體系,台灣也開始在試圖將心理資源引入弱勢族群的時候,
身為一個講求光與愛,以及期待自己能將美好傳遞給人們的靈性工作者,
我想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然在價格的部分,有許多深刻影響其中的脈絡,但這又是另外一篇文章又提的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靈性工作有其珍貴的地方,
卻未必有我們自己所宣稱的那麼全能或美好,
靈性工作與世界上任何一份工作一樣,都離不開具有肉身的物質層次,
以及由人所組成的社會層次與政治經濟層面,
而這些卻往往是靈性工作者最避諱談論或不甚熟悉的場域,
在療癒人們的靈魂之前,或許我們得先通過現世物質的重重考驗,
並且透過種種修練將人性中的議題清理乾淨,才有辦法真的好好來看看,
在我們的靈魂層次,發生了什麼事情?
(圖片取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