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好努力的奮鬥打拼,成長學習,不知道是否曾經想過,未來的生活將會成為什麼樣子?如果你知道這一切的努力,都將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崩塌、失去意義,你還會願意像現在這般努力嗎?
《中年之路》這本榮格心理學的譯作,講述得就是這麼可怕的故事,當英雄屠殺惡龍之後,等待的不是跟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發現公主即是真正的惡龍,而自己跟龍一同被囚禁在城堡裡。
當少女長大成人,以為自己終於逃離巫婆的詛咒,能跟白馬王子攜手過著幸福美滿的一生,卻發現自己體內流動著巫婆的血液,那個醜陋邪惡的面貌,讓自己失去了起床後照鏡子的動力。
幸福是生命中最大的幻覺,這是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在書中向我們提出的警語。那麼,人生難道要因此陷入絕望,任憑命運擺佈嗎?
在對話式催眠的實務經驗裡,我發現不同年齡層的當事人,通常會帶著截然不同的企圖,走入會談室裡。
那些三十出頭或更年輕的人,多半是為了甩開憂鬱跟焦慮,希望能夠在人生裡鞏固成就與幸福而來,到了某個年齡後才踏入會談室的人,則是希望找到跟陰影共存的方式。
在這裡,身體年齡並不是影響催眠動機的絕對因素,我相信你一定看過許多這樣的人:有些人雖然年輕,體內卻住著一個老靈魂,有些人即使到了堪稱中年的人生階段,心中卻住著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孩子,也就是內在小孩。
要如何知道我們度過了孩童時期的心態,逐漸往成人心態發展?
作者提供兩點參考:你是否擺脫了認為只要努力必然能克服困難的英雄思維,以及凡事都可以有理想美好結局的魔法思維?
如果看到這裡你還沒有關掉這篇文章,我想要不你已經準備好踏上中年之路,要不就正走在路上,因為你知道這世界上不存在著可以給予自己快樂與滿足的神奇魔法,在中年之路上,這些幻想都將被現實一一擊破。
榮格很早就在他的年代裡指出,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思覺失調等等心理症狀,是因為現代人過度適應社會價值,割捨內在真實情感後所爆發的症狀,換句話說,我們要不壓抑了自己童年時最純真的願望,要不為了討人喜歡而背叛了自己。
雖然聽起來生活似乎是由一個個絕望的打擊形成的,但作者指出很重要的一點,當我們願意真正踏上這條絕望的荊棘路,這些痛苦將會迫使我們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內心。
「我怎麼了?」
「我現在在想什麼?」
「我的感覺是什麼?」
「我怕的是什麼?」
「我內心真正在說的是什麼?」
當我們願意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痛苦將會從潛意識裡對我們說話,並協助我們明白,自己為何要創造出這些痛苦來折磨自己,並從中穿越。
這個觀點跟對話式催眠裡的意圖很接近:當我們能夠深刻經驗自己的內在世界,將會從中找到穿越痛苦的方式。
深陷痛苦的人很習慣問:「那我該怎麼辦?」這是一個注意力朝外的問題,各式各樣的技巧在一開始都會很有效,久了通常就會逐漸失去效力,讓我們感到更加絕望,因為這些技巧並沒有引導我們接觸自己的內心。
當你開始問:「我怎麼了?」「我如何深度理解與陪伴自己?」一一如實地面對這些不愉快的處境,中年之路將會在你心中展開,你的內在小孩將能被你的內在成人所承接。
是的,事實上內在小孩療法真正的療癒,重點並不在「小孩」,而是「成人」,小孩總是需要成人的照顧,如果你不能先當個成人,就拿自己的內在小孩無能為力,或只能糖果或魔法來提供孩子暫時的安慰。
假如你看到這裡仍然心懷一絲希望,對於穿越生命中的逆境保有堅定的信心,《中年之路》確實向我們揭露出幾個重要的方式,讓我們能夠將痛苦轉化為生命中的新生能量。
其中一項就是活出你個人的神話。
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別只是從電影、小說、影集或其他的故事裡汲取心靈能量,我們該用行動在每天的生活裡開展屬於自己的故事。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如同故事裡的英雄一樣,跳入生活中的各種艱難裡,如果你對工作感到不滿,那就該問問自己,內心的理想與現實該如何共存。如果你對伴侶不滿,那就問問你對自己最大的不滿是什麼?如果你對孩子有所期待,那就開始在人生裡活出對自己的期待吧!
然後你將明白,永遠有新的惡龍、巫婆或怪獸在等待著你克服,這就是身為英雄的宿命,直到有一天你將發現,這個奮鬥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竟然指引你走上從沒想像過的路。
這是一條通往你內心的路,這條路雖然不總是平坦,卻讓你感到有意義,因為你不只內在通透,還能與身旁的人建立起真實的連結。
你可以明白生活就是反覆在絕望跟希望間循環,幸福美好的結局並不存在,而這絲毫不妨礙你踏實的活著,在一呼一吸之間,你的心有歸屬,身體感到安在,你發展出對生活更為恰當的理解。
這就是中年之路,祝福你活出自己的神話。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