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可能非常艱澀,不過如果你是個熱愛反思的人,尤其你正從事助人工作,或是正在尋找適合的治療師來協助自己,那麼絕對值得繼續看下去,因為我接下來想與你分享的內容,可能會改變你對「療癒」的想法。
很多人以為來找心理師跟看醫生一樣,只要自己乖乖講完所有的困擾,心理師(或催眠師)就能一針見血的提出分析跟解決方法,甚至許多助人者自己也心存類似的幻想,認為只要向宇宙祈禱、學會一些厲害的技法,就能幫助到個案。
事實上,在心理學的許多研究中都明白顯示,治療關係才是替個案帶來幫助的核心,這點連要求治療師要當個如同蠟像般、不可展現個人情感的精神分析,也都逐漸跟上這個時代趨勢。
講白了,只要是資深治療師們都會同意,不只是他們努力地使用專業理論來理解個案說出來的話,嘗試更深入地去瞭解個案的潛意識,個案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在觀察、打量、理解治療師是個什麼樣的人。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關係性革命》這本書,就是嘗試向助人者們揭露精神動力取向裡,比較不為人知卻又相當珍貴的一面,並試圖用溫柔而細膩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思考什麼叫做「關係」。
作者一開始就引用溫尼考特的話:「沒有單獨嬰兒這回事」,這位心理治療大師的意思是,當我們要談論嬰兒就不可能不討論媽媽,當我們想要討論媽媽的時候必然會提及嬰兒,他們兩個人因為彼此而存在著。
這讓我想起自己很常在帶專業訓練時,提醒學員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個案,就沒有治療師。」因為治療師這個身份不可能脫離個案真空存在,因此是個案賦予了我治療師這個角色的,否則我就只是一個學過很多專業理論與技術的人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治療師跟個案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甚至努力去理解個案怎麼看待治療過程,也變得無比重要,因為治療(或你喜歡稱呼為療癒)的焦點不是把人當機器一樣的修理,也不只是陪著個案解決他的問題而已,治療師心中有沒有個案這個「人」,個案本人一定最清楚。
在十多年的實務經驗中,我遇過不少擁有天賦的個案,他們可能會讀心術、可以看見我的能量場,又或者可以跟高靈天使對話……他們有個共通的特性,就是對他人的情緒與想法很敏感。
還是新手的時候,面對這類彷彿可以把我看穿的個案,內心免不了有些緊張,畢竟我怎麼推論個案的議題、想要提供什麼樣的協助,似乎很容易被對方先一步偵測到,那萬一我協助的方向錯誤了怎麼辦?這不是很丟臉嗎?
實務經驗逐漸豐富之後,我慢慢沒有這麼怕個案看穿自己的想法了,首先既然他的敏感度這麼高,這是諮商或催眠裡很重要的資源啊,我每一次都把握機會善用他自己的天賦。
此外,我越來越清楚如果個案想獲得他心目中的療癒,絕對不會是靠我單方面就能辦到,雙方都需要共同為此努力才行,當我將個案視為伙伴,那麼他越能清楚我的想法,並且提出自己的意見,反而能夠帶來更大的幫助。
這種面對個案的態度,在專業語言中叫做「互為主體」,意思是治療方向不該永遠只由治療師單方面決定,因為個案本身也是個完整的人,治療是兩個人願意攜手才能完成的事情,如果全都交給治療師,那叫做「單戀」,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不知道你發現了嗎?治療關係跟所有的人際關係其實是一樣的,都需要建立在「互相」的基礎上,雖然治療關係是以個案最大的福祉作為考量,但仍然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係。
事實上這種雙向互動的關係,在精神分析中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第三方」,榮格心理學則稱之為「神聖空間」,催眠治療裡Gilligan稱呼它為「場域心智」,這些詞彙都在描述大師們所觀察到的同一個現象:
療癒的產生,除了治療師的努力,還有個案的投入外,雙方在關係中所產生化學變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治療師無法真誠開放的在互動中呈現自己的特質,或是個案難以因為治療師的真誠而投以相當程度的信任,那麼療癒就不會發生。
如果你很難想像,那麼不妨想想戀愛與婚姻吧,在婚戀關係中不能只是各取所需,而需要攜手同心,很多精神動力的治療師將治療關係比喻為愛情,現在想想是非常有道理的事情,因為兩種關係具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
就像是我們可以透過伴侶的反應來反思自己的狀態,作者提倡治療師應該也要有能力,透過個案的反應來覺察自己是否貼近對方,而不是單純把個案的反應當成抗拒,或是「沒有準備好」。
在關係中責怪對方是人性,在關係中願意反思自己是用心,我認為就像是許多心理學家建議當婚姻出問題時,我們需要花點時間觀察自己的情緒跟念頭,治療師也需要花大量時間想想這件事,因為治療師是在關係中握有較多權力的這一方。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關係性革命》最有意思的地方,除了花非常多篇幅談論治療關係,以及治療師應該要能在跟個案互動時,適度呈現自己的個人特質,作者還提了很多一般人認為精神分析不會討論的事情,例如身體、性、社會壓迫跟少數族群。
這本書雖然因為充斥大量精神分析術語,變得很不好讀,你若願意開始閱讀,絕對會收穫滿滿,作者不只討論到如何透過身體姿勢與動作來跟潛意識工作,甚至還談論到助人者如何透過自己的生理反應,來理解個案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是近代心理治療中,越來越常討論的趨勢。
即使你不是助人者,看完這本書也絕對會重新檢視自己看待關係的方式,我認為作者雖然是關係取向的治療師,書中觀點卻能跟榮格心理學有相互輝映的地方。
像是作者反覆強調要把個案當成會獨立思考、擁有自身需求、會對治療提出意見與感受的人,而非單純將他看成是等待修理的機械。在戀愛與婚姻當中,我們同樣要把伴侶當成有自身情感需求跟想法的人,而不是把他當成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看到這裡你一定已經發現了,維繫關係的秘訣沒有捷徑,就是兩個字「誠意」而已,不管今天關係中的另一個人是誰,我們都需要拿出十二萬分的誠意相待,若對方令自己感到失望,那可能是因為我們期待著他要扮演自己所想要的樣子。
治療關係最珍貴的地方,就在於治療師盡力以個案的期待及願望為優先,嘗試理解個案期待我扮演什麼角色,以這作為線索去深入認識那些個案還沒有說出口的期待,然後一步一步陪伴個案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裡,有多少人願意完全把你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專注聽你傾訴超過30分鐘,甚至是90分鐘呢?甚至聽完後還能夠給予細膩真誠又不帶評價的回饋!
這便是心理治療難能可貴的價值啊!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