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鏡催眠專業訓練裡,有學生問我:「如果我已經知道他有憂鬱症,那還可以催眠他嗎?」
這是在實務現場裡必定會被問到的問題,我也不認為可以有簡單的回答,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認為關鍵不在有沒有憂鬱症,而是我們是否瞭解到底什麼是「憂鬱症」?
在大學接受變態心理學—-專門研究人類心理症狀的學門時,老師就曾提醒我們,每一個有憂鬱症、焦慮症與思覺失調的人,雖然醫生給予的診斷名稱相同,但他們站在我們面前時,看起來可能完全不一樣。
這是心理疾病跟生理疾病最大的差異:10個糖尿病的病人一字排開,我們可以清楚掌握他們之間相似的地方,但10個憂鬱症的當事人站在一起,我們卻不一定能立刻看見共通點。
當然,對資深心理師或醫生來說,還是可以從對話裡做出判斷,因為憂鬱症的人都具有很類似的思考模式: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有極度負面的想法,又或者是容易退縮,容易覺得自己有問題……等等。
然而這些抽象的思考模式,並不容易在第一時間就看出來,畢竟人類的心理世界比生理症狀來得複雜太多了,需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掌握。
因此在討論憂鬱症能不能被催眠之前,我們需要瞭解憂鬱症這種症狀的特性。
如果要用比較粗糙但相對好懂的方式幫助你瞭解憂鬱症的特性,那或許你可以想像他們很像是一塊海綿,特別容易吸收周遭環境的髒污,而且非常不容易把吸進來的污水排出去。
在心理專業用語裡,這叫做「內化」,容易在潛意識裡不斷吸收他人與環境的負面回饋,甚至會主動放大這些負面訊息。
對於這樣的人,進行催眠確實是需要非常謹慎的,首先催眠師有可能會太想要把當事人從憂鬱裡拯救出來,因此給予許多鼓勵跟正向暗示。
然而基於憂鬱症的特性,當他們接收了這些看似正向的催眠引導語時,反而有可能會覺得不被理解而產生排斥。
此外許多催眠師習慣使用「前世回溯」的技巧,嘗試解開當事人意識層面無法化解的心結。
前世回溯有個特性,是把當事人的經驗「外化」出去,意思是讓當事人可以隔著一段安全距離,用隱喻的方式來理解自己的問題。
如果催眠師把前世裡看到的故事當真,甚至用來解釋當事人的困境,卻缺乏適當的引導與對話,可能會讓當事人鬆一口氣,認為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問題,反而忽略潛意識裡造成憂鬱的情結(complex),延誤進行治療的時機。
前世回溯也可能在不當引導之下,讓外化作用無法發揮,反而讓當事人內化不必要的經驗,例如冤親債主、前世恩怨、迫害經驗,進而加重當事人的自責。
我常對來受訓的學生說,催眠要處理的不是內容,而是模式。
一個憂鬱的當事人走進來,我並不是要把憂鬱症狀拿走,也不是要讓他心情好起來,因為這些只是潛意識裡的擾動,所造成的表面現象。
我如果太想把憂鬱症變好,只會讓當事人在潛意識裡越陷越深,徒增痛苦。
因此我會去傾聽是什麼讓當事人對自己有這麼多負面想法,又是什麼讓他對別人有這麼多擔憂,是什麼讓他覺得這個世界不安全?在這背後有一個形成憂鬱的模式,當這個模式被調整了,憂鬱症自然會在過程中一點一滴地改變。
於是當事人可能開始覺得比較有活力了,也許開始在跟人互動時比較放鬆了,對生活逐漸燃起希望感,開始想去嘗試做一些事情。
這樣的改變不大可能在短短一次催眠裡,就得到戲劇化的改變,需要催眠師有耐心的等待,用心的觀察,以及足夠寬廣的包容接納。
所以你發現了,催眠如果可以搭配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技術,確實能夠有效輔助當事人改變,即使如此,催眠仍然不是萬靈丹,你不會因為來做一次催眠,人生就忽然有神奇的改變。
具體踏實的改變是夢想,神奇誇大的改變叫妄想。
催眠可以陪伴有憂鬱症的人實現夢想,但若操作不當,也可能反過來支持他追逐妄想。
如果你或身旁親友有憂鬱症,或是懷疑有憂鬱的傾向,記得先就醫尋求醫療資源協助,然後尋求有心理專業背景的催眠服務,兩者搭配,會是安全可靠的作法喔~
祝福你在憂鬱風暴裡境隨心轉,苦後回甘。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