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科幻電影都會談到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關係,像是經典名作《銀翼殺手》或日本名作《攻殼機動隊》,懂一點哲學或深度心理學的人,更會發現其實這類作品表面討論機器人,實際上講的是生命。
既然我們聊到了生命議題,你相信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或者你認為人性善惡兼具,甚至非善非惡?如果我說人類想要成長需要仰賴憎恨,你相信嗎?
這篇榮格影劇間我想繼續跟你聊聊《冥王Pluto》這部電影,裡面充分探討了憎恨如何帶來心靈的進化。
《冥王》建構在一個近未來的世界裡,當中的機器人被設計得越來越接近人類,他們不只能夠吃人類的食物,甚至有專家倡議機器人的生存權,允許他們領養機器孩子。
然而某一天,這些倡導機器人權利的專家,一一被神秘兇手殺害了,甚至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7個機器人,也一一慘遭這個兇手支解屠殺,身為7大機器人之一的刑警蓋吉特,奉命調查這位神秘兇手究竟是誰,並全力阻止他殺害剩下的學者與機器人。
在他追查途中,發現一條重要線索,便是神秘兇手可能叫做普魯托(Pluto),亦即希臘語中的冥王,是會帶來死亡的神祇。
名為普魯托的機器人,恰如其命名所揭露的意義,藉由殘忍殺害人類與機器人,讓人類與機器人間的衝突逐漸升高,甚至讓七大機器人因為手足一一被殺死,而首度對普魯托產生了恨意,恨到想殺死他的恨意。
原先被設計成只會守護人類與同胞,不具備有恨的機器人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那股恨就像是熊熊火焰在胸口燃燒,又像是讓自身遍體鱗傷的砲彈,整個世界被一股巨大的悲傷籠罩,又從悲傷裡誕生出殺戮的恨。
我想你不需要看過這部動畫,也能體驗到那種悲憤交加的情感,這是我們在這輩子至少會經驗過一次的強烈情感,而當有這種情緒時,有些人會整個被嚇傻,有些人則會想強力將情緒壓下來,有些人會嘗試轉移注意力。
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認同:這些情緒不是什麼好東西,甚至對自己與他人會帶來危險,尤其是憎恨,千萬不能離這種情感太靠近。
接下來我要說的話,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但請你務必繼續看下去,因為這對我們對生命的盼望相當重要。
七大機器人之一的原子小金剛,在與普魯托的對決中不幸壯烈犧牲,這讓全日本陷入哀悼,哀傷的御茶水博士盡全力搶救小金剛的電子腦與機械神經迴路,小金剛卻仍昏迷不醒。
創作者天馬博士表示小金剛的電子腦經過搶修後完好如初,這讓御茶水博士感到困惑,接下來這段話是重點,天馬博士說:
「小金剛之所以陷入昏迷,是因為在對戰中被輸入太過龐大的資訊,要電子腦模擬上億個人格的資訊,他會不知所措,難以抉擇,然而只要輸入失衡的情緒,他就會醒來!」
「昏迷是因為程式陷入龐大的混亂,然而只要輸入悲傷、絕望、憎恨,等於是替電子腦指引一條最簡單的路,失衡的情緒就是程式混亂簡化後的結果,也是讓電子腦完美的途徑。」
這段話有兩個重點:首先憎恨能夠讓替人在混亂中指引出路,其次是想要讓大腦趨近完整,學習憎恨是必要過程。
我知道這個說法過於驚世駭俗,然而從榮格心理學來思考,若一個人不曾體驗過憎恨之後帶來的種種失衡,那他就沒有辦法真正懂得什麼叫做平衡。
美國榮格分析師艾德華‧愛丁傑在《自我與原型》一書中,使用了非常精妙的隱喻:人類初始心靈如同伊甸園,在那裡一切都是完滿的,卻沒有意識容身的空間,因為當一切都是如此完美,人類其實被剝奪了創造的可能性。
當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他們帶著罪惡感活在塵土中,他們的子孫開始感受到恨意,這其實隱喻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拒絕的恨,而這會讓他們明白,生命的創造需要仰賴自身的努力,人並非神,無法什麼都不做,就坐享其成瓊漿玉液的滋養。
另一部動畫《葬送的芙莉蓮》也在談類似的事情,享有千年壽命的妖精芙莉蓮,在意識到人類伙伴的有限後,才明白自己值得把握時光,在生的時刻珍惜記憶,並藉由自己的無限,嘗試去追憶與理解伙伴的有限,這亦是一種創造。
佛洛伊德與眾多深度心理學者都曾描繪過人類成長中的這兩股驅力: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人格面具與陰影、對母親的愛與恨,他們都描繪出相同的一件事:沒有我們所懼斥的這些負面情緒,人類無法從中成長。
讓我們在這裡放下所有專有名詞,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吧!
