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相信有很多爸媽覺得度日如年吧?不知道你是否也是祈禱開學日趕快來的那一位呢?其實暑假恰好是讓你在開學後減少煩惱的最佳時機喔。
《麗莎同學的煩惱》堪稱是貓咪版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故事描述貓咪麗莎因為疑似在學校自我傷害,因此被校長要求去輔導室跟角鶚心理師會談10次的故事。
故事帶一點懸疑,同時非常貼近校園輔導的實務現場,沒有大眾心理學常見的心靈雞湯,也沒有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的會談技術,角鶚對麗莎說的話,不少都是心理師會在諮商裡說的。
即使如此,我還是沉浸在麗莎的煩惱,以及解開心結的過程裡,我想這是因為作者陳泰元是個深耕校園現場的心理師,因此他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陪伴學生走過生活困擾,有豐富的第一手經驗。
如果你看過這本可愛又精彩的小說,應該會發現一件事,麗莎表現出來的行為:惡作劇、人際退縮、不想上學甚至是憂鬱症發作,看起來是相當嚴重的行為問題。
可是仔細探究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卻非常簡單:因為跟爸媽相處不好而煩惱、跟朋友之間產生誤會,不知道上學可以做什麼。
是什麼讓麗莎被層層煩惱推進憂鬱症的低谷呢?我從故事裡看到的是「不被理解」與「自我懷疑」,後者是大人們很難使上力的,因為這必須由麗莎自己選擇走出來,然而前者卻是我們絕對可以辦得到的。
我離開兒童與青少年場域非常久了,但在社區接過不少由家長帶來的「孩子」,有些是青少年,有些是大學生,還有一些是成年人。
我常聽到焦慮的爸媽說:「心理師,他就拜託你了。」臉上掛著擔憂的神情,然而在櫃臺預約時間,或是進行親職諮詢時,卻又會聽到他們的話語透露著矛盾:
「我對他沒有期待,只要成績都及格就沒事了。」
「我常問他他怎麼了啊,但他什麼都不肯說。」
「沒關係我不需要談談,我把資源留給孩子就好。」
從這些話語裡,我聽到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也聽見對教養責任的無力,更多時候,我發現他們心中可能有忐忑,覺得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孩子,只好請「專家」協助,但又害怕是自己哪裡沒做好。
這些年來,我遇過許多家長願意走入會談室,在把孩子交到我手上的同時,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也遇過一些家長,把心理諮商當成「傷病單位」,期待我能施展魔法,讓孩子迅速好起來。
然而曾經在校園服務過的我,深知只靠心理師往往是沒有辦法讓孩子好起來的,尤其如果他的行為跟情緒困擾,已經演變成憂鬱症、焦慮症、厭食症或自我傷害的時候。
這些行為背後透露著「我很痛苦,而且這個痛苦連我自己都說不清楚」的訊號。
就像是《麗莎同學的煩惱》裡,麗莎曾經對角鶚說:「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生氣?」角鶚則用薩提爾的冰山階層,協助麗莎從跑開的行為、生氣的情緒、對生氣的焦慮……一層一層地往下探究自己的潛意識。
光是描繪是什麼讓麗莎生氣、害怕、厭惡,就花了好多頁的篇幅。
其實不妨安靜下來想想,身為成年人的我們,難道就都知道自己為何對婚姻失望、對伴侶厭惡、對孩子不耐煩嗎?我們所說出口的這些表面理由,真的就是全部了嗎?
如果連已經成年的我們,在辨識自己的情緒跟行為動機都不一定這麼清楚,期待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要把自己說清楚,似乎是個艱難的任務呀!
《麗莎同學的煩惱》還提到一個我覺得在無論在校園現場或社區諮商都會面臨的難題:創傷經驗的影響。
創傷不只會扭曲孩子的想法,也會帶來反覆糾纏而無法控制的情緒反應,這需要有經驗的心理師從旁協助,加上家長的耐心與適切的陪伴,才能逐漸復原。
雖然故事只用了10次諮商就讓麗莎從創傷經驗中修復,實務上通常沒有這麼容易,只要你願意細細閱讀《麗莎同學的煩惱》,就會知道理由了~
不知道你還記得,我在文章開頭曾經提過,暑假恰好是讓你在開學後減少煩惱的最佳時機嗎?
如同我先前提到的,孩子的行為問題有一大部分來自於心中有煩惱,平常在學校忙於應付課業,下課後可能還有補習班,我們可能沒有機會多瞭解孩子心中究竟都在想些什麼。
暑假多了不少時間,正好是一個就近認識孩子的好機會,可以趁出遊或跟孩子相處的時候,瞭解他的興趣,也聽聽他腦袋裡的想法。
很多父母會認為心理師是專家,應該會比自己更懂孩子,事實上在我的臨床經驗中,始終認為父母才是最懂孩子的專家,畢竟父母跟孩子貼身相處,我一到兩週才見50分鐘,怎麼可能會更懂孩子的情緒跟想法呢?
然而確實孩子可能會把許多不願意對父母說的話告訴我,在《麗莎同學的煩惱》裡的角鶚,做了一個聽起來簡單,其實很困難的事情:「不預設立場的傾聽。」
意思就是比起告訴麗莎怎麼做,他更關心麗莎想怎麼做,這個想法又是怎麼來的,這也是我在諮商與催眠時的原則,因為生活中已經有太多人替我們下指導棋了,在會談室裡反而需要儘可能不讓這些評價干擾我們思考。
其實我想說的是,心理師確實非常專業,但能陪孩子開心成長的,還是只有父母親才能辦到,如果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先練習不預設立場的傾聽吧!
或是買一本《麗莎同學的煩惱》來讀讀,每個晚上讀幾頁,不到一個月就能讀完這本可愛的小說,又或許你可以考慮跟孩子一起讀,增加親子之間的話題。
關心孩子是天性,聽懂孩子卻需要努力。
祝福你能在麗莎的故事裡,認識自己,聽懂孩子的心情。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