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就算說了也沒用,乾脆保持沉默】
不確定是否跟天氣時冷時熱有關,最近來找我做催眠的幾個當事人,看起來都顯得有些無精打采,如茵第一次走進會談室的時候,整個人看起來蠻虛弱的,講話很小聲,肩膀往內縮,整個人陷在椅子裡,我請他重新說一次,才知道他上個月剛動完手術:「我的婦科一直有點狀況,只是沒想到這次居然需要動刀,是醫生推薦我來找你的」
每次聽到對方是醫療人員推薦過來的,我都會在心中默默感謝,生理與心理之間的關係,雖然已經被主流醫學研究多年,這個觀念在台灣卻還不是那麼多人知道,能夠在身體出現警訊的第一時間就尋求心理協助,可說是把握了身心照護的黃金時段。
如茵先是從自己的病情談起,接著聊到帶孩子的吃力,最後提到與先生之間暗潮洶湧的關係,「我其實已經不太想跟他說話了,尤其是在他外遇之後」聽到他這麼說,我在心中嘆了口氣,看來又是一位在親密關係裡受苦的女性,「你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太跟他說話?」
他想了想:「其實好像結婚沒多久之後,我就很少跟他提起自己的事情。」我在回應裡加入一點對話式催眠的元素:「聽起來保持沉默,似乎是你的習慣?」沒想到,這次換他嘆氣了:「反正說了也沒用。」
【童年逆境的長期被忽略,讓人有口難言】
在幾次深呼吸後,如茵心頭浮現出小時候的情景,原來童年的時候父母親經營小吃店,每天都忙到非常晚,沒時間理他。身為長女,有時候他已經餓了一天肚子,還要幫忙照顧更小的弟弟妹妹,甚至有次他餓到受不了了,開口請父親下麵來吃,當時父母親剛好忙著招呼客人,完全沒有聽到他的聲音。
看起來,在如茵心裡住著一個受過傷的孩子,當他描述著小時候的場景時,我試著說出他的內在心聲「我聽到你彷彿在說:從今天起,我再也不要對別人說出自己的需要了,反正不會有人理我的。」我看見他輕輕點點頭,於是接著往下說:「小時候的經驗,好像讓我們心中有需要,卻開不了口,因為好怕自己會再次受傷。」
童年逆境在國際上的縮寫為ACE,用來描述小時候被性侵、家暴或被疏於照顧的成長經驗,或許你的父母親沒有到毆打或施暴這麼嚇人的程度,然而他們可能為了給你充足的物質生活,只能成天忙於工作,因此在情感上無法很好的照顧到你,在心理學研究裡,我們發現情感忽略對幼兒的影響程度不亞於生理需求的忽略。
在每個看似沉默的大人心中,往往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我在催眠裡看過不少忽略自己身心需求的當事人,大概都有童年逆境,這讓他們「學會」不要開口去要,長大後他們可能會羨慕別人所擁有的一切,卻會告訴自己:「我要知足,這樣就好」因為他們深怕再一次承受被拒絕的傷害。
在這裡我要強調許多父母不一定是故意的,尤其對很多父母來說,光要賺取孩子的生活費就夠吃力了,所以這不一定是你父母的錯,然而能夠看見這份影響,你才有機會從創傷裡走出來。
【替自己創造小小的可能性,才有機會走出童年的陰影】
如茵的情形讓我想到大學時讀到一則行為主義的研究,實驗者把狗關在通電的籠子裡,每隔一段時間就電擊牠,反覆幾次之後,逃不出去的狗兒開始放棄,到最後甚至連嗚噎聲都消失了。這時候實驗者把籠子打開,狗兒卻仍然縮在角落,因為牠已經「學會」放棄希望。實驗者將這種現象叫做「習得無助」。
第一次看到這個實驗的前半段時,我心都涼了一半,許多當事人都有習得無助的現象,這樣豈不就終生絕望嗎?幸好實驗還有後半段:當實驗人員想辦法把狗兒帶出籠子,甚至牽著牠到處走一走之後,一段時間下來狗兒又會恢復原來健康的樣子,對我來說,陪伴創傷倖存者也需要這麼做。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在你成長的家庭環境裡,不只忽略你的身心需求,當你提出來時還會被斥責不聽話,長久下來很可能也會跟如茵一樣,覺得「努力爭取是沒有用的」,要調整這個信念,需要一些方法與耐心。
在對話式催眠裡,有時候我會現場陪著當事人做一些事情,有時候則會邀請他們回去之後替自己做些事情,用意都在於溫和地調整當事人習得無助的慣性,讓他們可以用自己的速度,逐漸恢復對生活的希望感。重點是:依照自己的速度,因為過高的期待有時反而會帶來挫折感,相反地,將這些練習當成玩耍是最好的,因為玩耍是每個孩童的自然天性,在玩樂中也最能帶來希望感。
【勇於說出自己的需要,就是一種自我照顧】
大概到了第五次的時候,如茵一走進會談室,我就感覺他整個人神情很不一樣,果然一坐下來他就開始分享生活近況:「上次催眠之後,我覺得心情蠻好的,所以我就想,或許可以開始來做你建議的練習。」聽他這麼一說我也開始好奇起來「然後呢?」如茵露出笑容:「我發現請別人幫忙,好像比想像中得容易耶,而且我發現其實老公一直很在乎我,想要嘗試修復關係。」
我很開心的回應他:「感覺起來你越來越知道怎麼把自己照顧好了。」對我來說,能夠開口表達自己的需求,是走出創傷很重要的訊號,因為這表示我們不只能清楚辨識出自己的需要,而且有能力告訴別人自己有這份需要,這有助於我們與人建立深厚的情感交流,最重要的是,這讓我們開始產生希望感。
「以前我會覺得自我照顧很抽象,現在發現,能夠大方說出自己的需要,其實就是自我照顧了。」聽見如茵有元氣的聲音,我再次感受到人們潛意識裡無窮的力量,我常說催眠很神奇,因為你的潛意識更神奇,當我們能夠相信自己的潛意識,並用對方法的時候,生活也就能一點一滴改變了。
如果你會覺得自己習慣壓抑需要,或是不敢開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許可以先回想一下小時候的成長經驗,最重要的是,開始正視自己心裡的需求,勇敢替自己表達,因為你值得這麼做。
延伸閱讀:與潛意識裡的原型人物聊聊天,讓他們陪你活出你想要的人生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一書,若要預約諮商、催眠或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為維護隱私,文中當事人資訊皆已經過特殊處理與變造。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