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部落格超過10年,終於在2019年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
我曾經想過要寫小說、寫塔羅心理學、寫牌卡應用教學,
甚至是以碩士論文為基礎,寫出自我療癒的生命故事,
很意外的,最後我選擇寫一本催眠書,
關於這本書的誕生,本身就是有些神奇的故事,
有幸完成這本書,更有著峰迴路轉的豐富情節,
無奈出版社規定我要在有限字數裡,寫完作者序,
我只好將這本書背後的脈絡,寫在這篇文章裡了,
以下就是我在書中希望可以傳遞給讀者,
卻無緣收錄到書裡,真正隱藏版的「作者序」。
(對於沒什麼耐心,講求快速閱讀的讀者,
推薦你直接下拉到最後一段【你或許不會增加知識,卻可以創造生活裡的改變】)
【心理學,其實是生活經驗的歸納與整理】
回首自己學習心理諮商與身心靈超過15年,
很幸運在初次入門拜師學藝時,就獲得紮實基礎,供我持續深入學習,
大一上學期修了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
這三門課都讓我深深經驗到,心理學其實跟生活息息相關,
在普通心理學中,我們不只瞭解心理學漫長的發展與演變,
更看到原來小學教育的方式與行為主義的關係、
八點檔裡常見的車禍失憶,可能有一部份會是真的,
社會心理學則讓我重新理解高中被霸凌的經驗,
以及班級裡、社團裡的人際衝突可以如何解釋,
發展心理學更是透過實際找小孩來測試的過程裡,
讓我逐漸明白為何小孩子會出現讓大人啼笑皆非的反應。
這些心理學的種子,一直到我成為心理師後,逐漸成為參天大樹,
我更懂得為何許多人在愛情中,總是一再與會折磨自己的人交往,
也更明白自己服務的青少年,在違反常規的行為背後藏著如何細膩的心情,
甚至也更能看懂商業廣告與業務員的行銷話術,替自己省下不少費用!
多年來,我一直認為心理學,以及將心理學應用於療癒的心理諮商,
本來就該是可以活生生運用在日常生活裡的知識與技巧,
而非僅屬於心理師的「治療工具」,
這樣的念頭支持我在部落格書寫上,耕耘超過10年,
也是我在書中,能夠列舉出大量生活中催眠現象的原因,
因為我深深相信,催眠與心理學,都該是可以大量運用於生活的學問。
【跨領域整合療癒知識與技術,是我畢生的夢想】
從研究所開始,我就發現自己似乎有種天賦,
可以將各式各樣不同領域的知識,串連在一起,
在研究所二年級時,我已經觀察到電玩、文學、電影裡的心理學元素,
並希望可以找到塔羅牌、占星學與心理諮商之間的關係,
雖然當時沒有老師可以帶著我,往這條整合之路前進,
透過閱讀心靈工坊等出版社的國外翻譯書籍,固定瀏覽理書老師的部落格,
加上為了論文轉往敘事治療學習時,強調知行合一的訓練,
不知不覺,我好像越來越熟練地將跨領域的知識融合在一起。
大學時幽默風趣的生理心理學老師,開啟我對大腦科學的興趣,
加上成為心理師之後,有越來越多心理學者從大腦與神經傳導談論心理治療,
這也讓我在接觸催眠之後,潛意識裡不斷思考著,
心理諮商、催眠與大腦系統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連?
隨著閱讀的書籍越來越廣泛,許多過去我所無法理解的身心靈療癒技術,
像是靈氣、能量療癒、十三月曆法、SRT、EFT、系統排列….
