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教科書等級的催眠專書】
講到催眠兩個字,我想你最直接想到的畫面,要不就是早期國外的催眠舞台秀,催眠師一彈指觀眾就開始站起來勁歌熱舞,要不就是電影裡那些運用催眠讓人陷入幻覺的邪惡反派,又或者是穿梭於古代甚至是外星球的前世今生,然而如果你有研讀過催眠歷史,你將會發現早在幾百年前,歐美社會裡的催眠師幾乎都是醫療人員與知識份子,他們追求的是運用催眠替手術病人減緩疼痛,又或者是藉由催眠來治療創傷倖存者,甚至佛洛伊德與他的老師夏柯都曾學過催眠。
換句話說,在催眠淪為舞台秀與商業談判的技巧之前,這本來是用於進行心理治療的工具,然而受到歷史演變的影響,催眠開始染上鬼神與通靈色彩,因此在傳統學院裡並未有催眠這門學科,也讓對於潛意識有興趣的心理師們不得其門而入,並對催眠抱持觀望態度。
在催眠界,甚至是心理諮商領域中,人們喜歡將治療師粗分成兩派:學院派與野戰派,前者用於指稱重視理論與研究,卻未必能進行實務操作的治療師(又或者說更像是學者),後者則用於稱呼那些縱橫實務現場,或許不懂太多專業詞彙,卻能在第一線服務的治療師,我雖是學院出身的心理師,這10年來始終堅持耕耘著實務現場,因此我不只看重實務品質,同時也重視理論結構,然而我始終等不到以心理治療理論探討催眠的書問世。
幸好,今年有李維倫老師所出版的《存在催眠治療》,這可是說台灣心理學界的創舉,因為在這本書之前,幾乎沒有什麼本土心理師敢把催眠跟治療兩個字放在一起,即使有,也不一定能夠清楚解釋催眠背後的心理治療機制,《存在催眠治療》大概是我看過少數願意花功夫將心理治療與催眠之間的關係,細細梳理清楚的一本催眠專書了。
【意識的三重結構,是存在催眠治療的核心】
你可能聽說過催眠,但你可能未必知道全世界目前廣為流傳的催眠取向,至少也有十數種,不過就像是心理治療流派有幾百種,歸納起來不脫那幾種典型,這麼多催眠取向大致上可被收納在以認知行為治療為基礎的古典催眠取向、以經驗取向為基礎的艾瑞克森催眠,以及總結四位治療大師的技術為主體的NLP,其他的取向多是由這三者變化而來,我所創立的對話催眠也是如此。
每個催眠取向都有其核心架構,存在催眠治療的主要架構是李維倫老師所提及的「意識三重結構」,分別是語意意識、圖像意識與體感意識,語意意識指的是我們說話時對於句型意義的理解,圖像意識則類似「心像」,是浮現在心裡面的畫面,體感意識則是指身體肌膚的感受變化。
這三重意識又以現象學為基礎,交織成非常綿密的論述系統,在Gilligan的生生不息催眠中也可見到類似的結構:意識心智、身體心智、場域心智,三重結構同時也近似於NLP裡的VAK模式(視聽觸覺)。一般來說傳統心理諮商偏重語意意識與圖像意識,靈性療癒則偏重圖像意識與體感意識,從這個結構來看,許多民俗儀式與信仰也都有其各自可安放的位置。
簡單來說,存在催眠治療首重催眠中各式各樣的「現象」,在這取向中,一旦你進入催眠中,將可以開啟說話功能與催眠師對話,並可描述心中浮現出來的景象,除此之外在某些時刻,你可能也會感受到身體知覺有微妙變化,例如感覺身體下沉、變清、麻木或是消融在心靈空間裡。
意識三重結構可說是一場深度催眠裡幾乎必然會有的元素,然而在大多數的催眠書籍裡,比較側重於技術面的描寫,反而很少有機會將背後的理論寫出來,如果你想要深入瞭解催眠與心理治療之間的關係,甚至是當事人內在運作的機制,這本書應該可以解開你不少心頭的疑惑。
【面向世間受苦的倫理,是存在催眠治療的初衷】
在眾多學術語彙中,最讓我打從心底觸動的部分,是李維倫老師表示存在催眠治療的初衷,不在於鞏固與修補意識自我,而是側重對世間倫理的關懷。他舉了個常見的世俗倫理案件:一名老祖母年輕守寡,為了撫養子女再嫁給丈夫生前給予經常給予幫助的好友,繼子女長大成人後,兒子結婚生子,老祖母不捨孫子要到都市就學,於是將其留在身邊,不料有天孫子卻在菜圃裡被毒蛇咬死,不只讓老祖母自責,兒子媳婦的埋怨也無處安放,更有好事的鄰居斷言這是因果報應……
各種不同的心理治療流派,或許都可以用以詮釋老祖母的一番遭遇,卻未必能讓老祖母身心安放,書中提及她最後是透過傳統民俗儀式的「牽亡」一解心結,李維倫老師並未以「查明鬼神是否為真」的觀點展開論述,相反地他引導我們思考在這個「現象」背後,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意義?
