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要照顧「內在小孩」,其實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心理治療領域中,原初並沒有這個詞彙,認真說來,內在小孩更像是在過去年代裡,為了方便身心靈工作者推廣而創立的概念,這就是為什麼你跟不同人談起內在小孩,會發現在定義上經常兜不起來,甚至截然相反。
然而,如果你熟悉榮格心理學,確實可以加深對內在小孩的認識,甚至你可以找到照顧內在小孩的方式,其中一條路徑就是閱讀童話故事,尤其是藉由認識潛意識的方法來閱讀。
榮格的知名弟子馮‧法蘭茲的專長即是童話解析,在《童話中的女性》一書裡,她解析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例如睡美人與白雪公主,同時也深度分析了一些只有榮格分析師才熟悉的童話,例如無手少女跟瓦爾麗莎。
熟榮格的人都明白,童話故事看似荒謬,實際上卻反映了人類古老的生命智慧,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還要跟你分享一個秘密:童話與神話,都是用催眠語法寫成的文字,當你跟隨童話進入到另一個心靈世界裡,就有機會喚醒生命中沉睡的能量。
我先跟你聊聊《睡美人》這個故事吧,你曾經想過為什麼公主一定要在15歲那年沉睡100年嗎?沉睡象徵著意識的退化與封閉,甚至會讓我們聯想到死亡,自古以來,死亡與睡眠就經常被聯想在一起,「催眠」之所以讓人感到害怕,原因正出自於此,因為這兩個字會讓我們立刻感到自己失去控制。
然而即使我們早已不是15、16歲的少男少女了,我相信你一定曾經經驗過某種人生停滯不前的困境,那是即使你拿出百分百力氣也無法撼動的局面,如果這時候你能夠放下執念,允許自己好好停留在困局裡,放鬆與臣服,相信時間會帶來轉機,那麼多半在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後,你又會感到自己活過來。
相反地,如果你堅持要強行突破這個困難,稍有不慎就會被憂鬱症或恐慌症擄獲,這是我在會談室裡,在跟好幾千名當事人相遇後,對照專業書籍所發現的現象。
換句話說,如果你讀懂了《睡美人》,將會發現生命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真相,並明白在生命蛻變的時刻,往往需要進入停滯、沉重、封閉的狀態,那是為了孕育新的人格層面,所必須經歷的黑暗。
然而社會往往鼓勵我們像是替毛毛蟲撕開蛹那樣的積極成長,以致於有些人就這樣胎死腹中,或是變成一隻半殘的蝴蝶。因此你明白照顧內在小孩並不是只有給予愛與關懷就好,耐心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另一則童話故事《無手少女》則更貼近成年後的我們了,故事一開始講述惡魔現身於磨坊主人面前,對他說:「如果你願意把磨坊後面的東西給我,就不用這麼努力工作了。」
這名男子一口答應,卻沒想到在自己背後的那個「東西」,是妻子剛懷胎的女兒,這使得他一夕致富,卻也導致惡魔在三年後,依約前來索取當初約定的報償。
用女兒來交換一生的榮華富貴,想必天底下沒有幾個男人或女人辦得到,但為什麼童話故事會出現這樣的敘述,甚至流傳數百年呢?
當我們能夠藉由催眠的途徑深入《無手少女》的途徑,立刻會對女兒所象徵的意涵感到好奇,換句話說,在這個故事裡的女兒,指的並不是活在某個年代裡的真實女性,她或許象徵著我們為了滿足頭腦慾望,自願交付出去的代價。
換句話說,當我們認同「為了實現理想與目標,我願意付出必要的犧牲」,我們就可能在潛意識裡認同了資本主義中,將人機械化、將心靈數據化的信念,任由「惡魔」取走生命中看似不起眼卻彌足珍貴的事物,換句話說,惡魔在童話故事裡也是潛意識心靈的象徵,象徵我們自願將自己當奴隸的心態。
馮‧法蘭茲藉由解析不同的童話故事,引導我們深入理解女性心靈成長的路徑,然而我認為《童話中的女性》這本書絕對不只是寫給女性讀者看的,因為在榮格心理學裡,男人心中同樣具有陰性的心靈質地。
換句話說,這些故事都是教導我們如何理解內心那些尚未長大、需要陪伴與支持的面向,套用通俗的說法,童話即是扶養內在小孩的心靈食糧,並標示出陪伴內在孩童長大成熟的路徑。
如果你想增加對內在孩童的認識,那麼《童話中的女性》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開眼界,當然你看完書之後,大概還是不太知道怎麼實踐,畢竟這本書裡有不少專業詞彙。
「催眠與童話:完滿你人生的四把鑰匙」即是為了你所開設的課程,藉由深入淺出的講述與團體催眠,解析4到6個童話故事,並從中讓你能夠明白該如何穿越內在孩童不同的發展階段,蛻變為成熟可靠的大人!
祝福你走入童話,遇見完滿。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我是跨界心理與靈性的引路人,在幽暗微光中,與你同行。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