都逐漸在我學習催眠的過程,一一打通任督二脈,
慢慢幫助我長出屬於自己的身心靈療癒地圖,
這份地圖的一部份,被我寫入「潛意識自癒力」這本書的第二章,
雖然這本書當初設定的讀者是普羅大眾,
然而我也希望可以留下一些路標,提供給同樣走在整合之路上的助人伙伴,
一如許多前輩們,同樣透過文章與書籍,留下供我追尋方向的指引。
【交代脈絡的質性精神,讓文字更顯得真實】
碩班學習自我敘說這項質性研究的方法時,
研究所教授們經常提及,在研究裡其實不存在客觀事實,
有的只有研究者的主觀真實,以及被研究者的主觀真實,
除此之外,還有閱讀者的主觀真實,
透過不同立場的主觀真實互相撞擊,得以讓人們稍稍接近被研究的現象本身。
因此從事質性研究的人,需要好好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與脈絡說清楚,
套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説,就是把自己的「後設」視野交代明白,
把自己為何如此收集資訊、為何這麼解釋現象,以及為何對這份經驗產生某種感受,
一一透過文字記錄下來,讓讀者清楚明白,
身為研究者,自己仍帶著特定「濾鏡」來看世界,所以才會產出特定的研究結果。
雖然講求快速的網路世界裡,讀者更想「快又有效」,
身為長年學習心理諮商的心理師,
我知道「有效」的前提,其實來自於「對症下藥」,
在這個分眾的時代裡,幾乎已經不存在全體適用的問題解決策略,
相反的,基於不同成長經驗、人格特質與行為習慣人,
所量身打造的問題解決方式,才是真正能夠「助人」的方法,
因此我的部落格文章,基本上還是以超過2000字的長度呈現,
在「潛意識自癒力」這本書裡,因為是「書籍」,
讓我得以用每篇文章2000字左右的長度,以多篇文章前後呼應的方式,
呈現每個想分享的主題,背後各自所擁有的完整脈絡,
希望可以把主題寫得完整,而非片段零散式的「心靈雞湯」,
讓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增加不少,
卻也讓我能對得起良心,將閱讀時可能產生的誤解降到最低。
【反思與實踐的敘事精神,成為貫串全書的關鍵】
在撰寫碩士論文時,幾位長年擔任自我敘說論文口委的前輩們,
經常提醒我們:
「自我敘說,不單單只是寫完自己的故事,
書寫,是為了幫助你瞭解自己,並開啟下一步的行動,
行動本身會帶出新的生命故事,讓你可以創造生活裡新的可能,
如果你一直都在寫同樣的故事情節,
那表示你的生命缺少反思,所以生活也就停滯不前。」
從那時候開始,「反思與實踐」,不只成為我學諮商的兩大重點,
慢慢的,思考與行動,兩者交錯循環的方法,也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這麼多年來,雖然我書寫的主題不外乎就這幾樣:親子、愛情、創傷、情緒,
隨著不斷產生新行動,並對行動結果進行反思,
相同的主題總是會在一段時間後,出現新的細節與變化,
這種榮格所謂「內傾類型」的生活方式,
使我難以產出「罐頭式」的文章,大多數時候,我都很難清楚告訴讀者,
只要按照幾個方法去做,生活就會有所不同,
我知道在有些人的生活裡,這種「罐頭」是蠻重要的,
但因為我自己的成長方式並非如此,
所以在經過半年多的嘗試後,我最後還是將部落格文章定調為「內省」風格,
這樣的風格,同樣被我寫進這本書裡。
除了內省,採取行動也非常重要,
我認為療癒不能只透過「腦袋」想,需要「身體力行」,
所以我也在這本新書裡,放入一些我曾經親自使用過的方法,
(部分方法也被我應用於工作坊中)
雖然我知道不適用於我的方法,未必同樣不適用於他人,
然而因為我無法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驗證這些方法的可靠性,
因此我仍然有點固執的,只提供我確實經驗過效果的方式,
尤其催眠是一種「經驗」、一種「感受」與具有特殊要素的「生活現象」,
光是透過閱讀跟知識理解,只能滿足頭腦的求知慾,卻無法真正帶來什麼幫助,
所以我除了提供練習方式,還錄了四則引導語,目的就在於幫助讀者可以自主學習。
【你或許不會增加知識,卻可以創造生活裡的改變】
在出版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提心吊膽,擔心書會賣不出去,
我對於現代讀者的理解,講求實用、速效、好理解又容易操作的書,
往往會比脈絡完整、需要認真練習、強調深刻改變的書,好賣很多!
或許我帶有一些個人傲氣,始終不願討好讀者,
所以在思考實體書的銷售市場時,我仍然儘可能保留自己書寫時的風格,
也很感謝四塊玉出版社的編輯群,願意讓我儘可能保有身為作者的初心,
不只接受我提供的文字,甚至幫忙在保留原意的情況下,
加上貼心又好讀的小標,讓整本書瞬間活了起來。
雖然閱讀「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
可能無法讓人快速成為催眠大師,也無法滿足對催眠故事的獵奇心態,
然而這本書可以紮紮實實地,引導認真閱讀的伙伴,
透過每一句話,接近潛意識、認識真實的自己,
並將細膩的觀察力帶入生活,開始一步一步真正改變生活的困境。
從這個角度來説,這本書或許仍然是一本另類的「自助手冊」,
因為在閱讀全書後,我們不只能夠重新理解自己與旁人的生命,
也學會了自我覺察與創造改變的潛意識技巧,
對於正要踏上自我成長道路的伙伴,這將會是一本平易近人的入門書,
對於已經走在心靈旅途上的老手,也將能從潛意識的眼光出發,
重新解構過去的舊有經驗,加速療癒的發生。
我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經過數次校稿所寫成的這本書,
或許需要讀者慢慢閱讀、好好感受,字裡行間的溫度與心靈訊息,
在看似平淡無奇的字句裡,表面上看起來是在閱讀我的個人省思,
然而只要願意,我相信讀者都可以透過我的文字,找回自己,
這也是催眠療癒真正要達到的品質:
啟動原先就埋藏在心中的自我療癒力,創造渴望的美好生活,
因為改變從來就不是來自於外在加持,改變源於我們願意看見自己。

1 comment
分享中
感謝你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