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是個身心健康的人嗎?關於什麼是健康、什麼是生病,心理學者們經常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就連誰才有權力定義健康,也是心理學家們爭吵的熱門話題。
精神動力取向一直以來都把健康的標準拉得比較高,而且傾向於認為要達到身心健康沒有簡單的方法,所以有些助人者會很討厭精神動力取向,覺得他們是一群戀才的商人,專門吸取無知人民的血汗錢。
我所創立的明鏡催眠裡,同時涵蓋深度心理學、關係心理學、系統場域心理學與大腦神經學,因此我對精神動力取向的健康觀點,沒有那麼負面。
舉例來說,新佛洛伊德學派的代表人物卡倫‧荷妮(Karen Horney)就認為人們都渴望在生活裡獲得滿足與安全,又因為需求無法被滿足,或是在關係中感到不安,於是開始產生焦慮感。
為了消除這份焦慮感,我們會使用3種不同的方式來嘗試降低焦慮:攻擊、討好、迴避,卻又因為這種防禦機制無法真正讓我們感覺安心,甚至帶來不同需求的衝突,進而形成更大的焦慮,於是需要採取更多的防禦機制來壓抑這些不舒服的感受。
最後,我們有可能因此而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或恐慌症。
換句話說,卡倫‧荷妮(Karen Horney)認為「眾生皆有病」。
攻擊型人格認為批評與指責他人,會讓自己變得安全;討好型人格則認為只要儘可能順從對方的意見,自己就能夠被接納;迴避型人格則覺得避開人際往來,就能獲得內心平靜。
然而無論我們選擇在關係中攻擊、順從或迴避他人,勢必會擠壓到潛意識裡的其他需求。
攻擊他人雖然看似保護了自我價值感,卻帶來無法跟人親密的困擾,這讓我們為了安全感而犧牲了情感連結的機會。
順從他人雖然暫時換得被人接納的可能性,卻也讓我們變得患得患失,甚至犧牲了表達意見的自由,我們用自我價值喪失來交換情感上被接納的安心。
迴避他人或許可以讓我們免於被環境影響,感到一時的內心平靜,實際上卻是用孤寂來交換獨立自主的可能性。
每一種人格傾向,都有各自追求的目標,卻也因此付出代價,造成我們內心的焦慮感,如果沒有覺察到這種內在的分裂,我們將會為了保有內外一致的虛假認同,而把自己推往更佳極端的立場。
卡倫‧荷妮(Karen Horney)強調,她把攻擊、討好與迴避當成一種人格傾向,而不是一種人格診斷,意思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三種偏好,只是多數時候,我們會有特定的行為與價值選擇偏好。
從卡倫‧荷妮(Karen Horney)的觀點來說,越是健康而成熟的人,就越有能力承認自己內心的分裂,而不是為了感受虛假的一致,而陷入僵化的行為模式。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甚至是思覺失調,正是人們太想要滿足特定需求,或是太渴望獲得安全感,於是把自己推往極端的思考方式,所帶來的嚴重結果。
你或許已經注意到了,卡倫‧荷妮(Karen Horney)其實不是想說「沒有人是健康的」,而是想告訴我們「為了獲得身心健康,我們是否支付了超乎想像的代價,還告訴自己這是一筆公平合算的交易」。
卡倫‧荷妮(Karen Horney)與佛洛姆(Erich Fromm)都認為,憂鬱症與焦慮症某方面來說,都不只是一種個人的身心疾病。
因為「一個健全的社會能提高人愛他人的能力,但一個不健全的社會只能製造人際間的相互猜疑、敵意與相互利用。」
(引用自《我們內心的衝突》)
這是精神動力取向中,較具有社會學脈絡的健康觀點,也是我在明鏡催眠裡的人性觀:
多數的身心疾病,除了具有大腦或基因遺傳的成因,幾乎不可避免的與人際關係上的衝突有關,而當事人之所以無法克服這種內在衝突,有時候跟社會文化有密切關係。
傳統的精神分析(例如佛洛伊德、榮格)在歐美文化裡,長年被批評之處,就是只專注在會談室裡,談著當事人的身心問題,甚至認為憂鬱、焦慮、恐慌都只是當事人潛意識裡的問題。
我認為精神分析的盲點,在於忘記每個人都不只是他所呈現出來的「症狀」,這些症狀都與當事人所生長的國家情境文化有密切相關。
舉例來說,當我服務香港的當事人時,一方面我可以明顯感受到,眼前這個人可能有過度焦慮、用攻擊與否定他人來維持安全感的習慣。
另一方面我也看見這與香港長久以來特殊的政治經濟背景有關係,當生活在充滿動盪的土地上,這個人內心難以感到安全,並對周遭維持警戒,反而才是「健康」的反應,不是嗎?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會這麼理解卡倫‧荷妮(Karen Horney)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描繪的疾病眾生相:
當我們發現自己陷入絕望、失控地想攻擊某個人,或是對於生活漠不關心的時候,醫生可能會說我們得了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或是恐慌症,這是一種大腦內分泌失衡的現象。
這些醫療診斷可能是真的,如果我們願意用深度心理學來認識自己的話,這些症狀源自於潛意識的呼喚,這是我們的心在說:「我好痛苦喔,不要再嘗試假裝自己快樂了,請看看我!」
當我們順著潛意識的呼喚,走下一道道階梯,將會遇見那個焦慮不安的孩子,那或許是我們一直以來想要逃避的自己。
同時,如果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焦慮不安的孩子,成長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中,而這個家庭又活在一塊什麼樣的土地上,那麼,也許我們可以明白,疾病不是人生污點,而是我們無意識被社會影響,進而壓抑真實自我後的結果。
疾病是渴望自我救贖的訊號,是潛意識裡渴望真正擁抱快樂與幸福的呼喊。
《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嘗試用帶有社會與人際網絡的觀點,來理解身心疾病,我覺得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地方,可惜的是,卡倫‧荷妮(Karen Horney)畢竟是精神動力取向的治療師,對於如何促成健全社會,遠超過她的專業範圍。
我創立整合取向的明鏡催眠,有個初衷即是運用多元身分,來補上這塊拼圖:
我可以運用催眠與心理諮商,在會談室裡陪伴當事人穿越身心疾病的受苦,並以講師的身分,陪伴有意願的人不只進行自我探索,也能理解身旁與自己不一樣的人。
同時,我以心理作家的身分,推廣心理學知識,在重要的社會議題上,嘗試以文字發揮影響力,讓創傷知情與深度心理學能夠走出會談室,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紮根。
因為我越來越發現,個別會談有很高的專業價值,對於創造能夠善待他人的社會環境卻沒有什麼幫助,如果當事人的困境來自於集體社會的困難,純心理諮商的觀點有時反而很像是心靈雞湯。
因此,這十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與創造具有多元層次的助人系統,明鏡催眠即是我專業實踐的路徑。
因為我深信唯有我們開始感受、察覺與改變日常生活中,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催眠限制,自由、平靜、快樂與幸福,才真正有了安放的空間。 祝福你境隨心轉,苦後回甘。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
