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在你小學的時候,是個凡事聽話的孩子,還是很有主見的孩子呢?昨天我在「催眠與童話」的第一堂課裡,運用對話式催眠的技巧,引導伙伴們走入童話的世界裡,感受著與母親的關係,以及好奇心如何影響生活。
在繼續用催眠談論童話前,我想先問你一個重要的問題:「童話是真實發生的事實,還是一個虛構出來的故事?」
答案應該很明顯了,童話一定是假的,至少到2024年為止,我們還沒看過哪一隻野狼會開口說話,或是哪個男人會披上衣服變成天鵝,也沒有哪一座房子全部都是用糖果蓋成的,對吧?
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閱讀童話?難道現實世界裡的虛假還不夠多嗎?這時候我們不妨再深入想想這件事:「虛假的事物有沒有力量?」
答案鐵定是有的。不然當假新聞出來時,怎麼會有這麼多人為此慌張、憤怒與焦慮呢。又或者怎麼會有人在看完精彩的電影後,感動到熱淚盈眶呢?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虛假的故事仍然會對生命帶來影響,而一個不斷被人傳頌的故事,必然是因為這些故事帶給許許多多的人們成長的力量,換句話說,故事就是力量。
從這角度我們可以感受到,童話故事之所以歷久不衰,當中藏著讓人類能夠心靈成長的力量。例如我在昨天晚上談的《特魯德夫人》以及《韓賽爾與葛麗特》,後者俗稱糖果屋。
在糖果屋這則童話的開場,因為家中窮到快沒東西吃,因此母親提議要將韓賽爾與葛麗特這兩個孩子丟棄在森林裡,當兄妹兩人發現母親拋棄自己時,他們第一個反應是:「我要想盡辦法回家」,這是童話故事裡很魔幻的一個時刻。
我們當然可以用發展心理學來解釋,兄妹之所以不趕快逃離家中,而是想繼續留在家裡,是因為對母親的依附,或是因為年齡太小沒有反抗的力氣,然而我們不妨想想:現在已經二三十歲,甚至超過四十歲的我們,難道面對意外來臨時,就都有勇氣面對挑戰嗎?
誠實的說,即使我是擅長催眠的心理師,面對意外發生時,偶爾還是會在第一時間選擇閉上眼睛,告訴自己:「假的!」然後想盡辦法迴避。
換句話說,拒絕意外到來,是集體人類的天性,別忘了童話並不是在講單一個人發生的事件,而是描繪集體人類都有共鳴的內心感受。
因此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就讓我們不意外了:兄妹兩人最後還是被母親成功的拋棄在森林裡,並在黑黑的森林裡迷路挨餓。
後面的劇情你應該很熟悉:兄妹遇見了住在糖果屋的巫婆,巫婆假好心給他們好吃的,實際上是想把他們養胖一點烤來吃掉,沒想到反被兄妹運用機智的謊言,騙進壁爐裡燒死,兄妹兩人成功回到家裡。
這則童話的重要轉折,就在於兄妹被迫留在森林裡,甚至遇見吃人的巫婆,於是開始長出了對世界的好奇與認識,並從中獲得成長。
如果今天故事停留在,兄妹兩每次都成功回到家中,最後氣死母親,於是兄妹跟父親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那麼很可能他們長大後會變成爸寶,變成諮商會談室裡的當事人,談論著不知該繼續做著不喜歡的工作還是要去追尋天命,抱怨著自己的伴侶卻又離不開,這些困擾如此真實而龐大,因為他們遇到危機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要改變。
一個拒絕成長與改變的孩子,長大後將會成為一個凡事抱怨而無力解決困難的大人,而我們內心都有像是孩子的部分,因為我們都曾經當過孩子,這個部分並不會因為肉體長大就自動消失,而會在我們遭遇困難時冒出來。
因此我們不妨想想,小時候我們是對事情都認為理所當然,大人說的都是對的,還是經常懷疑他們說的話,隱約感受到世界跟他們說的不太一樣呢?
當我們懷抱著好奇心,才會勇於親身去認識世界,而不是凡事總是拿別人的見聞當成全世界,那終究是二手資訊,很可能跟我們的生命經驗有很大的落差,韓賽爾與葛麗特正是在危險間展開好奇的探索,才越加明白世界上最危險的不只是森林,還有自己的家,這需要長大成熟的力量來面對,才能安然穿越。
然而好奇心也可能讓我們付出代價!
《特魯德夫人》裡,任性自傲的小女孩在不聽父母勸告的情況下,勇敢的跑去拜訪鄰居們都覺得詭異的特魯德夫人,甚至在一連見到三個奇怪的男人後,還繼續待在魔女特魯德夫人的家中。
她最後的下場是被變成火柴,替魔女的爐火增添了溫暖與光明,故事到此結束。
有句話說:「好奇心殺死一隻貓。」意思是就算貓有九條命也不夠死,這句話徹底描繪出小女孩好奇過了頭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在潛意識心理學中,我們會將特魯德夫人視為黑色母親的象徵,有別於我們傳統上認為母親該有的慈愛與呵護的形象,黑色母親出現時,經常會展現吞噬、誘拐與欺騙的模樣。
聽起來很可怕,但這確實也是一種母性的愛。
當一個孩子不聽勸告執意亂闖,懷抱著過多的好奇心,忽略即將面對的危險時,黑色母親有可能會一口吞掉這個孩子,從潛意識心理學來說,這是一種保護。
我在會談室裡遇過一些被黑色母親吞噬的當事人,他們被濃厚的憂鬱籠罩,又或者是被困在焦慮不安的情緒裡,連很簡單的事情也無法做出選擇。
我也遇過一些即將要撞見黑色母親的當事人,他們很有才華、思緒靈敏,甚至擁有比我更淵博的知識,然而這些才能卻替他們帶來猶如雲霄飛車的生活,在躁鬱、妄想、幻覺的襲擊下,處於危機當中。
當我們任憑潛意識裡的能量流竄,把狂喜跟奔放的情感當成生活的唯一指標時,潛意識智慧有時為了啟動保護機制,就會讓我們在各種身心症狀中,嘗試慢下來、踩剎車,以保平安。
看到這裡你發現了,要讓心靈成長是很不容易的選擇,這是為何在潛意識心理學中,認為不管我們活到幾歲,要讓心智成熟到二十歲以上,就已經要耗盡難以計算的資源。
因為有些時候,當意外來臨時,像是老闆對我們生氣、伴侶無法順我們的意,或是孩子做出讓我們擔憂的事情時,第一時間我們可能只剩下六歲。
要能夠把自己內心的孩子養大,首先需要學習成為自己的母親,既不能過度溺愛,以免被心中的巫婆豢養成胖子,也不能太過嚴厲,那會讓好奇心提早被扼殺。
在對話式催眠中,過與不及都容易出問題,而這正是成長最難的地方,面對不斷變化的內心,我們逐漸找到與自己相處的方式,就像是溫和而堅定的母親,持續守護著自己的人生。
在下一個晚上,我們將會繼續深談規則與父親原型的內涵,祝福你能溫柔對待自己的心,堅定守護此刻的生命,走入童話,完滿人生!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