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篇文章「帶著愛,說出對孩子的在意」,
以及「支持孩子如實看見自己」之後,
我陸續收到幾位伙伴的回饋,這些伙伴有些是老師,有些則是家長,
有些則是還在學習教育或諮商輔導的伙伴,
在這些回饋裡,最常提及的是文字中,
我對孩子們的愛與接納,以及深刻的情感,讓他們很受感動。
收到這些回饋,心中很被觸動,能夠在教育現場與親職場域中,
有越來越多人能帶著覺知的心來對待孩子們,是國家與社會的福氣,
無論我們怎麼看待現在的孩子們,他們都將成為台灣未來的領導者,
他們的成長經驗,某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然而在從事親職諮詢,或與校園老師工作時,
許多伙伴也會提出疑惑:「我專業不夠,要如何像您一樣給出深刻的陪伴?」
或是質疑,「在教育現場強調結果跟速效,這樣緩慢的陪伴方式有效嗎?」
在這些回饋中,我感受到老師與家長們的焦慮,以及缺乏信心。
我想,過去的父母與師長們為了自己的生存,而無暇兼顧對孩子的教養,
現代的父母則是受到社會主流文化影響,因而對教育過度感到焦慮,
兩者態度不同,但都是失衡,
我想先分享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我們都已經做得夠好了!」
是的,無論是來尋求諮詢的家長,或是與我交流的老師們,
我看到的往往是「做太多」,而不是「做不夠」!
然而過度的付出,對孩子一樣很難有幫助,
除此之外, 當我們無法覺察自己付出背後的信念時,
有時候給出的陪伴反而不見得能貼近孩子的需求,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自己經過什麼樣的自我對話,
於是能在許多緊張的場面裡,提供前兩篇文章中陪伴孩子的方式。
(關於我們都已經夠好的概念,請參考另一篇文章「從現在起,一切都是加分」
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90333659)
看過前兩篇文章的伙伴,都知道在學生因為遲到而延誤報告進度時,
我心中其實是非常非常生氣的,我從小是個非常乖巧的學生,
加上對自身表現的標準相當嚴苛,對學生的表現與期許也非常高,
(所以我雖然對學生很有愛,但有時候也很兇狠的,哈!)
在學生跑來說:「老師,我們可以用下堂課把口頭報告完成嗎?」的當下,
我可以感受到自己有股很想破口大罵的狠勁,
透過十多年來的諮商訓練與身心靈療癒,我明白壓抑這股怒氣是沒什麼用的,
因此我當下做了第一個最立即的決定,接受自己的怒氣,
當承認自己對學生感到憤怒與失望時,滿盈出來的怒氣已經消了三成,
也讓我有了點時間可以繼續關照自己的狀態,一邊聽著上一組同學的報告,
一面繼續進行自我覺察跟對話。
承認並接受當下的情緒,並非任由情緒流竄或發洩,
而是告訴自己,「對,我生氣了」
既沒有過度的詮釋,例如「現在的學生怎麼都這麼不負責任」
或是價值觀的介入,例如「這些學生太壞了!」
更沒有轉移情緒的報復心態,如「等下該好好教訓他們!」
當我意識到自己的憤怒時,我告訴自己,
「對,我真的很抓狂,也很氣學生造成自己的困擾,
但我該替自己的情緒負責,而非要求學生為我的情緒付出代價」
當我能夠在那短短五到十分鐘內穩住自己時,才有辦法思考後續幾個問題,
也才有可能減緩訓斥學生所帶來的互相傷害。
我問自己的第二個問題是:「我要不要對學生表達自己的憤怒?」
身為老師,我認為自己有責任與義務,透過表達憤怒來教育他們,
然而我明白如果接下來的訓話,流於老生常談,
例如「你們現在這麼散漫,將來一定會吃虧!」,
或是「你們知道對岸的學生多認真嗎?還不趕快檢討自己!」
一番好意將會付出流水,因為沒有人喜歡自己的價值與存在被否定。
因此第三個自我提問立刻浮現:「我要如何表達憤怒,訓話的重點在哪裡?」
這個問題很快的跟第四個自我提問連結在一起:
「我是很生氣沒錯,但在我的眼中,這群學生『壞』嗎?」
我很清楚的知道,這群學生一週上班三到五天,還要有兩天來上課,
