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一個在工作上習慣全力以赴,甚至在生活裡也總是努力在各方面都做到最好的人嗎?我在諮商與催眠裡陪伴過不少當事人,都有著過度努力、要求完美的特質,有時候看了覺得很心疼。
他們可能是朋友眼中值得信任的好伙伴,也是同事口中認真負責的好員工,或是總為孩子操勞的好媽媽,甚至來到會談室裡,帶著滿眼疲憊,他們還是認為自己「不夠好」。
對過度努力的人來說,翻開字典,休息這兩個字等同於沒有用,以致於他們總是讓自己處於非常忙碌的狀態,深怕一停下來休息,就會失去自我價值。
你可能會想著,拼命努力獲得成就,總比躺平耍廢然後一事無成來得好,各種刊物與專家文章,不都強調要藉由努力獲得被動收入,才能享受自由人生嗎?或是唯有積極改變自己,才有愉快幸福的生活。
在對話式催眠裡,這樣的想法可說是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
年輕時汲汲營營總想拼出一番成就,是多數人的期盼,然而如果你的心境隨著年齡逐漸提升,總會有那麼一天,你將會發現比起努力獲得更多,意義感才是讓人生能走得安穩順遂的秘訣。
主流社會總是催眠我們應該拼命做到最完美的結果,因為資本社會期待每個人都可以貢獻最大的產值,好供應龐大的世界齒輪,能夠藉由榨取最高的勞動力,換得世界的運轉。
然而這或許並非活著的唯一樣貌。
我是擅長催眠的心理師,在會談室裡評估對方是否擁有成熟健康的人格,外在成就、頭銜、收入、名聲很少被列入評估項目裡,因為如果這些外在條件是人格成熟的標準,打開電視,就不會有那麼多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新聞言論了,不是嗎?
換句話說,人格成熟度恐怕跟其他事情比較有關係,例如對自身缺陷與弱點的接納程度,因為意義感往往跟我們對自身的接納有關。
在格林童話《三個懶人》裡,就存在著一個顛覆主流價值觀的故事。
據說國王有三個很優秀的兒子,讓他遲遲無法決定要將王位傳給誰,直到他臨終前,終於想出一個方法:他要傳給最懶惰的人。
三位王子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小的三王子告訴父王:「當我的脖子已經被套上繩索,這時候即使有人給我一把鋒利的小刀,我也懶得把手伸到繩索旁,寧可被這樣吊死。」
於是國王決定將王位傳給三王子。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揉揉眼睛,把故事重新看一次,你沒看錯,故事真的就是這樣寫的!不信你可以找遠流粉絲團再版的《童話故事裡的心理學》來看,上述故事清楚寫在書裡,還有日本榮格分析師河合隼雄替你解析。
這個荒謬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呢?我認為這是一種對於世俗成就的反思。
三王子的宣告其實是一場悖論,如果他被吊死了,就不可能取得王位,而國王居然想傳位給最懶的王子,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別忘了故事一開頭所說的,三位王子都很優秀,換句話說,從象徵的語言來講,這三名王子想必都有成為王的潛能,無論在品格、能力與資質來說都具有一定水準。
這時候如果還要繼續比誰優秀,恐怕只能殺個血流成河了吧!那些宮鬥劇不都是這麼演的嗎?一群不分高下的太子或寵妃,為了證明誰才是最優秀的人,最後搞到整個朝廷上下雞犬不寧。
因此我們可以猜想,所謂的「懶惰」,其實正是相對於社會鼓勵「積極」背後的陰影,榮格心理學認為陰影未必都是壞東西,那只是我們害怕接觸之後,會被眾人厭惡,於是予以拋棄的東西。
在2024年的今天,我想幾乎找不到一個人敢以自己的懶惰為榮吧?除非你可以擺爛,同時又能獲得高額被動收入與職位,但事實上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那些看似坐擁被動收入的人,個個都比我們來得更自律、更嚴苛。
然而藏在這些自律與積極認真背後的,往往是許多人看不見的代價,你當然不太知道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因為通常只有在醫院或心理師的會談室裡,你才會聽見他們內在的不安與痛苦。
《三個懶人》這則童話故事,恰好說明了過度努力與積極,其實源自於心態上的不成熟,以致於在人格發展上被卡住的一種狀態。
換句話說,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齡,仍然相信社會主流價值灌輸你的那一套「成功法則」,還想要藉由努力拼命的去獲得些什麼、抓住些什麼,而不去思考對自己有意義的究竟是什麼?
那麼無論你長到幾歲,人格成熟度可能都還停留在青少年。
我這句話或許有點不太中聽,然而當我們缺乏自覺時,這社會上很多人都只是披著大人外套的孩子,因為從小到大,我們只學到如何在外在物質世界競逐,卻不太有人教導我們如何發展內心圓熟。
畢竟「內心」這種主觀的東西,有什麼用呢?又不如車子房子孩子或名片上的那幾行字來得實在。然而當你越到中年,想必開始感受到,過去視為無用的東西,卻是人生中最珍貴的存在。
那些我們視為脆弱與缺點的心靈特質,其實才是構築成生而為人最寶貴的部分。
一個「王」如果不能明白懶惰可能存在著對心靈有益的元素,恐怕將會鞭策人民至死方休,到時候所謂的積極與認真,恰好就成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那條繩索,不只勒死自己,也勒死身旁的人。
我在會談室裡看到的,恰是這幅光景。
對這些痛苦的當事人來說,學習「無用之用」,或許才是出脫心靈的解方,而走入童話與神話的世界,有許多幫助我們成熟的元素,就藏在這裡面,甚至童話故事本身就是「沒有用處」的東西,因為那是用潛意識的語言寫成的,對意識來說全都是狗屁不通的廢物。
然而恰好是這些沒有用,構築成對我們有意義的那些事物,例如休息帶來的健康、柔軟帶來的親密,或是感恩帶來的滿足。當我們能夠重新認識那些看似無用的部分,不只重新認識了自己,也讓人格一點一滴的成長、健康了起來~
祝福看到這裡的你,能夠與心中那些「沒有用」的部分和解,重新感受內在的完滿!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我是跨界心理與靈性的引路人,在幽暗微光中,與你同行。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