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頭到尾都聽得這麼清楚,請問有被催眠嗎?】
小敏身穿淺色套裝,修長雙腿讓坐在沙發上的她看來體態更纖細,
一頭深色長髮垂到近乎腰部,眼神顯得有些困惑:
「剛剛整個過程裡,你說的話一直都很清楚傳到耳裡,
我還能聽見遠遠馬路上車子駛過的聲音…
跟我想像中得催眠很不一樣!」
我把這個疑問拋回去:「哪裡不一樣?」
小敏的眼神恢復剛來時的銳利,一雙大眼微微瞇起:
「催眠不就是讓我睡著,在這過程中探索潛意識嗎?
既然我沒睡著,剛剛催眠應該不成功吧?」
我在心中浮現一抹微笑:「你的想法很正常,許多人都這麼想!」
「在睡眠狀態中,你有辦法回答我剛剛的提問嗎?」
「沒辦法」小敏搖頭
「你如果睡著了,會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情嗎?」
「沒辦法」小敏再度搖頭
「所以,如你一開始坐下來時所說的,
想看見小時候父親嚴厲對待你,是怎麼影響到親密關係,
甚至想調整這件事對你內心的影響,
假如你在剛剛的45分鐘裡睡著了,剛剛你所獲得的看見還能發生嗎?」
「當然不會!」小敏笑著搖頭。
(延伸閱讀:與親人在內心對話,重新理解潛意識的未竟事宜)
【同樣有個眠字,催眠不完全等於睡眠】
「可是我聽許多人說,被催眠時會覺得很恍惚,很像作夢?」
「你說到重點了,催眠有時候確實很像在做夢」我也笑了。
催眠因為有個「眠」字,而且在古典催眠裡多半需要閉上眼睛,
加上多數人有著催眠師會控制當事人的迷思,
多數人會誤以為,催眠就是讓人睡著,
其實會不會覺得「像是睡著」,跟催眠深度有關。
越淺的催眠深度,會讓人越覺得「像是清醒」,
這時候說話速度可能跟平常差不多,感覺隨時都可以睜開眼睛,
越深的催眠,則會讓人逐漸沈入潛意識狀態裡,
類似生活中半夢半醒的狀態,有點朦朧,
在這狀態下,會覺得很放鬆,「好像是睡著」,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深度,當事人都還是能夠清晰聽見催眠師的話,
當然,也可以回答催眠師拋出來的提問,
因為催眠是一種需要雙向交流的療癒方式,
至少,當事人需要能清晰經驗催眠過程發生的事,
才能將這些在催眠中獲得的領悟跟學習,帶回生活中運用。
睡眠就是「睡著了」,無法感知外在環境,
自然也無法回答催眠師的提問,當然也就無法從催眠中有所收穫了,
當然,有些伙伴來接受催眠的目的是「幫助睡眠」,
在這情況下,有可能會需要進入深層放鬆的深度催眠裡,
讓當事人能實際經驗到舒舒服服的深度放鬆,
在這過程裡,有可能當事人會因為長久疲累加上深層放鬆,
在這過程真的睡著了,但透過催眠讓自己睡著,
通常不會是催眠晤談裡要做的事情。
【我覺得很清醒,是不是催眠比較沒效?】
有些人則會誤以為催眠深度越深,就越有效,
因此對於自己「好像很清醒」這件事非常在意,
認為自己太緊張、過於理性,使得催眠效果不好,
其實催眠深度跟要達到的目標有關,與效果沒有絕對關係,
舉例來説,我曾經運用催眠在看牙醫時能放鬆,
這只需要進入淺層催眠狀態即可,
(捕牙時意識太朦朧,可能會不小心讓機器割到舌頭阿!)
當我在接受其他催眠師的催眠,
探索異位性皮膚炎與早年家庭經驗的關係時,
說話就變得有點慢,意識也比較恍惚,
內在畫面清晰,對環境感知力則稍稍減弱。
(延伸閱讀:催眠幫助我克服看牙恐懼)
在新一代的催眠手法,像是艾瑞克森取向、NLP裡,
往往都可以直接睜開眼睛進行,透過催眠師引導,
幫助自己增加職場信心、人際魅力、克服親密關係的阻礙,
甚至增加情緒調適能力、讓自己能夠更輕鬆與從容面對與父母親的關係,
這些都不需要進入朦朧、恍惚的深度催眠裡,就可以直接進行了,
甚至我也有些伙伴因為對閉上眼睛會有些卡卡的,
所以在進行回溯技術時,全程都睜開眼睛,同樣能流暢走完全程,
帶著滿滿的覺察與看見離開會談室!
(延伸閱讀:深入潛意識尋找莫名情緒的答案)
「回到剛剛的過程,你覺得這次催眠如何?」
「很棒!雖然跟想像中不同,
但我在剛剛確實感受到,長久以來跟父親的心結鬆開了,
然後,也看見我老公其實蠻疼我的,回去後我知道怎麼跟他靠近了!」
小敏提到老公時,眼神發出剛來時的光亮,嘴上也帶著微笑,
「是的,所以催眠不是睡眠,他比讓你好好睡一覺更棒呢!」
對催眠有興趣,或是曾被催眠過,但還是帶著滿滿困惑的伙伴,
歡迎報名4/28「催眠跟你想得不一樣」催眠探索與成長工作坊喔!
詳細介紹請見:http://0rz.tw/ET5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