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聽了哈克的簽書會,
一直都好喜歡他所分享的並存的概念,
讓我想到了完形跟榮格都在提到生命的完整,
然後又聯想到自己的「不定性」,
一種遊走江湖一步算一步的隨性冒險。
我想身為一個男性,要面對的責任與壓力是更為龐大的,
就如哈克在書中提到自己要放棄穩定的教職,
走向「大江大海」時,心中一樣有著焦慮,
又或者像是另外一位敘事取向的諮商師錦敦所說的,
即使面對著經濟壓力與父母的責難,
依然堅持一段時間就要去旅行,讓自己透透氣的行動,是很不容易的,
他也花了很多時間才真正讓父母接受自己在做的事情。
我其實想說的是,在今天聽完簽書會後,
回到家忽然有個靈感,讓我重新定義了自己身上這種「不定性」,
一種持續游移在各個領域,看似熟悉很多東西,
卻又個個都不太精通的狀態,
以及逐漸理解了心中為何一直有種要我走上行動之路的召喚,
我想,我是嘗試讓自己的生命完整吧!
身為家中的獨子以及從小在主流體制下長大的我,
所能接觸到的世界其實很小,
卻因為生命中幾段意外的轉折,
讓我跌入谷底,深陷在黑暗之中無法脫身,
因為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
在很光亮的、很受寵、很符合主流價值的狀態,
以及在很黑暗、很邊緣、與多數意見碰撞的狀態,
所以,我開始無法滿足於「僅是如此」的生活。
而老天爺也真的不斷讓我與各式各樣的人們相逢,
這又加深了我的「不定性」,
無法滿足於僅是單一領域中的視框,
總是想知道更多,想接觸更多,
即使這些動盪同樣也碰撞著我性格中根深蒂固的安全感需求。
套用哈克並存的概念,
我終於看到自己是如此矛盾的人,
也因著這樣的矛盾,讓我發展出一種走到哪裡開展到哪裡的生命姿態,
是的,在主流價值對男性的期待裡,
這叫做「沒有擔當」、「不穩定」、「沒有肩膀」,
但我知道自己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人,
我只是心比較大了些,眼光看得寬了些,
明白在這世界上有無盡的可能性等待我去探索。
寫到這裡,開始有點明白為何有些朋友覺得我的包容力很強,
我想,或許是因為我的生命經驗,
讓我明白,人的內在世界原本就相當複雜而多樣的,
而人總是矛盾的,
因為我始終都在嘗試著找到一種眼光,
是能夠同時安放自身矛盾複雜的狀態,
因而,也就生出能夠承接他人的矛盾與多樣的姿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