換成是我在體力上大概也負荷不了,加上他們的學習動基本來就不強,
依照前面幾組報告的內容充實度來說,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用心與投入,
如果因為這麼一場訓斥,澆熄他們對生命的渴望、削弱內在認同的力量,
那我寧可選擇不要進行這場「開罵」。
在一連串的對話過程中,有個很清晰的主軸浮現了,
「罵人」是手段,「對學生的愛」是訓話的動機,
而讓學生瞭解這樣的行為,將如何影響自己未來的生活,會是訓話的主軸,
我只需要讓學生看見自己的行為,將會讓旁人產生什麼觀感,
又會替自己與旁人帶來什麼影響,這樣就夠了。
因此,我只用了兩句話來宣洩自己的怒氣,
接下來,直接切入想與學生分享的重點。
(詳細內容請參考「帶著愛,說出對孩子的在意」
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92378354)
寫到這裡,心中有個清晰的看見,
除了第一個提問之外,剩下的幾個提問,
幾乎是所有老師與家長都會做,也做得到的,
我與一般老師、輔導人員或家長最大的不同,
在於事件發生的當下,雖然飽受衝擊,但我沒有啟動關閉情感或理性思考的防衛模式,
相反地,我擁抱自己,接納一切情緒的發生,(雖然沒有百分百接納,但我盡力了)
正因為第一件決定,是與自身感受在一起,因此我這個人先被承接了,
也就不會過度受到各種情緒和想法影響,進而讓接下來的介入偏離主軸。
在多年學習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的歷程中,我逐漸發現一項很寶貴的道理:
在陪伴別人之前,需要先溫柔陪伴自己,
在支持他人之前,需要先穩定的支持自己,
在教育他人之前,先覺察自己的心是否敞開,
在給出愛之前,記得先給自己飽滿的愛。
愛自己,與自我照顧,是一切療癒途徑中最基本的原則,
說起來只有簡單三四個字,做起來卻需要很漫長的摸索與學習,
在投入校園輔導工作,尤其是國高中校園後,我越來越覺得每位在教育現場的老師,
無論是否身為輔導人員,都能成為孩子很棒的資源與助力,
這也是我持續給出優惠督導服務、個案研討服務,以及不斷書寫這個專欄的主因,
身為心理師,我一次只能影響一位學生,然而身為老師,一堂課卻能影響30位孩子,
身為心理師,我每週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一小時,身為家長,卻能給出至少十幾小時的愛,
許多老師跟家長都覺得我很「專業」,
然而透過這篇文章我最想說的是,其實每個人都很專業,
我只是比較懂得透過一些方式,先陪伴與支持自己,讓原本就有的專業能力得以發揮罷了。
走在身心靈整合的道路上,我越來越清楚看見一件事,
我們能陪伴孩子的深度,取決於個人生命經驗的厚度,
尋求外在訓練的資源,讓個人專業能力獲得更好的成長,
透過有形的「招式」化解實務現場中大大小小的危機,很重要,
不斷療癒自己過往的傷痛,整理內在經驗,也同等重要,
當我們在每日匆忙的行程裡,要對孩子給出愛與陪伴之前,
別忘了,先對自己溫柔的說一聲:「你辛苦了,今天也請多多指教」喔!
在二月份的週二晚上,跟隨著農曆新年的節氣,
幽樹將會帶領三場結合白光天使與心靈圖卡的自我療癒工作坊,
邀請渴望更貼近自己、自我陪伴的伙伴們報名參加!
工作坊詳細內容請參考: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92425061
幽樹親職諮詢小檔案:
從碩班畢業,成為合格的諮商心理師之後,
就開啟了與家親職諮詢的道路,
明白家長對孩子的用心,也看見孩子在過程中的委屈,
因而更加堅定地渴望透過自己的專業陪伴,
重新牽起雙方心中,那條過份在意卻因而傷痕累累的愛之橋。
(圖片取自網路,本篇文章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轉載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