或許是小時候曾經被排斥或與同學一言不合的經驗,在那個強烈的憤怒甚至是恨意中,我們生平感受到體內原來有這麼巨大的力量,同時感受到「我渴望擁有我所要的」那股慾望,這使我們逐步確立了原來我跟他人之間的差異。
在青少年時期或許我們有時會感受到一股對同儕的羨慕與嫉妒,促使我們想要競爭與比較,並試圖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也許是在學業發奮圖強、在球場上發揮體能專長,或是開始學習化妝,讓自己更有吸引力。
甚至出了社會,當遭逢巨大衝擊時,也許是工作挫折,也許是感情婚姻的破裂,憑藉著一股「為什麼」的不甘心,我們嘗試在動盪裡站穩腳步,再次迎向人生的新局。
你發現了嗎?完整的生命裡不會只有愛,一定還包含了某個程度的恨,之前有伙伴留言提到很深刻的解讀:愛恨是一體兩面,同時都是支持生命開展的力量,這正是榮格心理學很深的地方。
用我的話來說,不懂得恨的人,也很難真正開口說愛,因為他難以覺察自身陰影,甚至有可能用愛來遮掩心中的嫉妒、羨慕與攻擊性,恨就如同榮格所說的陰影,是讓人生變得清晰立體的存在,少了恨,愛也難以存續。
在當代創傷治療的研究中發現,人類一生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絕大多數都擁有程度不一的創傷,這些創傷並不一定是他人惡意造成的,就如同《冥王》裡絕大多數的恨,都是在複雜的因果循環中顯化出來的,未必是單純誰要讓誰受傷。
談到創傷,我們立刻會聯想到痛苦,人生值得玩味的地方卻是,恰是這些痛苦得以加深我們的成長,過度沉溺於愛中,反而有可能會讓我們受困於伊甸園般的完美,扼殺自由創造的可能性。
我並非鼓勵擁抱憎恨,更不是鼓勵吃苦,而是這兩者必然會在生命的某個時刻找上我們,面對憎恨與痛苦,我們有兩個選擇:
其中一條是想辦法回到伊甸園,這是一種讓心靈持續退化成嬰兒的狀態,若我們選擇這條路,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甚至永遠依賴他人照顧而活。另一條路的代價也不小,那就是學習認識憎恨與痛苦的深意。
葡萄被釀成酒、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咖啡能苦後回甘、彩虹出現在雨後天晴,以及交響樂能蕩氣回腸,仰賴得都是這份直面黑暗所帶來的能量。
人生若只有憎恨,將會讓甘泉變為沙漠,但若全然與憎恨隔絕,那便成為黃金牢籠的囚徒,恨的反面不是愛,因為愛恨本一體,何處惹塵埃?
如何能從憎恨中穿越?
《冥王》裡已經談得很多了,我想在這裡不需贅述,有興趣的伙伴可以自行上網欣賞,因為穿越憎恨擁抱愛,絕對是一種個人體驗,不可能空憑理論知識實踐,如果你擔心自己迷失方向,有個專業人員陪伴你上路是最安全的方式。
如果你願意,來一趟對話式催眠的心靈旅程,也非常合適,尤其在年底寒冷的冬天,這會替你帶來溫暖、重獲希望,預約個別催眠或上課歡迎直接私訊「幽樹的療癒客棧」,祝福你能從恨生愛,沙漠化甘泉,在愛恨間活得自由、圓滿,深深祝福~
延伸閱讀:冥王PLUTO1:超級機器人的心理探索:《冥王》中的真實與偽裝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我是微光中的引路人,在幽暗微光中,與你同行。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