拋開書中那些艱澀又學術的詞彙,我認為我們值得思考的是:理性的詮釋在面對受苦之人往往是毫無用處的,大道理誰都能談,破碎的心卻需要另一顆心的陪伴才能安放,當我們深入潛意識的世界,並不只是找尋那些能讓自己更好、更棒的力量,而是進入到老祖母那個有苦說不出的心裡,設法引導她從日常世界的困頓裡,從「沒有路的道路」中走出來。
存在催眠治療談的不是怎麼運用催眠幫助你發大財、改善戀愛品質,或開發潛能好獲得世俗成就,這都是坊間催眠可以達到的效果,也都很重要,然而存在催眠治療看起來更想要深入民間疾苦,陪伴那些身心受創的人們,能夠重新在生活裂縫中安在,這是一項非常不容易的任務。我發展對話式催眠的過程裡,也是以創傷復原與情緒困擾為主要陪伴對象,閱讀這本書帶給我不少啟發,讓我更能依循深度心理學的脈絡,去建構深度陪伴的系統。
【從現象學出發,與諸多治療流派展開對話】
在這本書的第三與第四章,李維倫老師以現象學為基礎,運用意識三重結構與許多不同的治療學派展開對話,這個段落對於非學院派的催眠師來說,閱讀上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他首先以發展心理學跟精神動力中幼兒鏡像階段的概念,闡述意識三重結構的發展,接著以三重結構嘗試解析榮格心理學中積極想像的做法,之後更提及「氣」的運行以及澄心法(Focusing)等不同取向,與存在催眠治療之間的異同。
除此之外,李維倫老師也解析了3個艾瑞克森催眠治療的案例,有別於幾位艾瑞克森弟子的詮釋方式,他側重於催眠過程裡發生了哪些現象,這些現象如何存在於當事人的內心世界,這段分析相當趣味,他也特別選了幾個讓人感到尷尬的案例,以此來呈現艾瑞克森擅長發揮無形影響力的特色。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感受到了,這本書基本上更接近於心理諮商系所的教科書,整本書充滿專業詞彙與論述,若與薩德博士前幾年所出的《經驗式治療藝術》或是Gilligan所寫的《生生不息的催眠聖經》相比,可說是更為進階的一本書,若對現象學缺乏基礎認識,平常不太習慣閱讀學術文章的話,建議你可能參加心理師舉辦的讀書會,會比較能夠弄明白裡面的內容在說什麼。
如果你是心理師,或是經常涉獵深度心理學知識的催眠師,這本書很值得你反覆閱讀,書中雖然理論比重較多,實務分享較少,然而我認為存在催眠治療亦是收納國際上三大催眠取向後,加入存在主義與現象學觀點的整合催眠取向,因此若你有足夠的實務經驗,將自身接案經驗與理論相互對話,會是很有趣的過程。
同時,我們目前仍缺少充滿本土華人案例的催眠書籍,李維倫老師在書中所舉的例子,反映出台灣社會蠻大一塊社會階層的生存樣貌,我想這是《存在催眠治療》的特色,也替台灣的催眠界開啟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無論如何,我想這本書在你成為資深催眠師的路上,將會是一本必讀的作品,唯一的問題是:你在什麼時候閱讀會比較合適呢?
我想答案或許只有你的潛意識知道了~
延伸閱讀:生生不息的催眠聖經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