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心理師,我不太在公開場合談論政治議題,因為多數人不喜歡聽見與自己立場相左的意見。
金錢、政治與信仰這3大話題,都與我們最核心的自我認同有關,因此當我們接收到與自己立場不同的資訊時,很容易會啟動防禦機制,好壓抑「我被攻擊了」的念頭。
這是為什麼很多老一輩的人會說,談錢、政治跟信仰很容易傷感情的原因,從深度心理學來說,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作法。
不過歐美的心理師們很早就發現,在諮商情境或公開場合避談這3件事情,很容易會使心理專業成為政治壓迫下的幫兇。
有越來越多精神動力取向的分析師提倡,心理學不能過度跟政治切割,例如2017年翻譯成中文的《診療椅上的政治:如何成為更有自覺的公民》,即是榮格分析師安德魯.沙繆斯(Andrew Samuels)的經典之作。
榮格心理學非常強調直面陰影,並認為社會上明顯充斥的衝突與分裂,往往是許多個人內在的分裂所匯聚而成。
最經典的例子是榮格認為德國人民在二戰期間即是陷入一種集體歇斯底里的狀態,那是德國人內在壓抑已久的狂熱與各種內在驅力,導致他們選擇了一名以復興民族為號召的政治狂人,做為國家領導人。
很有意思的是,類似的分析在今年剛出版的《穿越中年迷霧》一書中也看得到,作者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同樣也是榮格分析師,去年紅極一時的《中年之路》也是他的作品。
詹姆斯.霍利斯在第六章「分裂的靈魂與仇恨」中,提到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就像是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小島,隨時都可能被大浪吞噬。
因此我們會無意識的發展出許多控制焦慮的方式,除了美食、追劇、工作或戀愛之外,宗教、政治與靈性正好給予我們合理化的藉口,把從內心破洞湧出的恐懼堵住。
希特勒正是透過他的口才與對人心恐懼的操作,以救世主的姿態擄獲德國人民的心。
詹姆斯.霍利斯也以類似的角度分析美國總統川普之所以能夠跌破眾人眼鏡當選的原因:
美國正處於各方面都逐漸衰退、需要力挽狂瀾的時期,當有一個人站出來,承諾要讓人民恢復過往美好時光,而不是放眼那些崇高理想卻經常碰不到的女權、人權議題時,有許多人會因為緬懷過去歷史上的光輝,而票投川普。
無論是對哪一國政治人物的剖析,我發現這些榮格分析師們關心的其實不是如何分析政治人物的心理特質,而是藉由這些剖析,回頭來問問我們自己:「我的內在有多少成分,跟那些我所不喜歡的人是一樣的?」
詹姆斯.霍利斯說了一句很嚴重的話:「這世界上的所有錯誤,也同時存在於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開始面對這些問題,也就是醫治了我們的世界。」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繼續不理會政治,但仍然對當今的政治局勢有貢獻,我們認為眼前的情勢有多荒謬,我們的內心可能就有多荒謬。
只不過有些人的自我力量比較強大,願意費盡力氣把這些荒謬壓制住,有些人則認同陰影的荒謬,把這些具有破壞性的行動演繹出來。
偶像與粉絲、政治人物與選民,心理師與個案,彼此之間恰好形成一面鏡子,鏡映出對方的美好與醜陋。
因此對詹姆斯.霍利斯與安德魯.沙繆斯來說,唯有面對我們心中感到最不堪、最感到羞愧的部分,才能理解我們對政治貢獻了什麼,又是如何反過來被政治影響了平日的生活。
面對陰影的方式有好幾種,在這裡我列出幾項我對詹姆斯.霍利斯有共鳴的作法:
- 投票,這是最直接能透過表達個人意願的行動。
- 繼續做你現在正在做的事。
因為健全的社會仰賴我們善盡身為公民的責任,當我們盡到自己身為父母、老闆、員工、藝術家、作家、伴侶的責任,看似對歷史沒有任何影響,實際上我們適用這種方式活出自己的價值觀。 - 當個仁慈的人。
我們多數人都是心懷對未來恐懼活著的人,因此如果我們可以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慈悲,對待他人的方式或許就會很不一樣。 - 抱持懷疑態度。
對任何人看似普遍正確的陳述,抱持不信任的態度,是一種務實。透過提問、探究與反思,找到屬於自己的真相,這是一種個體化的展現。因此我認為即使坊間有這麼多關於榮格的論述,如果你不曾親身體驗過,保持懷疑是很好的精神。
看到這裡,我想作者呼籲的重點其實只有一個:先處理自己的陰影,再來談他人的陰影。
榮格心理學作為一門往內看的學門,強調的是對自己內心的誠實,而不是要求別人的事實。
然而對內與對外並非有所衝突的兩件事,當我們能帶著對自己潛意識的尊重、好奇與覺察,去與外在世界接觸,那麼這樣的互動就能助長和諧,彼此的心也能在衝突中獲得療癒。
我想這是心理師以深度心理學參與社會的方式,也是從內在促成社會和諧的一種寧靜革命。
如果要從社會系統的話語來說,在我們之中,沒有人是局外人,因為政治即是眾人之事,而社會與國家都是由一個個看似渺小的個體所組成的。
台灣這塊土地,若要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裡,安然穿越,有賴於我們在關注外界的同時,也回看內心深處的陰影。
祝福你,照見陰影,拾回完整。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